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孫儷主演的一部電視劇,叫《小姨多鶴》,反映了日本戰敗后,在東北留下了不少日本遺孤。多鶴就是其中一個,她被父母遺棄,后被好心的中國人收養,長大后嫁給了中國男子。家人為不暴露多鶴日本人的身份,她生下孩子后,孩子不叫她媽,而是叫她小姨。
這部電視劇從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日本人后代留在東北后的歷史事實。
那么究竟有多少日本人后代留在了中國?他們后來的命運如何?都從事些什么職業?這些日本人后代為何沒能成為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伴隨著侵略,日本向東北大量移民
日本人向東北大量移民,是伴隨著侵略開始的。
首批日本人于1908年從神戶港口乘船抵達大連,他們多為農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這個時間段,日本人移民東北還只是小規模,地方也比較集中,主要是集中港口城市。
到了“9·18”事變后,日本占領東三省,移民東北成了日本一項國策,還有一個名字,叫“拓荒團”。至此,大量的日本人(主要是貧民)開始涌向東北。日本政府之所以這么做,自然是想改變東北的民族構成,達到鳩占鵲巢目的,最終完全霸占東北。
日本開拓團婦女在東北
1937年全面侵華后,日本更是加速向東北移民,制定了所謂的“向滿洲移民百萬戶”計劃。
根據計劃,日本準備在20年時間里,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但由于侵華戰爭失敗,最終日本沒能完成這一計劃,到1945年抗戰勝利,在東北的日本人超過200多萬人,其中開拓團移民30多萬人。
根據統計,在蘇聯進軍東北前夕,當時移民在中國的日本平民有一百六十萬之眾,還有六七十萬的關東軍,總共有二百多萬的日本人生活在東北。
2,數量龐大的日本遺孤留在東北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迅速出兵東北,數十萬關東軍頃刻瓦解,缺少軍隊保護的日本軍政、工商和開拓團民,被迫緊急撤退,向沿海集中,以期乘船回國,從而出現了百萬逃難大軍。
抗戰勝利后,在華日本人逃回日本
日本遺孤中的絕大數就是開拓團在撤退時遺留下來的。
特別是分散于吉林、黑龍江的開拓團民們,其中多為婦孺老弱。在緊急撤退中,晝伏夜行,跋山涉水,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港口城市奔逃,一些人饑寒交迫,身患疾病,途中死亡,她們身邊的孩子便成了流落荒山野嶺、街頭巷尾、車站碼頭附近的孤兒。
還有的父母在潰逃中為了不讓孩子病死、餓死、凍死,就把他們送給中國人撫養。
也有些日本父母為了自己逃命,把不便于攜帶的嬰幼兒拋棄于路旁郊野,任狼撕狗扯,最終,這些嬰孩被善良的中國人抱回收養。
更有甚者,當時的一些死硬法西斯分子,在潰逃中對自己的同胞實行集體屠殺,僥幸大難不死的孤兒被中國人揀回家中撫育。
被收養前,這些日本遺孤有的衣衫襤褸,骨瘦如柴;有的疾病纏身,傷痕累累;有的凍餓交加,氣息奄奄。
從檔案材料看,絕大多數的戰爭孤兒在被收養時都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飽嘗了種種磨難。長春老人于涇回憶說:那時的長春火車站幾乎全是日本人,很多人都擠不上火車,只好將孩子沿途扔,能講漢語的就哀求中國的老百姓收養自己的孩子。
九旬的項貴臣老人說:等待逃離的日本人躺在地上,“大人也是身上都長鱗,咱瞅著是心難受,外面那蒿子欞上那小墳包,都埋的是小孩?!?/p>
但日本遺孤又是幸運的。
中國政府和人民對這些遺留在中國土地上的敵國兒童并沒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以博大的胸懷將他們收留下來。
除了這些日本遺孤,還有大量的日本女人在日本投降后,為了生存嫁給了東北男人。
這些日本女人有的是普通家庭的姑娘,有的是丈夫戰死的寡婦,有的是被丈夫逃跑時遺棄的棄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