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小伙子,我們又沒偷又沒搶,在你們超市有什么不對?"
68歲的老李推著輪椅,瞪著眼睛對著24歲的員工小劉大聲質問。
超市里的空調呼呼地吹著,外面38度的高溫讓整個江城市都成了火爐,而惠民超市卻成了十幾個老人的避暑天堂。
他們每天上午10點準時到達,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怎么買東西,卻把超市當成了自己家的客廳。
小劉被老人們圍在中間,額頭上冒著汗珠,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大爺,我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希望您能..."
小劉的話還沒說完,就被72歲的王大媽打斷了:
"希望什么?希望我們滾蛋是吧?"
其他老人也紛紛附和,小劉的臉漲得通紅,卻不敢反駁。
就在這個僵持不下的時刻,32歲的超市老板張偉默默地觀察著這一切。
他的心中正在醞釀著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計劃...
1
七月的江城,太陽就像一個巨大的火球,無情地炙烤著這座中部城市。
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38度的高溫讓柏油路面都開始冒煙,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熱浪。
張偉站在惠民超市的門口,看著街上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五味雜陳。
這家超市是他三年前用全部積蓄開的,位置選在老城區的中心地帶,周圍都是些老舊的小區和年代久遠的居民樓。
當初選擇這里,就是看中了附近居民的消費潛力,但他沒想到的是,這里的老年人比例竟然如此之高。
早上9點,張偉照例來到超市巡視。
空調已經開到了最大檔位,冷氣在店內循環流動,與外面的酷熱形成鮮明對比。
他檢查著各個貨架,確保商品擺放整齊,價簽清晰。
這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也是他對這份事業的堅持。
24歲的小劉已經在收銀臺前準備就緒,年輕的臉龐上帶著朝氣蓬勃的笑容。
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是張偉半年前招聘的,踏實肯干,就是有時候太較真。
張偉點點頭,走向辦公室處理一些進貨單據。
然而,他并沒有注意到,在超市外面的陰涼處,已經有幾個老人開始聚集。
他們手里拿著小板凳,眼神不時地朝超市里面張望。
上午10點整,超市的玻璃門被推開,一股熱浪瞬間涌了進來。
68歲的老李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伴,緩緩走進了超市。
緊接著,72歲的王大媽也拎著一個布袋子進來了,然后是75歲的陳奶奶,還有幾個張偉叫不出名字但經常見面的老人。
剛開始,張偉以為這些老人是來購物的。
畢竟天氣這么熱,大家都愿意在有空調的地方多待一會兒。
他甚至還暗自高興,覺得生意要好起來了。
但是很快,他就發現了異常。
這些老人進入超市后,并沒有急著購物,而是在各個區域慢慢踱步,時不時拿起商品看看,但很少往購物籃里放東西。
更讓張偉困惑的是,他們似乎一點也不著急離開的意思。
王大媽是這群老人中的領頭羊,她在小區里人緣好,說話有分量,大家都愿意聽她的。
前幾天她無意中發現了惠民超市的避暑功能,立刻在小區微信群里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姐妹們,我發現了一個好地方!惠民超市空調開得足,環境又好,咱們可以去那里避避暑!"
王大媽在群里發了這條消息,很快就收到了十幾個點贊和回復。
有人問道:"真的嗎?那家超市不是要買東西才能進嗎?"
王大媽理直氣壯地回復:
"誰說的?超市又不是私人會所,我們進去看看商品,順便買點東西,有什么不對?"
