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寫這么一篇文章了,但一直找不到切入點,這不這幾天《我的縣長父親》引發熱議了嘛,我也很認真地看了,有些感觸,聯想到自己一直想表達的意思,忽然明了,所以決定聊聊。
大家知道我寫過很多懷念教員的文章,也喜歡用他的思想分析社會和時政問題,總體是被大家認可的。不過,也有人在后臺留言,語氣生硬,質疑我是WG余孽。
類似的質疑在網上很常見,例如某作家就喜歡給別人扣“極左”帽子??傊?,只要有人用毛澤東思想分析現實問題,就會有人出來批判;只要有人在網上懷念教員,他們就會用WG余孽攻擊,以至于很多文章發不出去,或者被刪。
之前還有人問我,為什么總喜歡在文章里用“教員”稱呼毛主席?那是因為他老人家晚年曾謙遜地說過,他身上有很多職稱和頭銜,他想統統去掉。他說自己就是個教員,也最喜歡“教員”這個稱呼。于是,“教員”就成了他的昵稱。
除此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用“教員”文章能活得久點。
那些看不慣教員被惦記的人,一邊用“WG”“極左”質疑別人,一邊還會拷問:既然那么懷念,那讓你回到那個年代你愿意嗎?
這話把我問一愣,我愿意嗎?當然不愿意。我肯定不愿意回到那個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也沒有wifi的年代。
但是,不愿意就不能懷念他老人家嗎?
作為80后,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甚至連WG也只是從文獻中才略知一二。但是WG不是教員的全部,也不是那個時代的全部,當我對那個時代了解得越多時,就越懷念他。
懷念不是因為想回到過去,而是對未來還有期待。
這點在看過《我的縣長父親》后更加強烈。
9月18日,德州市作家協會發布“廉潔文化主題文學作品征文獲獎名單”,其中《我的縣長父親》一文獲得征文比賽一等獎。
可是,這個原本非常小眾的獎項,卻因為獲獎文章和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中的梗相似而引發爭議。
在《夏洛特煩惱》里,官二代袁華,用一篇《我的區長父親》,斬獲“全區征文大賽一等獎”,引來女神側目。
影片的本意是諷刺“小鎮權閥”。大伙看明白了,也在哈哈大笑中接受了這種嘲諷方式。隨著電影的大火,這個梗成為網友們嘲弄“袁華”現象的利器。如今,一篇類似標題的文章出現,且同樣獲得一等獎,自然引來網友圍觀。
可是,真正把《我的縣長父親》推上熱榜的并非這個獎項,而是德州作協隨后刪除獲獎信息和鏈接的操作,以及文章內容的反轉。
大伙本以為這是個不打自招的“袁華”,可一深挖才發現,背后竟藏著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文章作者于忠東是一名已經退休了幾年的女性,“縣長父親”叫于志明,是山東省禹城縣第一任縣長。
于忠東確實是“官二代”,但是,她和“袁華”不同,她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退休前也不是什么高官,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工作人員,“什么職務都沒有”。
她的前同事評價她“文化水平算不上多好”,這說明作者不僅沒享受到特權,接受的教育可能也一般。
這些最終都從她的文章中得到印證。
說實話,從文學角度看,《我的縣長父親》并沒什么出彩的地方,語言樸素,記流水賬,平平無奇。但是,就是這平平無奇的敘述,卻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文章采用對比手法,先是描寫了自己心中那個“摳門”“無情”“一根筋”的父親,并舉了大量例子。包括母親病了不回家、送哥哥當兵、不給嫂子辦戶口、不給堂哥轉正等幾件事。但每件事都交代了原因,所以也談不上懸念和反轉。
例如,“母親病了不回家”是因為那段時間“父親”忙著和老百姓秋收秋種;明知道那年的新兵要去北疆,隨時可能上戰場,還送“大哥”入營,是因為“父親”堅信“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安寧,才能小家安穩”等等。
在介紹完父親的“摳門”“無情”“一根筋”后,作者又把父親作為父母官的一面呈現給大家。
列舉父親救人勸人、掏錢救濟村民、跟群眾打成一片、治沙等事,敘事樸素、娓娓道來,如涓涓泉水,一個品德高尚、受百姓愛戴的“清官”“好官”形象躍然于紙上。
同時也感動了無數網友。有人說文章緊扣主題(廉潔文化),沒有無病呻吟,沒有矯揉造作,獲一等獎實至名歸;
也有人說,這篇文章和撞梗電影的內核相比之下,強烈的諷刺感仿佛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悼詞。
我當然認可文章傳遞的正能量,但只是一種悼念嗎?我不這么認為。
在文中,我的縣長父親所作所為伴隨著這樣一句評價:新社會的縣官,沒有半點“官樣”,是跟咱們老百姓心連心的好官啊。
在聽多了“周公子”的故事,見多了“袁華”們的今天,人們感嘆于縣長的可貴。
可是,在那個年代,像于縣長這樣的干部少嗎?并不少。焦裕祿、杜才法、郭鳳蓮等等。他們由民選產生,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為人民謀幸福,同時又接受人民的監督。
他們是一群純粹的人。這樣的人不是一兩個,而是成群結隊。而且不僅是干部,普通老百姓同樣“純粹”。
