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永垂不朽”是毛主席親自擬定并宣讀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隨后在紀念碑建成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寫在了紀念碑上。
但是,如此重要的紀念碑上,卻沒有提及到任何與黨相關的字眼,這是因為毛主席在建立紀念碑之前就下令:所有的英雄紀念碑,都不允許提及中國共產黨!
那么,為何毛主席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呢?
不允許提及“中國共產黨”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在即,我國的第一次政協會議也就召開了。
在這一次會議當中,代表們一起制定了許多對新中國和人民都有利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中,有人提議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大家認為,在過去十幾年的戰爭中,共產黨有太多戰士為國捐軀,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記錄下每一位英雄烈士的名字,所以建造英雄紀念碑來紀念所有在革命道路上前仆后繼不畏生死的革命烈士。
毛主席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的穩定都是這些革命先輩用血鑄造出來的,他們值得被所有人記住,值得受到人民的崇拜和紀念。
同時,大家通過紀念碑,不僅能夠紀念英雄,也能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因此建立紀念碑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但是,新的問題就來了,紀念碑要建立在哪里呢?
有人提議,既然八寶山上如今都是黨內有威望的革命先輩,以后必然也是要修建革命英雄紀念館的,那么紀念碑就修在紀念館的旁邊,這兩個相輔相成,可謂是天作之合。 但又有人提議,八寶山有些偏遠了,又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會去的,既然要建紀念碑,那就應該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一時之間,大家對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位置都有許多的想法,每一個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紀念碑究竟修建在哪里才是最好的呢?
最后,有人提議,既然要顯眼,被所有人看見,那就修在天安門廣場吧,讓人民英雄佇立在首都的中心,讓英雄之魂日夜守護著新中國。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贊同,位置問題也終于得到了解決。接下來就該商量紀念碑上寫什么,主題是什么了。
這對于大家來說,更是十分重要和需要慎重的事情,文字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既不能浮夸,又不能太過平庸,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人民英雄的貢獻。
最后,毛主席親自擬定了紀念碑的碑文,以三個“永垂不朽”作為紀念碑的內容,而主題就采用周總理所說的“紀念死者,鼓舞生者”。
在毛主席起草的百來字的碑文當中,卻沒有一句提到了“中國共產黨”,這又是為何呢?
毛主席在碑文中,使用了三個永垂不朽,首先紀念最近三年,中國爆發解放戰爭后,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而奉獻出自己一切的英雄烈士們。
解放戰爭當中,多少兒郎為了新中國能夠成立,為了老百姓可以過上好日子,貢獻了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人迷途知返,在反抗的過程當中英勇獻身,又有多少革命者在監獄里渡過了最黑暗的幾年,最終卻死在了新中國成立的前夜。
其次,我們要牢記,要紀念自革命開始后,為了祖國統一,為了保護中華大地而英勇犧牲的先輩們,在北伐戰爭中,在抗日戰爭中,不論黨派,不論階層,一切為中國做出貢獻的先烈,都是英雄。
抗日戰爭開始之后,中華人民空前團結,一起將侵略者趕出了自己的家園,在這個過程中,多少無名英雄默默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多少平民百姓拿起刀槍對抗敵人,又有多少先烈隱姓埋名打入敵人內部為我們送來情報……
在抗日戰爭中,許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也有許多人因為侵略者的玩樂而死亡,還有許多的人,為了保護老幼,保護婦女而英勇獻身。
最后,追溯中華近代史,自中華開始遭受外國欺辱后,無數英雄涌現,用自己的一生來守護國家,為人民做出了無數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血肉,為中華換來了傳承和安穩,他們都是中國人民應該紀念的英雄。
