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正式施行,除極少數部門外,無論政府還是私人的槍支均被收繳,我國自此成為世界上槍支管理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在“禁槍令”實行之前,我國社會治安問題也曾經深受槍支之害。
而且,因為我國人數眾多,合法持槍所能造成的危害甚至更加可怕。1993年發生在湖南郴州,震驚中外的“中國911事件”就是一例。
湖南郴州這次大型持槍械斗事件的導火索,說起來也不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
1993年9月11日凌晨5時30分,馬田村劉氏家族中一名普通村民劉有義拉著三百斤豬油前往縣城銷售。
不料,他在路上被隔壁井崗村李氏家族幾名成員堵住了,不僅扣下了他的三百斤豬油,還將他打了一頓。這名村民雙拳難敵四手,只能狼狽逃回馬田村。
約一個半小時后,馬田村另一村民劉方軍駕駛一輛汽車去馬礦,在行駛到井崗村聯合廠后,又被井崗村村民攔住,并用刀棍打傷,使得劉方軍不得不棄車逃跑。
回到村里后,劉有義以及劉方軍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的。
那個時候人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他沒想過通過報警、訴訟等方式解決問題,而是直接喊上了自己的一群族親好友,大家一起去井崗村找場子。
豬油已經被拉走了要不回來,但肯定要讓對方付出同等的代價。于是,劉有義帶著自己的族親們,直接砸了井崗村李氏家族成員李祖希的雜貨鋪,順帶著搶走了雜貨鋪中的許多物品。
這樣一出“冤冤相報”,便成為了事件的導火索。
每一個“導火索”,點燃的都是隱藏在暗處多年的積怨,素不相識的兩撥人肯定不會因為一個“導火索”便大打出手。
而井崗村和馬田村的積怨可以追溯到民國17年,也就是1928年,即大型械斗事件發生足足65年之前。
這一年,馬田村里出了一位國民黨的大官,官至國民黨省黨部參議員。
1928又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年份,就在前一年,蔣介石剛剛發動“四一二政變”,開始著力打壓中國共產黨,四處抓捕、殘害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著華夏大地。
在蔣介石推行白色恐怖階段,底下的國民黨官員為了升官發財,不僅努力地四處殘害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甚至出現了許多草菅人命,冒領功勞的無恥之事。
這名來自馬田村的國民黨省級參議員便做出了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他帶了一個團的兵力,以“鏟共”的名義血洗了井崗村,一次殺死了27名井崗村村民,導致井崗村幾乎家家戶戶披麻戴孝。兩村自此結下了血海深仇。
戰爭期間敵我矛盾成為最重要的矛盾,大家都忙著對抗日寇的時候,這種“內部矛盾”就被暫時放下了。但解放后,井崗村的村民們都記著這件事,時時想找馬田村的人報仇。
解放初期時,井崗村村民便曾經想向馬田村復仇,討回這筆血債,被人民政府及時制止,但仇怨并未解開。
幾十年來,兩個村莊的人摩擦不斷,當地政府一直努力居中調解,壓制兩邊村民的怒火。
1993年當年,兩村之間已經發生數次較為嚴重的摩擦。第一次發生在3月2日,馬田村村民劉志強組織了18人,砸毀了井崗村一家綜合加工廠,經濟損失萬余元。
縣聯合調查組前去處置時,要求馬田村賠償經濟損失九千元,但馬田村拒絕兌現。
第二次摩擦發生在8月4日,井崗村李國一伙人挑起群架,在兩村岔路口聚集了三四百人。
幸好公安人員在大型群架即將開打之前及時制止,才沒有造成流血事件。但在事件中損壞的車輛、門面等,也造成了約三千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僅僅五天之后,馬田村劉芳蘭等三名村民騎摩托車趕往馬礦收錢時被井崗村村民注意到,后者立刻組織了15人乘坐中巴趕往馬礦,攔住三人便是一頓毒打,致使一人重傷,兩人輕傷。
“8·9”事件后,縣委成立了聯合調查組進駐兩村,進行重點整治,使得兩村之間的關系略有緩和。
但每當聯合調查組試圖調查“3·2”事件和“8·9”事件時,就仿佛又掀開了兩村人的傷疤,導致部分“咽不下氣”的人再次找到對方村民挑釁,使得雙方沖突進一步激化。
其中典型案例便是“3·2”事件中的馬田村村民劉志強,他甚至組織了一個名為“板刀會”的組織,在兩個月內先后砍傷井崗村村民9人。
8月26日聯合調查組找到他談話后,他反倒更加抵觸,當晚又打傷井崗村村民李復旦岳母。9月10日調查組再找他談話后,他又打傷井崗村村民一人。
原本,按照調查組的計劃,到9月18日就可以將涉案嫌犯全部談話取證完畢。
但是9月11日一早,馬田村劉有義豬油被搶、劉方軍汽車被搶被砸、井崗村李祖希雜貨鋪被砸一事,徹底點燃了兩村之間沉積65年的矛盾和怒火。
特別是李祖希店鋪被砸后,他的女兒直接到村里鳴鑼喊冤,稱雜貨鋪被砸,且被打傷三人。
李祖希之女的吶喊徹底點燃了井崗村李氏村民們的怒火。一部分人率先在聯合廠前設置了一門大炮,緊接著馬田村也架設起了大炮,并先開了第一炮。
至此,井崗村李氏家族和馬田村劉氏家族之間的宗族性熱武器械斗,已經到了不可阻止的地步。
11日上午9時到11時許,雙方已經基本“布陣”完畢。由馬田村通往耒陽、馬田煤礦的公路口,以及兩個村子的進出口均被戰斗掩體和土炮封鎖。
街道內、供銷社、醫院以及白沙礦務局煤勘隊樓頂上,以及馬田鎮水塔、村后汕頭和附近制高點上都布滿了炮位,形成了密集的火力交織網。
據說,發起戰斗的兩村村長剛好都是熟讀兵法、通曉軍事的能人,所以才能在短短時間內造起合適的掩體,封鎖交通要道,還認真地搶占了制高點作為火力點,從而像模像樣地營造出了立體的火力網。
另有“訓練有素”的村民們明確分工,鎮守在各個陣地上。
出于種種不冷靜因素,雙方在架設完炮臺后均互相開了炮,一時間硝煙彌漫,哭叫聲、吵嚷聲以及歇斯底里的助威聲混成一片。最密集的時候,炮火達到了每分鐘10多響。
激烈的混戰中,馬田村村民,19歲的劉忠猛首先被炮彈擊中,一命嗚呼。出了一條人命后,馬田村更不肯善罷甘休,一時間雙方炮火都更加猛烈。
緊接著,井崗村30余歲的村民李常林、17歲的李祖之被相繼擊倒,甚至連一聲呻吟都沒有,就靜靜躺在了滿是彈片的地面上。
其實這個時候,參與這場沖突的人數還不算多,兩村加起來只有兩三千人。
但實際上這“只有”二字是基于中國人口眾多的背景,倘若放到古代,直至明清兩代,著名的軍隊其實都只有數千人。
例如著名的戚家軍,就只有三千人左右。如果將戰場設置在歐洲,基本上古代歐洲的戰役有兩三千人參與的就算是大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