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論東野林彪、華野粟裕指揮藝術:氣度決定格局,性格決定命運

0
分享至

世界戰爭史,習慣把萬人以下的交戰稱為戰斗,萬人以上的交戰稱為戰役,50萬人以上的交戰稱為兵團級戰役。
但凡兵團級戰役,對雙方將領的指揮能力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勝任。

若以上述界定為標準,那么共和國的開國將帥里,真正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甚至百萬級會戰的,唯有彭德懷、林彪、劉伯承三位元帥,以及粟裕大將。

上篇文章已經詳細介紹過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卓越的指揮才能。

本篇,將把東野司令員林彪、華野代司令員粟裕放在一起講,著重從戰略任務、歷次戰役、大局意識、指揮習慣這四個方面來具體解析二位將帥不同的指揮風格。



一、戰略任務

首先,東北林彪、華東粟裕由于擔負的戰略任務不同,所處的戰略環境各異,在戰略地位上更存在著“南輕北重”之分,這就決定了二人的整體戰略重心截然不同,自然也就導致了各自的指揮風格大相徑庭。

1945年9月19日,延安向各根據地的中央局發出了《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總方針。

并且定下了擲地有聲的基調——

“哪怕南線全部打爛了,只要北線的戰略目的達到,那就是勝利!”

因此,挺進東北,占住東北,是抗戰勝利后我軍所有任務的重心,一切都要為此讓路。在這個總體戰略布局下,我軍分為南、北兩條戰線。



北線林彪

其戰略任務是盡快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發展壯大力量的同時,進而站穩整個東北。

為此,舉全黨全軍之力,從各解放區、從各根據地抽調最優秀的干部和最具戰斗力的部隊挺進東北、支援東北。

進駐東北的部隊包括林彪的老部隊115師一部,以及新四軍黃克誠的第3師。就連位于南泥灣陶寶峪的延安炮兵學校都集體遷往東北,幫助林彪組建炮兵部隊。

此外,最初進入東北的11萬部隊還包括從全軍抽調的2萬名干部,其中10名中央委員、10名中央候補委員。

這樣的配置,是我軍建軍以來開天辟地頭一回,第二次是5年后的抗美援朝。

坦率地講,初期隨林彪出關的11萬干部戰士,全都是我軍精華中的精華,這些從全軍優中選優挑選出來部隊,盡管番號幾經變更,從最初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民主聯軍,再到東北野戰軍,直至第四野戰軍,始終是林彪大軍的基本盤。



反觀南線粟裕

在國民黨大軍壓境,內戰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其戰略任務不僅謀生存,更重要的是牽制住敵軍,不使敵人增兵北上,為北線林彪爭取時間,減輕壓力。

當時的華中野戰軍剛剛成立,下轄4個縱隊,全軍僅3萬余人,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甚至狂妄地叫囂:

“陳粟不過是待宰羔羊,戰端一起,撲滅只在頃刻之間。”

綜上所述——

此時的東北,國民黨軍隊尚無一兵一卒。

此時的華東,國民黨軍隊正集結重兵,不斷制造摩擦,準備大打內戰。

換言之,“北攻南守”的戰略總方針——

就是“林彪北線占地盤,陳粟、劉鄧南線求生存”。

這便是1945年末、1946年初,北線林彪,南線粟裕各自身處的戰略環境,所面臨的戰略態勢。

二、歷次戰役



北線林彪

1945年11月16日,初到東北的林彪首戰即敗。山海關失守,進入東北的陸上通道被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攻破。

11月26日錦州陷落,林彪所轄各部因兵力分散,雖總兵力占優,卻不敵杜聿明齊頭并進的兩個軍,短短10天里,整個遼西走廊就盡落杜聿明之手。

1946年2月13日,林彪率東北民主聯軍在法庫縣秀水河子設伏,于14日晨殲敵第13軍89師1600余人,終于取得了進入東北后與國軍交鋒的第一場勝利。

1946年3月17日,林彪率部攻占四平,史稱“一戰四平”。

1946年4月,杜聿明率部反攻四平。戰至5月18日,林彪指揮的四平保衛戰以失利告終,隨后遼源也告陷落,史稱“二戰四平”。



杜聿明攻占四平后,挾大勝之勢一路進軍。

5月24日,攻占梅河口、海龍。

5月26日,攻占雙陽。

5月27日,攻占磐石、九臺。

5月28日,攻占永吉。

5月29日,攻占德惠。

5月30日,攻占農安。

杜聿明兵鋒所到之處,迫得林彪率部一路北退。

戰至1946年10月,沈陽、長春、吉林等大城市相繼被杜聿明盡收囊中,就連松花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都盡陷敵手。

