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共和黨掌握眾議院后,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開始變著花樣秀“反華”。
01極限施壓
2月的最后一天,美國眾議院極為瘋狂地在一天內通過11項涉華法案,其中有8項是涉臺法案,包括“臺灣沖突遏阻法”、“不歧視臺灣法”、“保護臺灣法”、“臺灣保證落實法”、“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海底電纜管控法”“中國貨幣問責法案”、“中國匯率透明法案”、“減輕中國金融威脅法案”等法案。
這些法案分別由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和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審議提出,多數是對中國內政赤裸裸的干涉。
例如,“保護臺灣法”要求,臺灣一旦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白宮應該在“最大能力范圍內”,將中國踢出G20、國際結算銀行等主要國際金融組織或機構。“臺灣沖突遏阻法”要求一旦將來發生武統,美國財政部可以禁止機構提供金融服務,以“曝光在美財產”和“不保證財產安全”的方式,直接對中國進行金融施壓。
也就是說,法案最終通過后,一旦中國要梧桐,美國就會像對待俄羅斯一樣對待中國,包括國際金融體系中踢中國出局,沒收中國人海外資產等。
按理說,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臺灣不是烏克蘭,中國選擇什么方式完成統一是中國的內政,解放戰爭并沒有結束,就算中國最終選擇梧桐,那也是內戰的一部分。
但美國顯然不這么認為。
關于臺灣問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幾天有個非常荒謬的說法,他的原話是這么說的:“世界如此擔心臺灣海峽危機的原因之一是,這不是中國基于主權的內部事務。從字面上看,這是整個世界都關心的問題。50%的商業集裝箱運輸每天通過該海峽。從我們的智能手機、洗碗機到汽車,世界上需要的大多數半導體都是在臺灣生產的。”
因為臺灣海峽很重要,所以臺灣問題不是中國的內政,所以全世界都要參與。而美國代表了全世界。
因為中國大陸一旦梧桐,就會影響美國人的洗碗機,所以你們不能動武,但我可以拱火。
夠無恥吧?!
如果這種邏輯成立,那么美元加息也很重要,對全世界的影響絕對超過50%,美國為什么不和全世界商量?
美國總統選舉也很重要,對世界的影響同樣超過50%,美國大選的時候為什么不尊重全世界的意見?反而經常指責它國“干涉美國內政”。
美國的事是內政,別國的事就不是內政?什么是強盜邏輯,這就是!
當然,對方本來就是強盜的后代,文明程度有限,你和他談和平共處,他認為你是hello kitty。
美國就像個沒什么教養的臭流氓,哪怕他有求于你,他也不會好好說話。
02周期性經濟危機
長期跟蹤美國軍政動態的人應該能感覺得出,最近這群沒教養的家伙明顯越來越狂躁。
一個流浪氣球被搞成了重大外交事件;一會說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致命武器,一會又說是有這個想法;近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是前所未有地高調,對中國各種污蔑,訪華也是一推再推。
而在臺灣問題上,則是人為制造緊張氣氛,通過各種法案,增加軍事援助,還發布了撤僑通知,動作頻繁。
所有這些舉動其實都源于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妥協!因為,美國急了!
