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高秉涵時隔三年再次跨越臺灣海峽回到菏澤,祭祖省親,參訪通古文廟,到牡丹區第二小學講述母校深情,參觀菏澤牡丹產品……一路走來,淚點滿滿,感動多多。
一張在母親床頭找到的合照
一炷清香,兩行熱淚,化作一世相思。6月12日上午,88歲的高秉涵攜妻將子跨越臺灣海峽回到家鄉,焚香祭酒,緬懷自己的父母。
“爹,娘,春生來看你們了!”當日上午,在菏澤魯西新區呂陵鎮高孫莊村西的父母墓地前,高秉涵莊重地上香、燒紙、添墳。碑文顯示,高秉涵面前的這座石碑立于1998年5月20日,此時距離他離開大陸已經50年。
悲莫悲兮生別離。“75年前,我在父親的墳前磕下三個頭后離開了家鄉。”高秉涵回憶,1948年農歷八月初六凌晨,不滿13歲的高秉涵在母親的帶領下告別祖墳,離開菏澤。告別家鄉的親人,高秉涵隨著逃亡的國民黨官兵一路流落到臺灣。此后的半個世紀,他當兵、做法官、干律師,靠自己的努力在臺灣成家立業。
“春生,你回來了。”“大爺,這次在家住幾天吧。”聽說高秉涵再次回鄉祭祖,鄉親們都聚集在村頭等候,并陪伴他一起去祭奠父母。祭奠前,高秉涵用顫抖的雙手一遍遍擦去墓碑上面的灰塵,隨之顯現出他母親宋書玉的名字。44年前,高秉涵寄往大陸的第一封信就是給母親的。那是1979年8月,他利用前往西班牙出席學術會議之機,寫了封家信,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山東菏澤,西北35里路,小高莊,宋書玉。”遺憾的是,就在這封信輾轉寄達前,宋書玉已經去世。第二年,高秉涵收到來自故鄉的第一封家書。他的大姐高秉潔在信中說:“母親是睜著眼睛走的,她雖然睜著眼睛,但始終沒有看見自己的兒子。”
牡丹晚報
,贊2032
“這張照片是我第一次回家探親時,在母親的床頭找到的,這是我和母親的最后一張合照。”高秉涵隨身攜帶的錢包內,保存著一張他和母親的合影,他說這是他當年離開菏澤前夕拍攝的。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隨著兩岸開放,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鄉。這個十三歲離家、年過花甲的老人,終于站在了父母的墓前。
希望在故鄉的草叢里重生
“回家了,回家了!”6月11日19時許,高秉涵和他的探親團隊一起在菏澤牡丹機場前歡呼。那一刻,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振臂高呼,就像一個剛剛回到母親懷抱的孩子。
“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在牡丹機場降落,心里很高興。”談起家鄉近年來的巨大發展變化,高秉涵頻頻豎起大拇指,“沒有想到我們菏澤也有機場了,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高鐵風馳電掣,家鄉已經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都市。”
高秉涵抵達菏澤機場,受到家鄉人民歡迎
春生路,在高孫莊村頭,有一條以高秉涵乳名“春生”命名的道路,這是他當年返鄉捐資修建的。“當年離開家鄉時,由于年齡小,我不知道‘孝’為何物,等我從臺灣回來父母都已去世。父母面前不能盡孝,我就把孝心獻給菏澤。”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獎杯、蔣介石先生頒發的銀質勛章、鐫刻有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名字的手表、1948年菏澤縣立簡易師范初中部新生錄取通知書……在牡丹區檔案館,高秉涵為記者們一一講述這些珍貴藏品背后的故事。2015年4月,高秉涵將30余件珍貴藏品捐贈給牡丹區檔案館。其中,有一面繡有“菏澤旅臺同鄉會”的旗幟,這面三角形小紅旗是菏澤旅臺同鄉會成立后修制的第一面旗幟。1995年2月12日菏澤旅臺同鄉會成立后,高秉涵每年帶團返回大陸,往來奔波。
高秉涵在牡丹區檔案館介紹捐贈情況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一棵棗樹、半截老墻、新落成的高氏宗祠,故鄉的一草一木無不牽扯著高秉涵的心,絲絲縷縷,魂牽夢繞。“我希望在往生(去世)之后,乘四月谷雨、牡丹花開時節,將我的骨灰送往菏澤故鄉,灑在故鄉的草叢里,以完成我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遺愿。”2015年,高秉涵親筆寫下遺書,“我深信我會在故鄉的草叢里重生。”