就這樣,一個十幾人的避暑團迅速形成了。
他們約定每天上午10點在超市門口集合,然后一起進入避暑。
老李是這個團隊中最固執的一個。
他和老伴住在一棟沒有電梯的老樓六層,房子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沒有安裝空調。
老伴身體不好,經常需要坐輪椅,大熱天的在家里簡直是受罪。
老李對老伴說道:"我們也是有消費能力的,為什么不能在超市里待著?再說了,我們又不是白來的,該買的還是會買。"
陳奶奶是個獨居老人,兒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回來不了幾次。
平時她最怕的就是夏天,一個人在家里悶得慌,又舍不得開空調費電。
聽說超市可以避暑,她立刻加入了這個隊伍。
陳奶奶這樣想著,心情也變得輕松了許多:
"反正在家里也是無聊,去超市還能和大家聊聊天。"
第一天,十幾個老人浩浩蕩蕩地進入超市,立刻引起了其他顧客的注意。
但大家都沒說什么,畢竟老人購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劉還主動上前詢問:"大爺大媽,您們需要什么幫助嗎?"
"我們就隨便看看。"王大媽笑著回答,然后帶著大家在超市里慢慢轉悠起來。
張偉從辦公室出來,看到這一幕,心中還有些欣慰。
他覺得這些老人可能是潛在的大客戶,說不定會有什么團購需求。
然而,兩個小時過去了,這些老人依然在超市里"參觀",購物籃里的東西卻寥寥無幾。
張偉開始意識到,情況可能不是他想象的那樣。
2
一周后,老人們的"避暑行動"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每天上午10點,他們準時出現在超市門口,然后分批進入。
王大媽通常會選擇日用品區域,她喜歡仔細研究各種洗衣粉、洗潔精的價格和成分,偶爾會買一兩樣便宜的小東西。
老李則喜歡推著輪椅在蔬菜區慢慢轉悠。
他對蔬菜的新鮮程度很有研究,經常會和其他老人討論哪種菜更好,哪個價格更合理。
但真正購買的時候,他總是很猶豫,經常看了半天最后只買幾根黃瓜或者幾個土豆。
陳奶奶最喜歡待在休息區附近,那里有幾把椅子,是給購物累了的顧客休息用的。
她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還會在椅子上打個盹。
陳奶奶經常這樣感嘆,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這里真舒服,比家里涼快多了。"
其他老人也各有各的領地。
有的喜歡在零食區研究各種食品的配料表,有的喜歡在服裝區看看新款式,還有的干脆就在過道里和熟人聊天。
起初,張偉還能保持耐心。
畢竟這些都是附近的老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不好太計較。
而且他們偶爾也會買些東西,雖然不多,但總算是有些貢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開始顯現,首先是電費的增長讓張偉有些吃不消。
空調從早上10點開到晚上6點,幾乎是全天運轉,每個月的電費比以前增加了近一倍。
其次是正常顧客的抱怨開始增多。
一個年輕的媽媽抱怨道:"這超市怎么回事?老人這么多,想買個東西都擠不進去。"
另一個顧客也表示不滿:"是啊,那些老人占著過道聊天,推個購物車都過不去。"
小劉把這些抱怨反映給了張偉,但張偉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他明白這些老人的處境,大熱天的確實沒地方去,但超市畢竟是商業場所,不能完全當成公共休息室。
問題的轉折點發生在一個周三的下午。那天超市里來了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
孩子可能是太熱了,進入超市后就開始哭鬧,聲音在空曠的超市里顯得格外刺耳。
年輕媽媽一邊哄著孩子,一邊匆忙地選購著商品。
她顯然是想快點買完東西離開,但孩子的哭聲卻越來越大。
這時,正在日用品區研究洗衣粉的幾個老人開始表現出不滿。
王大媽第一個開口:"這孩子怎么回事?哭得這么兇?"
另一個老人附和道:"就是啊,在公共場所應該注意影響。"
年輕媽媽聽到這些議論,心中本來就煩躁,現在更是火上澆油。
她轉過身,語氣不善地說道:"我家孩子哭關你們什么事?這是超市,不是你們家客廳!"
王大媽立刻不高興了:"小姑娘,說話注意點!我們也是來購物的,有什么不對?"
年輕媽媽冷笑一聲:
"我看你們是來享受免費空調的吧?在這里聊天、睡覺,把超市當成老年活動中心了?"
這話徹底激怒了老人們,老李推著輪椅走了過來:
"小姑娘,你這話就不對了,我們又沒妨礙你購物,你憑什么這么說話?"
