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手術室(資料圖)
記者 實習記者 劉曉諾 記者 張英
近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前副主任醫師肖飛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舉報信提到,肖飛在患者麻醉后與助手董某離開手術室40分鐘,使人們對醫療安全產生普遍擔憂。
這類情況在臨床上是否常見?是否影響患者安全?與常見情形相比,肖飛事件有何特別之處?經濟觀察報近期采訪了多位三甲醫院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
主刀醫生未在場的三種情況
林圓是天津一家三甲醫院的麻醉科醫生,在他印象中,所在醫院主刀醫生提前或準時到手術室的情況大概有80%,晚到的約有20%。
關于麻醉后到切皮前的時間間隔,林圓所在醫院多次在會上強調,一般不允許超過15分鐘。
但并非所有醫院都有這樣的明確規定。上海某三甲醫院麻醉醫生蔣呈認為,這是因為不同手術情形不同,“麻醉后切皮前,我們需要給患者導尿、擺體位、消毒鋪單,往往要準備半小時,腦外科這種比較復雜的手術甚至需要準備一小時,在此期間主刀醫生可以不在場”。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主刀醫生晚到的情況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很多醫院規定了手術日的開皮時間,該時間與主刀醫生的查房時間沖撞了。例如林圓所在醫院規定早上8點半開始切皮,這時主刀醫生往往還在查房,如果等到主刀醫生進手術室后再開始進行三方核查、麻醉和切皮,手術開始的時間就會晚于醫院規定。
第二種是,主刀醫生上午手術結束較晚,到下午兩三點才有時間吃飯,但下午仍有手術排期。根據麻醉的基本要求,患者往往要提前多個小時禁食禁水,有些患者已經餓了一天,身體難以堅持,希望早點開始手術。手術室會預估手術時間,提前為患者麻醉,以加快手術進程。
第三種是,部分主刀醫生會同時做多臺手術,為提高效率,后面的患者會提前麻醉。
蔣呈時常遇到這種情況:“非常有名的外科醫生在手術日可能同時有6臺、8臺手術,3個手術室同時開。主刀醫生做手術時,下個手術室就可以先麻醉,第一助手完成器官分離、血管離斷等前期工作,再等主刀來完成核心步驟。一般等待十幾、二十分鐘,我們是能接受的。”
“為什么現實中主刀醫生不能全程都在,因為主刀醫生是種稀缺資源。”蔣呈說,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到場,一起開始手術,但這樣的話,一名主刀醫生每天可能只能開3臺手術。
手術醫生不應脫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種主刀醫生晚到情況都有一個前提,手術室內有主刀醫生指定的所在科室其他醫生全程在場。
“因為這是他(主刀醫生)的患者,他是主要負責人。”宣武醫院一位外科醫生介紹,其醫院的流程是,如果主刀醫生或其助手未在手術室,患者是不能麻醉的,患者進出手術室的全過程,主刀醫生或其助手是不能脫離的。
圖為肖飛照片
在肖飛事件中,肖飛與護士發生爭吵后,他與規培住院醫師董某同時離開了手術室。肖飛稱,當時他感到頭暈、手抖得厲害,實在無法開始手術,他離開后回到病房喝水、吃降壓藥,一二十分鐘后,他與同組朱醫生一起返回手術間順利完成手術。
上述宣武醫院外科醫生對此表示不解。他認為,主刀醫生是第一責任人,如果主刀醫生離開,手術室至少應有同科室或同小組的其他大夫在,如果一個手術大夫都沒有,就屬于脫崗。
航天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保表示,通常來說,主刀醫生或助手要一同與患者到手術室。一般是助手先去準備,麻醉成功后擺體位、消毒、鋪手術無菌單,有的助手還能開傷口、清理手術野(手術時醫生的視線范圍)。之后主刀醫生進入手術室,刷手上臺。無論是主刀在還是助手在,“整個過程都是要有手術醫生的,不會耽誤手術進程”。
在肖飛事件中,張保認為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肖飛是一名年輕的外科醫生,助手也只是一名規培輪轉生,他應該從患者進手術室就必須在,手術結束、患者蘇醒后,他再陪同患者一同回到病房或者監護室。“整個過程不應該有停頓,除非拉肚子、暈厥等不可抗的生理反應。即便是生理反應,時間長了也必須找替代醫生”。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手術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手術過程中主要術者(含第一助手)和麻醉醫師要全程在場。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和患者離開手術室前要進行三方核查:即具有執業資質的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和手術部位等內容。
患者風險有多大
肖飛多次稱,他離開手術室前確保麻醉后的患者很安全,且有麻醉醫生在場看護;返回手術室后,“手術歷時112分鐘,出血10ml,術后患者順利康復,術后第6天正常出院”,其行為并未嚴重影響患者的醫療安全。
手機屏幕上為中日友好醫院發布的官方通報(圖/九派新聞)
關于主刀醫生在患者麻醉后離開手術室是否影響醫療安全,輿論莫衷一是。凌楚眠是一名社交媒體博主,平臺認證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他發布視頻表示,推遲手術的每分每秒都是積累的手術風險,“麻醉深度必須要適配合適的疼痛水平,患者(麻醉)誘導后肯定是缺(血)容量的,血壓會往下垮、心率會往下掉,麻醉只能減淺,或者用血管活性藥,否則患者會陷入事實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狀態。”
多位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告訴經濟觀察報,麻醉后到手術開始的時間越短越安全,但20—40分鐘的時長,因為有麻醉醫生在場,對患者健康本身影響不大。
“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太大的后果。麻醉4個小時和14個小時區別很大,但4個小時和5個小時可能沒區別。”林圓認為,“不能說沒有風險,因為麻醉狀態本身就隨時可能出現意外。但有麻醉醫生在,影響是可控的。只是麻醉醫生獨自承擔了此時麻醉狀態下的風險。”
林圓說,麻醉醫生在手術中要全程在場,通過控制麻醉藥物的劑量,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滿足不同階段手術的要求,預防麻醉并發癥。血壓、心率、尿量、中心靜脈壓和麻醉深度等各項生理指標,都是麻醉醫生需要關注的內容。
關于麻醉后的血壓、心率,林圓說這是可控的:“切皮前,麻醉醫生可以適當降低藥物的鎮痛水平,把指標控制在適度水平。”
蔣呈認為,麻醉狀態下患者的血壓確實會降低。但在沒有手術創傷的情況下,除非患者本身是高危患者,患者麻醉以后的狀態還是相對平穩的。“我們傾向于認為麻醉時間過長的確會為患者的疾病以及術后康復帶來一些影響。但影響程度有多大,其實是很難定義的。沒有明確的研究證據告訴我們,手術延長一個小時,患者的預后會降低多少”。
他介紹,不同外科醫生的技術或者手術風格帶來的手術時間差異,可能比麻醉后等待時間更久。“以平均兩個小時左右的胸外科手術為例,我們醫院動作快的醫生,可能一個小時能做完,有的醫生慢慢做,能做到三小時,差異能達兩小時。很難判斷、也很難量化,多等40分鐘會給患者增加多少風險”。
5月1日,國家衛健委表示,已成立調查組,聯合有關方面對肖某、董某及有關機構等進行認真調查核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圓、蔣呈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