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次輕奢,都敗在雪糕上了。
不管你是金融玩家 Cyndi,還是精致生活張二牛,都建議你在沒價格的冰柜前猶豫會。
畢竟LV和名創優品混著賣的事,只會出現在這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句話:「為什么外國品牌能賣那么貴,中國制造卻只能賣低價,是因為定位」。
但我猜,賣雪糕的可能把定位聽成定價了。
在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的「內卷」下,許多童年記憶都實現「衣錦還鄉」的轉變,再遇時已相見不相識。
更高的定價,就是高利潤,就是占領高檔市場、就是提升品牌調性,還有為國產爭光的情懷,讓貴價雪糕被輿論無數次提起。
品牌的瘋狂、消費者的唾棄,雪糕市場為何變得如此崩離?
# 從贏麻到破防.
雪糕「貴」這事很顯然不新鮮,起碼從播放《家有兒女》那個年代開始,某四字品牌就已經把「高端雪糕」的定位焊死了。
作為一個2020年達到1470億元,2021年預計超過1600億元,雪糕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一的大國,會容不下幾個高端雪糕品牌嘛?
顯然不是。
即使是被吐槽多次的三字品牌雪糕,也是年年被質疑,年年在宣傳。
不選擇「消費降級」的活下去,也是品牌「貴上去」的底氣。
對于部分貴價雪糕來說,也有過風光時刻。
撞上「新消費」、「社交營銷」等風口,換來一波波鈔票和高增長,怎么看都是大贏特贏。
可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可以說消費者變理性了,也可以說大眾對花的每一分錢更謹慎了。大家都開始下行時,逆勢上漲的總格外顯眼。
雪糕作為大眾食品,在夏季高需求的背景下,要承認你貴的有道理是件難事。
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故事、口味、設計都是「營銷噱頭」而已。1個雪糕=1餐飯錢,顯然是不合適的。
更別說大部分雪糕的鋪貨都在便利店或商超,你很難將一個散賣的「雪糕」,幻想成一個貴價的「甜品」。
貴價雪糕的目標就不應該是普通消費者。
當消費者形成「天價雪糕智商稅」的認知后,用腳投票只會是必然性,那句「愛要不要」說出來可是很大的風險。
#值不值的事.
雪糕想賣貴價,不止要你覺得,還要我覺得。
解構雪糕的消費屬性會發現:「社交」不如奶茶,「價格優勢」不如汽水,甚至在「購買」上由于運輸的天然劣勢,大部分零食比它方便。
要讓大眾野性消費,就需要一些彎道超車。
為什么有的礦泉水,賣貴幾倍沒人在意呢?人家切入點好啊,這水喝的都是貴族,太便宜反而掉價。
從燕窩到麥片,一個個優秀的營銷案例告訴市場,新品牌短時間實現高增長,高定價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摸著前輩過河好處雖然明顯,但前輩要是踩空了,你也只能跟著翻船。
你要是不能在高價定位擁有「不可替代」屬性,那很快內卷就會將你拖進深淵。更別說雪糕這種大品類里,消費者的粘性可一點都不高。
除了消費者,雪糕品牌還要說服經銷商覺得「值」。
一個看季節的零食、品牌選擇多的商品,要在亂花叢中一點就通,除了高收益的承諾,銷量才是重點。
#浪潮退去 生活繼續.
根據GlobalData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年人均消費冰淇淋僅接近3公斤,而年人均雞蛋消費量就高達約為22公斤!似乎整個雪糕市場的增長潛力仍是巨大。
但同時,雪糕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市場,畢竟它的競爭對手除了同行,更有飲料、咖啡等同質性的食品類目互相蠶食。
如果說天價雪糕是市場供需,那么無價的「雪糕刺客」才是最迷惑的存在。
毀掉一個市場,往往比新造一個品牌更容易。
沒有消費者愿意被雪糕「背刺」,在前景依舊美好的情況下,為了短期利益割韭菜顯然是傷害整個市場的舉措。
同時,隨著市場增速放緩,價格間的分割也只會越來越固化,能存活的品牌數量反而會縮圈,直到產品的粘性決定了品牌能否溢價。
規范化是可預見的必然,新貴誕生和壯士斷臂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雪糕刺客的命題,相信即將迎來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