年輕媽媽的聲音提高了:"沒妨礙?"
"你們占著過道聊天,我推個購物車都過不去!還有,你們在這里大聲說話,比我孩子的哭聲還吵!"
雙方的爭吵聲越來越大,其他顧客紛紛側目。
小劉趕緊跑過來想要調解,但情況已經失控了。
陳奶奶也加入了爭論:"現在的年輕人怎么這樣?一點禮貌都沒有!"
年輕媽媽毫不示弱:"我沒禮貌?是你們占著公共場所不走好不好?"
張偉聽到爭吵聲,急忙從辦公室跑出來。
他看到超市里劍拔弩張的場面,心中暗暗叫苦。
這種情況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無論偏向哪一方,都會得罪人。
張偉試圖做和事佬,但雙方的情緒都很激動,根本聽不進去:
"大家冷靜一下,有什么事我們好好商量。"
最終,年輕媽媽抱著還在哭鬧的孩子憤然離去,臨走時還留下一句話:
"這什么破超市,以后不來了!"
老人們也很不高興,覺得自己受到了無端的指責,王大媽氣憤地說道:
"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沒教養,我們好好在這里購物,她憑什么罵人?"
這件事之后,超市里的氣氛變得有些微妙。
張偉意識到,如果不妥善處理老人避暑的問題,類似的沖突還會繼續發生,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3
小劉是個有正義感的年輕人,也是個理想主義者。
剛參加工作的他,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則。
看到超市的經營環境受到影響,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維護超市的正常秩序。
一天下班后,小劉找到張偉談話:"張哥,這樣下去真的不行。"
"這些老人越來越過分了,今天我看到有人在超市里吃自帶的午餐,還有人在貨架旁邊打盹。"
張偉嘆了口氣,他何嘗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但作為一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生意人,他明白處理這種事情的復雜性。
張偉無奈地搖搖頭:"我知道你的想法,但這事不好辦。"
"這些老人都是附近的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真要翻臉了,對我們超市的名聲不好。"
小劉有些急躁:"可是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意會受影響的。"
"昨天又有顧客抱怨,說過道被老人堵住了,想買個東西都不方便。"
張偉心中也很矛盾,從商業角度考慮,這些老人確實影響了正常的經營秩序。
但從人情角度來說,大熱天的把老人趕出去,實在是有些于心不忍。
張偉最終還是決定采取溫和的方式:
"要不你先觀察觀察,看看能不能通過溝通解決,畢竟都是老鄰居,能不鬧僵就不鬧僵。"
小劉雖然心中不滿,但還是答應了張偉的要求。
他決定先嘗試和老人們溝通,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第二天上午,老人們照例來到超市避暑。
小劉鼓起勇氣,走向了正在日用品區"研究"商品的王大媽。
小劉盡量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友善一些:
"王阿姨,您好,我想和您商量個事。"
王大媽抬起頭,看著這個年輕的員工:"什么事?"
小劉小心翼翼地說道:"是這樣的,最近來購物的顧客比較多,空間有點緊張。"
"能不能請您和其他老人在購物的時候,盡量不要在過道里停留太久?"
王大媽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小伙子,你這是什么意思?我們買東西還不能慢慢挑了?"
小劉趕緊解釋:"不是的,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
王大媽的聲音提高了:"能夠什么?能夠趕緊買完趕緊走是吧?我告訴你,我們也是顧客,有選擇商品的權利!"
其他老人聽到動靜,紛紛圍了過來,老李推著輪椅,臉色陰沉地問道:
"小伙子,你這是要趕我們走嗎?"
小劉額頭上開始冒汗:"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超市的空間有限..."
陳奶奶也不高興了:"空間有限?那你們開超市干什么?嫌顧客多就別開門營業啊!"