有的英雄為了百姓安康甘愿交出自己的性命,有的英雄為了家國大義,高呼“人民萬歲”后從容赴死,有的英雄為了喚醒百姓,將筆桿子作為自己的武器。
在中國歷史上,從古至今,從來不缺英雄,時勢造英雄,但是英雄在每一個時代都為國,為民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英雄不止是共產黨員,中國的男女老少,富商農民,學者工人,有黨派無黨派,大家有著不同的人生和背景,但是卻有著同樣的理想,那就是為國為民,他們可以為了心中大義,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而中國共產黨,只是無數為國捐軀的烈士當中的冰山一角,他們也是整個國家的英雄,我們要紀念的更是不止黨內的烈士,而是全國,整個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英雄。
因此,在有人提出為何沒有共產黨的質疑時,毛主席直接提出了人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當中,不允許提到共產黨。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
1949年9月,在有紀念碑的一切的事宜都制定好之后,毛主席在奠基典禮上宣讀了碑文,并為紀念碑埋下了第一塊基石,隨后長達九年的建造正式拉開帷幕。
為了建造一座史無前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許多人都付出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就算是建造之前的籌備就準備了3年的時間,直到1952年,才正式開始動工建造。
在設計的時候,專家采集了全國200多份來自不同地方和領域的設計方案,可見全國對于人民紀念碑的重視。
終于在一輪又一輪的篩選和修改之下,定下了人民紀念碑的主體,與傳統的石碑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一個四方形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看到石碑上的內容。
對于紀念碑的碑頂,大家更是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爭議,最后還是梁思成大師出手設計了一個既保留傳統又積極創新的“房頂”。
這個紀念碑更是高達40米,占地3000多平方,利用了花崗巖、漢白玉等材料來制作,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紀念碑都充滿了中國的傳統美,同時更是如擎天柱一般矗立在廣場中心。
但是如此巨大的紀念碑,還在恢復期的新中國,并沒有精良的起重設備,又要如何解決起重問題呢?材料的運輸,又要如何保障呢?
大家對這個問題都感到十分的頭疼時,出現了一位本領非凡的工匠齊德明。此時中國的物理還沒有發展到大家都能知道“一根棍子撬動地球”的原理。
但是齊德明卻憑借著自己的經驗,悟出了撬棍和滾杠撬動重物的道理。齊德明被請到運輸場地后,感到既興奮又緊張,他高興自己能夠為紀念碑出一份力,但是又害怕自己的能力還不夠,破壞了材料的運輸。
不過,在幾位專家的通力合作之下,起重和運輸的難題最終被解決,需要用到的材料并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失,這也為之后的工作省下了很多力氣。
而修建過程中最艱難的,就是紀念碑下方栩栩如生的浮雕。我們可以看到浮雕上記錄的,是從虎門銷煙到勝利渡江,將代表著每一個階段的戰爭都刻在了紀念碑之中。
為了不讓浮雕氧化發黑,專家們將銅鑄換成了石刻。而為了能夠讓雕刻一次成功,專家們特意向全國召集了最優秀的工匠,但即使再優秀,到了北京以后都得經過兩年的統一培訓,才可以最終上手雕刻。
在雕刻的過程當中,更是數次停下雕刻的腳步,聽取更多專家的意見,然后又進行修改,光是雕刻的部分,就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
1958年,9年過去后,人民英雄紀念碑終于建成,5月1日揭幕后,紀念碑的全貌終于顯露在人民的面前。
莊嚴肅立的人民英雄解放碑,毛主席親自擬定,周總理親自書寫的碑文閃閃發光,似乎在默默訴說著先輩們的英勇事跡。
豐碑記錄了近代所有英雄的攻擊,更是展現了新中國廣大群眾的智慧和汗水,這是前人與今人的傳承與連接,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碑文中不提及共產黨的命令,正是從側面表現出了毛主席與共產黨的格局之大。共產黨是為百姓謀安康幸福,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功名,實際上,毛主席為何不允許提及共產黨,在開國大典上的那句“人民萬歲”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即使是在碑文這種細節上,我黨也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中國歷史,只要是英雄,不管是什么階級,不管處于哪個黨派,都是人民應該尊敬和紀念的人民英雄。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