東北民主聯軍在南滿的根據地,就只剩下了位于長白山麓緊靠朝鮮的臨江、蒙江、長白和撫松四個縣。

東滿、西滿根據地也大部失陷,林彪率主力退過松花江扼守北滿,勉強與杜聿明形成隔江對峙局面。

1946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4縱發起新開嶺戰役,全殲號稱“千里駒”的國軍第25師8000余人,俘敵中將師長李正誼,穩住了南滿根據地。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自與杜聿明部交手以來的最好戰績。



但是,林彪接下來又連吃兩個敗仗!

1947年2月28日,林彪率部攻擊德惠,東北民主聯軍5萬之眾不敵潘裕昆7000守軍,于3月2日黯然退兵。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二下江南”就此折戟在德惠城下。

1947年6月11日,林彪率10萬之眾攻擊四平,陳明仁率3萬守軍苦撐20天最終擋住了林彪,林彪再次敗走四平,史稱“三戰四平”。

至此,林彪從1945年11月山海關失陷至今,在整整歷時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是屢戰屢敗。

林彪只得再次率部退過松花江,在之后整整15個月的時間里,盡管南線陳粟、劉鄧早與國軍熱火朝天打成一鍋粥,但北線林彪所部幾乎再無大的動作,一直都在休養生息。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同時成立東北軍區,野戰部隊改建為東北野戰軍。

1948年9月,蟄伏了長達15個月的林彪終于率部再度出山。此時的東北野戰軍已今非昔比,再不似之前那支屢戰屢敗的弱旅了。

首戰,韓先楚6個小時拿下義縣。

再戰,林彪親自操刀31個小時攻克錦州。

接下來便愈戰愈勇,百萬雄兵氣勢如虹,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揮師入關,戰平津,下兩廣,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角天涯,建立不世功勛。



小結——

中央“向北發展”的總方針,在前期很長一段時間里,林彪并未完成好這一重大戰略任務。

部隊不僅發展不起來,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大問題,特別是四平保衛戰失利后的那段日子里。

1946年6月1日,林彪在撤退途中致電中央:

“敵若跨江追擊,則準備放棄哈爾濱。傷員送入朝鮮,主力分散游擊。”

6月3日,中央在給東北局和林彪的復電中指示:

“同意你們作放棄哈爾濱之準備,采取運動戰與游擊戰之方針,實行中央去年12月對東北工作指示,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而斗爭”。

建國后,羅榮桓回憶部隊北退松花江時,這樣講道:

“打了這么多年的仗,還從來沒有這樣被動過。我們一個勁兒地撤,敵人一直在屁股后面追,就像拖了個尾巴!”

原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對此評價道:

“1947年,若沒有華野中野在山東的牽制,山東國軍只要有3個整編師進入東北,偕同杜聿明現有部隊一齊攻擊南滿,那我軍南滿的遼東軍區、3縱、4縱就只能北返,或者進入長白山打游擊。”



反觀南線粟裕

1946年夏,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集結于長江北岸南通、靖江、泰興、泰州一線,與向淮南、淮北進攻的國民黨其他部隊相配臺,夾擊蘇皖邊解放區首府淮陰。

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以3萬余人迎戰,敵我兵力對比為4:1,如此強弱懸殊的戰場態勢下,粟裕一個半月內連打7戰,連戰連捷,殲敵53000余人,史稱“蘇中七戰七捷”。

但一個月之后的兩淮保衛戰中,粟裕的華中野戰軍與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在配合上出現問題,協同不到位,致兵力部署上出現了空檔,被張靈甫敏銳嗅到了戰機,趁隙率整編第74師攻占了我防守薄弱的淮陰。