“故鄉是我的生命源頭,故鄉是我的心靈歸宿。”高秉涵深情地說,“人可以選擇居住之地,但無法選擇生命之源,對家的思念如同一棵樹,日日生長,年年發芽。它的根已經深深扎進我的血管里,它似乎又長出我的軀體之外,它的枝枝葉葉時常拍打著我喊:回家,回家!”他將菏澤稱為“老娘土”,他常常“固執”地認為臺灣的香椿沒有菏澤的好吃。
送旅臺老兵骨灰“回家”
“爹啊,您終于回來了!”6月12日下午,在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穆李村,高秉涵和長子高士瑋送旅臺老兵常義廷的骨灰“回家”,常義廷的女兒激動地泣不成聲。
當天14時許,常義廷老人的女兒、孫子及廣大村民,聚集在村頭,迎接這位旅臺老兵骨灰“回家”。常義廷1927年出生于穆李村,2018年在臺灣去世。據其女兒常愛香回憶,父親在她三歲時離開家鄉,自己那時候剛有一點記憶片段。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常義廷曾經回鄉探親,并在家短住。老人去世后,其女兒常愛香和孫子常同建、常同剛委托高秉涵先生帶老人的骨灰魂歸故里。
高秉涵向老兵家屬介紹護送骨灰過程
少小離家,一世鄉愁。高秉涵回憶,起初,不少遠赴臺灣的菏澤人對回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回家的日子卻遙遙無期,“回家”由愿望變成了奢望。于是,不少老兵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身為旅臺菏澤同鄉會會長高秉涵的身上,囑咐他:“有朝一日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我帶回家。”
“對于這些在臺灣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來說,回家就是天大的事。”高秉涵深情地說,“他們已經做了幾十年的游子,去世后不能再當游魂。正因為如此,我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完成回家的夢想。”
“此生將愛化作燈,照亮游子回家路。”高秉涵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他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陸續帶回100多個大陸老兵的骨灰壇,完成了這些老兵“回家”的遺愿。
“沒有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高秉涵反復吟詠這句話,他一生所流的淚,所受的苦,魂牽夢繞的所在,是能夠落葉歸根,回到家鄉。
家國志,赤子心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通古文廟,高秉涵攜探親團隊成員,莊重地對孔子塑像三鞠躬。隨后,他還留下書法作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當天,通古文廟工作人員展示了一幅剪紙《孔子圣跡圖》,作品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了解,《孔子圣跡圖》剪紙長卷長600厘米、寬45厘米,是高秉涵2013年到曲阜參加祭孔大典時曲阜有關部門贈送的,由于數量稀少,非常珍貴。2014年9月20日,高秉涵參加了通古文廟的祭孔大典,將《孔子圣跡圖》捐贈給新落成的通古文廟。
在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通古文廟參訪期間,他所佩戴的領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的領帶上印有孔子像,這種領帶我定制了1000多條。”高秉涵說。
“生在魯國曹州城,流落臺島苦讀經。天涯斷腸逾甲子,猶恐不見九州同。”高秉涵曾經寫下這樣四句詩。“‘大一統’理念深植于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之中,‘大一統’是中國歷史永遠不變的目標。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詩句《望大陸》無數次縈繞在高秉涵的耳邊,唯有離家千里,思鄉切切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出詩句中的悲苦和期盼。
情系家國,念茲在茲。
(來源:牡丹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