有本書叫《最美的青春》,還有同名電視劇,這本書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中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
里面很多故事都是根據第一代塞罕壩人的親身經歷改編。
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被深深的震撼。對于習慣了在喧囂中討論摸魚躺平,討論出名要趁早的我們來說,無法想象會有那么多人默默無聞、不求回報地奉獻自己的青春。
那個時代,有大量的焦裕祿、杜才法、郭鳳蓮,也有大量的馮程、覃雪梅。
之所以會這樣,固然源于他們本身就是一群有信仰的人,更源自于制度的設計。
個人修行或許能催生個別甘于奉獻的官員,就像封建極致下也能產生包拯、海瑞這樣的“青天老爺”一樣。但要批量產生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必須要有制度保障。
這種制度包括生產資料分配制度、干部選拔制度、宣傳教育制度、福利保障制度。
新中國之所以出那么多“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制度保障了老百姓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保障了勞動者擁有前所未有的尊嚴。
這種制度比比皆是,包括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農村的赤腳醫生制度、工農兵上大學制度、著眼于提高整個工人階級政治水平的“七二一工人大學”制度、“五七道路”等等。
正是這些制度讓老百姓體會到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讓干部意識到自己是老百姓的公仆,才在整個社會掀起“脫離低級趣味”的熱潮。
而教員就是這一切制度的直接制定者、推動者和捍衛者。
一個建立在廢墟上的新世界,一個踐行人類最高級夢想的新世界,需要有建造者、推動者和捍衛者。
為此,他有可能被世人推崇,也有可能粉身碎骨。
因為這個世界是空前的,打破了人類幾千年的分配方式,不被原有分配方式所接受。
這就是教員和他的追隨者們面臨的命運。
但是,不管怎樣,他們用行動證明,這樣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是可以存在的,人類苦苦追尋幾千年的共治社會是可以存在的。
這不是烏托邦,也不是桃花源,而是實實在在的新世界。
然而,隨著教員逝世,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世界又退回了叢林時代,又變成了肉弱強食的修羅場。只占世界少數的精英們,像過去幾千年一樣,在極短的時間內掠奪了絕大多數人創造的財富。
隨后,他們控制輿論、控制媒體,他們鼓動對立、散播焦慮。他們用各種手段掩蓋這個世界的根本矛盾,性別對立、膚色對立、意識形態對立,它們的本質都是掩蓋階級對立;它們讓底層人瘋狂內卷,像婆羅門讓首陀羅忙于生存一樣,無力思考為什么會這樣?認命吧,今生已無望,求來生吧。
即便在教員戰斗過的這片土地,也隨清風一起進來了蒼蠅。它們嗡嗡嗡,整日圍著桌上被紗網扣住的肉蠅營狗茍,鼓動房子主人把紗罩拿開。
它們肆無忌憚、甚至無惡不作。
它們說這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可是,這里是教員戰斗過的地方啊,這里的火光雖然微弱,但仍舊沒有滅啊。這火光就在懷念著教員的那群人心里。
這群人心里明白,那種普通人當家做主的世界并非不能實現,那種消滅剝削的世界并非只停留在夢境,它來過。
盡管曾經來過的那個世界并不完美,甚至一直沒能甩掉貧窮的枷鎖。但是,人類是什么?人類從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為打破舊世界而存在;人類是還在住山洞就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的高級物種啊。
教員交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新中國,更有勇于打破舊世界、勇于開創新世界的無畏精神。
誰說普通人當家做主的世界就一定貧窮?誰說那個不由精英們控制的社會就一定不穩定?
為什么不能有另一個世界?中國的未來就一定是成為西方世界的子孫嗎?那些新自由主義的徒子徒孫早已被西方世界的宣傳教育禁錮思想,打下思想鋼印。
可毛澤東思想沒有禁錮我們啊。它不是引導人接受現實的圣經,也不是鼓動人抱怨當下的教程,它是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是一種思考未來、尋找未來的哲學。
所以說,那種認為懷念毛主席就是“懷舊”,就是想“回到過去”的人是多么無知!他們只是在為自己的安于現狀、破罐破摔、目光短淺、失去想象力找借口罷了。
實踐終會證明,只有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希望,對未來美好的理想社會仍然充滿信心的人,才會懷念毛主席!
《我的縣長父親》不會成為絕唱,這片土地終將迎來英特納雄耐爾。
不管我們能不能看到那一幕,不管中間還要經歷多少曲折。
因為懷念教員的人永遠都有,他們沒有放棄希望,人類的腳步會持續向前,直至星辰大海。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