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48年4月底,地點河北省阜平縣內,毛主席與粟裕正在探討敵情,期間毛主席亦是罕見的發了火,并質問起了粟裕,至于原因也很簡單,只因在不久之前,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向華野下達了一條命令,命令他們率部南下渡過長江,吸引國民黨軍的主力回撤,進而替身在大別山遭受圍攻的劉鄧大軍減輕壓力。
這顯然是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之謀,從戰術上看也不存在什么問題,可讓毛主席萬萬沒想到的是,對此,一貫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粟裕卻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了抗命!
戰場抗命此乃大忌,而這就是毛主席發火的原因所在,不過發火歸發火,偉人也還是給到了粟裕解釋的機會,但哪成想,這不解釋還好一番解釋之下反倒是讓毛主席更加震驚,以至于一向沉穩的他居然失態驚呼道:
“難不成你想一口吃掉450萬蔣軍?”
抗命不從、拒絕南下
好家伙,一口氣吞掉450萬敵軍部隊,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并且這句話還是從一位野戰集團軍主帥口中說出來的,也就難怪毛主席如此震驚了!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粟裕為何抗命不從,他又想怎樣一口氣吃掉450萬國民黨軍呢?
一切的一切還要從大名鼎鼎的挺進大別山戰役開始說起,1947年7月,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一致決定下,中央軍委向劉伯承元帥下達了相關命令,即,要求劉鄧大軍從山東西南部地區出發,直插大別山,威逼武漢與南京,攻敵所必救,以實現打亂國軍部署的戰略目的。
對此,深諳兵法的劉伯承自然深以為意,于是在接下來時間里,他亦是馬不停蹄的開始了準備工作,又是招兵買馬,又是早做準備命人斷后,這才終于趕上了預定時間,在接到電報的九天之后全軍出擊,并通過長達二十多天的血戰順利抵達了目的地!
得知該情況后,毛主席大為興奮,這也難怪,畢竟自打1921年建黨,二十六年來,這還是我軍首次實現戰略進攻,但俗話說得好,幾家歡喜幾家愁,另一邊的蔣介石就顯得有些氣急敗壞了。
自己的計劃被打亂,統一全國的進程再度被耽擱,此刻的老蔣連殺人的心都有了,于是為了“扭虧為盈”,他便緊急下達了一條命令,即,火線成立華中剿總,務必要在短時間內將劉鄧大軍消滅在大別山地區!
說干就干,一時間包括邱清泉在內,不少國民黨名將都被老蔣派了出去,經過長達半年的進攻,在敵眾我寡之下,劉鄧大軍也果真是損失慘重,見此情形,黨中央和毛主席堪稱是焦急萬分,因此,為了救出中野,次年年初,他們這才將希望放在了華野粟裕的身上,希望身為常勝將軍的他能夠率部下江南,通過圍魏救趙的方式威逼蔣軍回援,以解劉鄧大軍的燃眉之急!
這邊劉伯承元帥仍在苦戰,而另一邊,華野司令部也很快接到了中央的命令,聞訊,眾將領個個枕戈待旦,顯然大家都在等待著粟裕出發的命令,可事實卻恰恰相反,粟裕不單沒有下令準備,反倒是將自己鎖在房間內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些什么呢?答案其實并不難猜,那就是他想到了比南下更好的戰術,即,利用徐蚌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與國民黨軍展開大決戰!
想到此處,粟裕當即向中央匯去了電報,大體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希望組織上能夠考慮一下自己的建議,要是不行,那就當他沒說。
而對于這位心腹愛將的建議,毛主席自然十分重視,他立刻便召集眾中央軍委的干部舉行了研討會,只是很遺憾,會議并沒有通過,絕大多數人還是較為認可原本南下的戰術,并認為粟裕的想法太過冒險。
沒辦法,少數服從多數,于是僅在第二天組織上便再度向粟裕下達了南下的命令,命他盡快出發不要耽誤了大局。
正常來說,事已至此粟裕也該服從命令了,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思考,他竟依舊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為此他甚至還先行聯系到了劉伯承元帥,待得知沒有華野的三個縱隊對方也仍能堅持之后,他更是再度電聯中央軍委,并重新提出了不想南下,想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想法。
見狀,包括毛主席在內,所有軍委的高級干部全都懵了,他們不知道這個粟裕是吃錯了什么藥,也不知道他哪里來得膽子竟敢戰場抗命,所幸在毛主席的力保之下,這才給到了他一個當面解釋的機會,而接下來也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1948年4月底,經過長途跋涉,粟裕總算是來到了阜平縣,見到了十七年未見的毛主席,一時間,二人臉上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不過很顯然,如今并不是敘舊的時候,能否說明問題才是重中之重,于是沒有耽擱,僅在第一時間毛主席便向粟裕拋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即:
“你是不是害怕打不贏,這才不愿下江南?”
是不是不敢下江南?
粟裕兩度戰場抗命,拒絕執行中央軍委率部南下、替劉鄧大軍解圍的命令,見此情形,毛主席亦是倍感疑惑,故而便讓他當面匯報原因,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粟裕抗命到底為何,他是不敢打,還是另有圖謀呢?
話接上文,待聽到毛主席的詢問后,粟裕當即搖頭并給予了回復,大體意思很簡單,他并不是害怕,也不可能害怕,要知道他連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都能殲滅,又怎會怕南邊的那群烏合之眾呢?
隨后,粟裕這才緩緩道出了自己拒絕執行軍令的原因,大體有三,其一便是有關南下出擊的缺點。
在粟裕看來,的確,自己率領三個縱隊南下,是有很大概率能夠替劉鄧大軍緩解壓力的,可問題是,一來他已經詢問過劉伯承元帥,大別山的局勢雖說危急,卻遠遠還沒到致命的地步,就算華野不去支援,他們也完全能夠撐住,二來,華野前去支援固然可以幫助中野減輕壓力,可他們自己卻會陷入被動的境地。
此話何解呢?這么說吧,劉鄧大軍之所以會在大別山地區陷入劣勢,其中雖然有一部分是因為兵力原因,但更多的還是長途奔襲之后又接連迎戰,戰士們已然精疲力盡,而華野一旦南下情況也是一樣,雖說不至于全軍覆沒,但損失卻必定極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粟裕才會拒絕南下,并經過苦思冥想找到了另外一種解決當下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