但這次美國找錯了郎中哭錯了墳。
我們必須要面對這樣的現實,世界經濟即將迎來衰退的風險。其中有疫情的原因,有戰爭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內在的特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早就解釋過資本主義制度下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成因。即便不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典的西方經濟理論也對“消費不足引發經濟停滯”不陌生。
現在就是消費出了問題。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公式,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純產量的貨幣價格=支付工人的全部工資+企業所得的利潤。由于工人的所得少于純產量的總值(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占有),所以工人的消費永遠不足以把純產量的總值購買回來,市場的消費必然存在“需求缺口”。
什么意思呢?還是舉個例子吧。假設企業在一年中總共生產了1億件商品,總成本100億,銷售收入為105億。那么,我們認為純產量的貨幣價格就是105億,這其中,勞動者只獲得90億的總勞動報酬,剩下的15億被企業拿走了。
完成分配后,勞動者勞動所得報酬基本上會用于消費,90億被車貸、房貸、伙食費、孩子教育費,套路花光光,所以是光榮的無產階級。
而15億利潤卻被企業所有人,也就是資本家收走。資本家不會全部用于消費,甚至大部分不會,而是儲備起來了。
也就是說,企業生產了105億的商品,但消費總額卻只有90億(相比天量的無產階級,資本家的消費忽略不計),于是市場出現了15億的消費缺口(對應多出15億的商品)。
一年15億,十年就變成了150億。且隨著剝削越來越嚴重,缺口會越來越大。
十年以后,大量財富被資本家占有,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有錢的越來越有錢,沒錢的越來越沒錢,無產階級不得不節衣縮食,社會出現巨大的消費缺口。
結果,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買東西的人卻越來越少,最終在某個時刻崩潰。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基本模型。這一模型幾乎無法避免,也是基于此,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必亡。
03萎縮的消費
當然,現實中,資本家會進行再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需求。事實上,市場經濟的需求缺口一直靠兩種方式補充,一是新的市場需求出現,二是資本家的再投資。
前者的代表就是新興市場的壯大。過去二十年,尤其是08年經濟危機后,真正讓歐美國家暫時擺脫混亂的原因不是華爾街的聰明才智,而是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市場的蓬勃發展。
從08年開始,中國用家電下鄉深挖農村潛力,又通過產業升級促進城市中產涌現,最終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容量,這才讓美歐主導的九個蓋子蓋十個瓶子的游戲持續到現在。
后者的實踐是投資引領。
投資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毋容置疑,投資需求越大,社會的生產水平和就業水平越高,經濟的發展也就越快。
也就是說,在“周期性經濟危機”模型里,資本家獲得利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資本家獲得利潤后不再投資。只要資本家持續投資,所賺的利潤不斷流向市場,這個游戲就能繼續。
打個比方,同樣是蓋子少、瓶子多的游戲,發展新的市場需求就是把瓶子和蓋子變多一點,例如變成100個瓶子95個蓋子,那玩起來就容易很多。而再投資就是加快手速,只要手速夠快,10瓶子5個蓋也能玩一陣。
純市場經濟背景下,為了創造需求、增加投資,國家的解決方案是發行債務,借債投資,借債消費。所以國際貿易開始的幾十年,凡是進入到這個貿易體系的國家,無論你是生產還是消費,伴隨經濟增長的一定是債務飆升。
但是,這種游戲是有頭的。
當新興市場的消費能力不再有增量,或者增速放緩,當歐美內部因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需求同步萎縮的時候,飲鳩止渴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就會坍塌。
而且,消費一旦出現萎縮,投資也會更加慎重,又會進一步擴大消費缺口。
投資為什么慎重?因為資本家不是做善事的,他們的投資是基于利潤,基于客觀可行性的。
這種可行性包括兩方面,一是國際政治經濟足夠穩定,世界具備發展大規模商業貿易活動的政治基礎;二是人類出現產業革命,市場出現大批新產品、新市場和新技術,利潤大幅攀升。
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動力。當這兩者都不具備的時候,投資就是無源之水。
消費萎縮,國際貿易環境被某些國家破壞,游戲的盡頭可能就會出現。沒錯,說的就是當下。
今天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塌糊涂。前文說了,世界經濟并沒有從08年的危機中走出來,更多是靠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續命。然而,新興市場也在兩極分化,原始的利潤分配方式,疊加疫情影響,財富快速往上流動,普通民眾愈發困難,消費能力急速萎縮。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為了選票政治瘋狂撒幣,給市場喂些虎狼之藥,在經過短暫的興奮后,后遺癥出現。錢被快速消費掉,直接流到資本家手里。民眾在獲得短暫的消費快感后,開始承受收入降低,通脹高起的痛苦,消費能力驟降。
最近你肯定聽說過出口下滑的事。廣州是對外窗口,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外貿的寒意。我所接觸的人里,無論做汽車產業的,還是做箱包產業的,都面臨著訂單流失的問題。仿佛一夜之間,歐美市場的訂單都不見了。海關總署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2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15.2%,對歐出口下降5%。
其實,訂單下滑的并不止是中國,全世界搞制造業的都面臨這一問題。
因為這是需求周期性萎縮的必然結果。
04救?不救!