小劉發現自己的話越解釋越亂,老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激動。
他意識到自己可能選擇了錯誤的溝通方式,但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了。
事情的徹底惡化發生在一個周五的下午。
那天超市來了一個大客戶,是附近一家餐廳的老板,要批量采購一些調料和日用品。
這種大客戶對超市來說是很重要的,不僅購買量大,而且有可能發展成長期合作關系。
但是當餐廳老板走進超市時,卻發現日用品區域被十幾個老人"占領"了。
他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商品,還有的干脆就坐在地上休息。
商品擺放顯得很混亂,購物環境也很嘈雜。
餐廳老板皺著眉頭問小劉:"這是怎么回事?我要采購一批洗潔精和消毒液,但這里..."
小劉看著眼前的情況,心中焦急萬分。
這筆生意對超市很重要,但現在的情況顯然無法正常進行交易。
他不得不硬著頭皮走向老人群體。
小劉盡量保持禮貌:"大爺大媽,不好意思打擾一下。"
"現在有客戶要采購一批商品,能不能請您們先到其他區域看看?"
話音剛落,老李就不高興了:"憑什么讓我們讓地方?我們也是客戶!"
王大媽也立刻附和:"就是啊,難道我們花的錢不是錢嗎?"
小劉感到事情正在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但餐廳老板在等著,他不得不繼續嘗試:
"我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希望大家能夠配合一下..."
老李的聲音突然變得很大:"配合什么?我看你就是嫌我們老人沒錢,想趕我們走!"
小劉急得滿頭大汗:"我沒有這樣想,我只是..."
王大媽的語氣變得尖銳起來:"只是什么?只是覺得我們在這里礙眼是吧?"
"小伙子,我告訴你,我們這些人在這個小區住了幾十年,你們超市才開了幾年?"
陳奶奶雖然平時比較溫和,這時也站出來說話:
"我們又不是白來的,該買的還是會買,你這樣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
圍觀的老人越來越多,小劉被圍在中間,感到巨大的壓力。
他意識到自己的處理方式可能確實有問題,但現在已經無法收場了。
小劉試圖最后挽救一下局面:"大家聽我說..."
老李突然爆發了:"聽你說什么?"
"我今天就把話說明白了,我們又沒偷又沒搶,在你們超市有什么不對?我們也是花錢的客戶!"
王大媽也大聲說道:"就是!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沒教養,看不起我們老人!"
餐廳老板看著眼前的鬧劇,臉色越來越難看。
他顯然沒有心情在這種環境中繼續采購,轉身就要離開。
"老板,您別走!"小劉急忙追上去,但餐廳老板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時,張偉聽到爭吵聲,急忙從辦公室跑出來。
他看到小劉被十幾個老人圍著,而那個重要的客戶正在離開,心中頓時明白發生了什么。
張偉的聲音有些顫抖,既是憤怒也是無奈:"怎么回事?"
王大媽看到張偉,立刻把矛頭指向了他:
"張老板,你來得正好!你這個員工什么意思?嫌我們老人在這里礙眼,要趕我們走?"
老李也憤憤不平:"我們在你們超市購物,有什么不對?"
"難道開超市就是為了賺年輕人的錢,我們老人的錢就不是錢?"
張偉看著眼前憤怒的老人們,又看看滿臉委屈的小劉,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事情已經徹底鬧僵了,而且這件事的后果可能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
4
沖突發生后,張偉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那個餐廳老板的訂單本來價值好幾千元,而且有可能發展成長期合作,但現在一切都泡湯了。
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件事在小區里傳開后,對超市的聲譽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當天晚上,張偉和妻子坐在家里商量對策,妻子是個理智的人,她分析道:
"這事確實棘手,如果強硬地趕走那些老人,肯定會被說成沒有社會責任感,甚至可能被人惡意傳播,說我們歧視老人。"
張偉嘆了口氣:"可是不管的話,生意確實會受影響。"
"今天那個餐廳老板走了,以后肯定不會再來了,而且其他正常顧客的抱怨也越來越多。"
妻子想了想:"要不你找物業的老趙商量一下?他在小區里說話有分量,也許能幫忙協調。"
老趙是小區的物業經理,50多歲,在這片區域經營多年,和大部分居民都很熟悉。
而且他和張偉平時也有些生意往來,關系還算不錯。
第二天,張偉主動找到了老趙,老趙聽完事情的經過,也是直皺眉頭。
"這事確實不好辦啊,這些老人我都認識,平時也挺講道理的,但一到這種事情上就容易較真。"
張偉語氣誠懇:"老趙,你看有什么辦法能協調一下?"