更何況,還疊加了美元加息的影響。美元為什么要加息?因為通脹受不了了。2008年后,美國之所以能快速走出經濟危機,是靠中國天量的外匯儲備和海量的商品對沖。
理論上,美國多印一美元,中國就要多生產一美元商品,同時創造1美元的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價格平衡。而且只要做到了,美國印再多美元都不會通脹。08年,美國經濟危機,瘋狂自救,多印了很多美元。中國利用擴大投資、家電下鄉,對沖了這部分多出來的貨幣,把美國撈了出來。
可這次不行了。
疫情期間,美國瘋狂舉債,債務最終都會變成美元。它們當然希望中國繼續擴大生產,生產更多商品對沖多出來的美元。但可能嗎?多出來的產能賣給誰?中國拒絕08年式的大水漫灌,拒絕再借錢給美國人。
美債不買了,開始拋,誰愛要誰要。不是中國故意搞美國,而是這次量太大了,中國根本承受不了。就算把中國全部貼進去也救不了美國。
于是美國人卡住了,天量的美債沒人接盤,循環斷了,貨幣在全世界橫沖直闖,最終回流美國,通脹飆升,不得不加息。
加息一方面讓美元快速回流,另一方面給本就萎靡的消費當頭一棒。例如房貸,一路干到快7%,很多人選擇拋售,房價大幅度下跌。再加上資本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停止投資,紛紛裁員,結果進一步導致消費萎縮。
以美國硅谷為例,由于科技企業大幅度的裁員,導致這些地區的房價一度下跌達到30%。
情況愈演愈烈,近期全球最大的投資房地產的美國黑石基金,出現5.6億美元債券的實質性違約,也就是到期的債務還不上。受此影響,現在每天要求贖回的申請超過40億美元!
美國房企暴雷幾乎一觸即發。
當年雷曼兄弟引發的金融海嘯記憶猶新,美國能不急嗎?
有什么辦法?這種資本主義國家從母胎里帶出來的毛病毫無救治的可能。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大規模破產清算,通過這種方式出清一部分產能,通過各種金融手段重建貨幣信用,然后接著奏樂接著舞;二是發動戰爭,通過戰爭消滅債主,掠奪優質資產,同時創造新的需求(戰后重建)。
很顯然,美國正在路上。第一條路需要中國配合,趕緊購買美債,中國不接盤,美國企業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挨個破產。第二條路歐洲只是小試牛刀,無論歐洲的制造業,還是俄羅斯的海外資產,都不足以拯救美國,所以還是要瞄準中國,瞄準亞洲。
面對對方的極限施壓,中國該怎么辦?
正在召開的兩會其實給出了答案。
05中國的回應
第一個答案是,今年中國國防預算調整為15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增幅比去年上調0.1%,幅度雖然不大,但代表了我們的態度。
此前,在獲悉中國軍費增長幅度后,一個韓國網友竟然在社交媒體發出“靈魂拷問”:“中國人總是聲稱愛好和平,但為什么中國軍費開支居世界第二?”
一個西班牙網友替中國做了回答:“那是為了讓你美國爸爸也愛好和平”。
沒錯,中國人愛好和平,但并不意味著中國人軟弱可欺。中國軍隊必須做好守護國家財富的準備。
第二個答案是剛剛公布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敏感性足夠強的人應該已經意識到,這次改革在金融領域是重磅出擊,十三大項中有六項是金融領域。
無論消費、出口,還是投資,金融都是基礎。中國金融能力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短板。
A股長期疲軟,吸引不了長線投資,人民幣國際化步履蹣跚,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制造業國家,第二大消費國,貨幣在國際貿易支付中占比卻不到3%。
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盡快建立起獨立于美元之外的結算系統,做好被美國剔除出SWIFT的技術準備,擺脫對方的金融勒索。
而這一切,無疑都是金融改革的使命。
中美博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時間是我們的朋友,古人的智慧的告訴我們,當對手急的時候,我們更要沉住氣。
就應對需求危機而言,中國的制度優勢將更加明顯。
堅若磐石的戰略定力,快捷高效的決策過程,指揮若臂的執行能力。
做好自己的事,修煉好內功,只要中國自己不亂,我們必將是最后的勝利者。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