"我也不是不理解老人們的難處,大熱天的確實不好受。但超市畢竟是商業場所,總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老趙沉思了一會兒:"我試試和他們談談吧,但你也別抱太大希望,這些老人一旦認定了什么事,是很難改變主意的。"
當天下午,老趙找到了正在超市避暑的幾個老人,他的態度很客氣,語氣也很溫和。
老趙的開場白很謹慎:"王大姐,老李,我想和你們聊聊這個避暑的事。"
王大媽立刻警覺起來:"有什么好聊的?是不是超市老板讓你來勸我們的?"
老趙趕緊澄清:"不是的,我只是覺得,大家都是鄰居,有什么矛盾最好協商解決。"
老李的態度很強硬:"協商什么?我們又沒違法,在超市購物有什么不對?"
老趙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說服他們:
"我理解大家避暑的需要,但你們想想,如果所有老人都這樣做,超市還怎么正常經營?"
陳奶奶也表態了:"那是他們的事!我們只管自己,又沒妨礙別人。"
老趙發現這些老人的態度比他想象的還要堅決,任何勸說都沒有效果。
他們似乎已經把在超市避暑當成了理所當然的權利,根本不愿意聽任何不同意見。
最終,老趙無功而返。他對張偉說:
"這些老人的想法很固執,我也沒辦法。你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張偉聽到這個結果,心中更加沉重。
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能比他想象的還要復雜和難以解決。
隨著老人避暑事件的發酵,超市的正常經營確實受到了影響。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一些年輕顧客開始避開高峰時段,或者干脆選擇其他超市。
"那些老人占著過道聊天,我們買東西還要被指責,我去哪里買東西圖什么?"
另一些顧客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也明顯減少了在超市停留的時間。
他們通常是匆匆進來,快速選購,然后立刻離開,生怕和老人們發生什么沖突。
更讓張偉頭疼的是,一些潛在的大客戶也開始猶豫。
那天餐廳老板走后,又有兩個單位的采購人員來過,但看到超市里的情況后,都沒有達成合作意向。
小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幾次想要再次和老人們溝通,但想起上次的經歷,又不敢貿然行動。
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超市的生意一天天受到影響。
小劉再次找到張偉:"張哥,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我們必須做點什么。"
張偉何嘗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他現在真的是束手無策。
強硬驅趕老人,肯定會引起更大的爭議;聽之任之,生意會越來越差。
這種兩難的境地讓他夜不能寐。
就在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徹底改變了張偉的思路。
5
就在張偉為此事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個周六上午發生了一件事,讓他突然有了靈感。
張偉站在超市里,看著十幾個老人各自占據著自己的"領地",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
他感覺自己像是被困在一個無解的死局中,任何選擇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這種深深的挫敗感讓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開超市的決定是否正確。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疲憊,這三年來的創業艱辛在這一刻全部涌上心頭。
那天超市里的場景和往常沒什么兩樣。
王大媽正在和幾個老人圍成一圈,討論著小區里的各種瑣事,聲音不時傳遍整個超市。
老李推著輪椅在蔬菜區慢慢轉悠,時不時停下來和其他老人交流買菜心得。
張偉想到了一個辦法可以驅散這些老人,這個想法讓張偉既震驚又難以置信。
他從來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但仔細想想,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既不會直接得罪老人,又能讓他們主動離開,而且理由充分合理。
張偉的心跳開始加速,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和緊張。
這個想法如此大膽,以至于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會想出這樣的方案。
但越想越覺得可行,越想越覺得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