淮陰既失,淮安自然也就保不住了,很快便落入敵手。

兩淮失守,造成運河以西地區完全被國民黨軍隊控制,使得蘇中根據地孤懸敵后,華中野戰軍的后勤補給和兵員補充由此變得非常困難。

華中野戰軍撤出兩淮后與山東野戰軍集中行動,聯合作戰。為理順指揮關系,1946年10月15日,主席發來電報:

“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1946年10月19日,張靈甫率整編第74師兵分三路由淮安、淮陰向漣水進攻。李良榮的整編第28師也從淮陰向漣水推進。

華中野戰軍在歷時14天的戰斗中殲敵8000余人, 自身傷亡6000余人,該役雖守住了漣水城,但打成了一場消耗戰,史稱第一次漣水戰役。

1946年12月初,張靈甫、李良榮卷土重來,整編第74師,整編第28師對漣水展開第二次進攻。

歷時兩周的戰斗中,譚震林率王必成部殲敵4000余人,自身也在傷亡了4000余人后艱難突圍,漣水失陷,史稱第二次漣水戰役。

與此同時進行的宿北戰役,在粟裕的親自指揮下,全殲整編第69師師部及3個半旅共2.1萬余人。敵中將師長戴之奇自殺,少將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宿北戰役剛結束,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又接著發起魯南戰役,在山東魯南地區向整編第26師、整編第51師發動攻擊。

1947年1月2日至1月20日,歷時19天的魯南戰役中,粟裕指揮部隊殲敵5.3萬人,在華東戰場上首創一次戰役殲敵兩個整編師的記錄。

1947年1月末,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并,共同組建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

華東野戰軍正式成軍后打的第一仗,便是著名的萊蕪戰役。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粟裕以19萬兵力對敵24萬,在短短的3天時間里,殲敵1個“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人,生俘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



王耀武對此評價道:

“5萬多人,3天時間就被消滅光了,就是放5萬頭豬,叫共軍去抓,3天也抓不完啊!”

1947年4月22日的泰安戰役中,華東野戰軍3縱、10縱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2師2萬余人,俘虜中將師長楊文泉以下11400人,繳獲105 毫米榴彈炮4門,汽車40多輛。

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1個團共3.2萬余人,擊斃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

1947年7月,為策應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華野“7月分兵”后,由于力量被嚴重分散,接下來的戰斗中,粟裕在南麻、臨朐兩戰兩敗,幾仗打下來,部隊減員嚴重。

1947年9月至12月的膠東保衛戰,華東野戰軍總計殲滅敵軍63000余人。從此,膠東我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牢牢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1947年12月,粟裕指揮部隊一個月內取得了三連勝。

許昌戰役殲敵5000余人,金剛寺戰役殲敵9000余人,確山戰役,華東野戰軍與陳謝兵團在確山會師。

這三場戰役標志著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劉鄧大軍鄂豫皖根據地、華野的豫皖蘇根據地和陳謝兵團的鄂豫陜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勝利完成了挺進中原的戰略任務。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的豫東戰役,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連續作戰整整20天,攻克開封、殲滅區壽年、打殘黃百韜、重創邱清泉,以傷亡33000余人的代價,殲敵94000余人。

1948年9月16日,“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華東野戰軍8天攻克濟南城,全殲王耀武部10萬守軍。

至此,粟裕在敵人的重兵圍困下率華野輾轉騰挪,“南線求生存“的偏師打成了主力,超額完成了中央交賦的任務。



小結——

被中央寄以厚望的林彪在北線整整沉寂的15個月里,南線粟裕卻是片刻不得喘息,一仗接著一仗打。不僅解決了生存問題,部隊還得到了發展壯大。

同時成功策應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更為重要的是,將胡璉的整編第11師、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邱清泉的整編第5師等國軍五大主力其中的三個牢牢地牽制在山東,并將五大主力之首的張靈甫整編第74師一舉殲滅。

至淮海戰役前,除以上五大主力之其四,粟裕還把李彌的整編第8師、王凌云的整編第9師、熊綬春的整編第10師、段霖茂的整編第57師、林湛(后陳章)的整編第63師、黃國梁的整編第64師、沈澄年的整編第75師等數十萬國軍部隊統統摁在了南線,使其不敢北調增援杜聿明。

試想,北線林彪退回江北臥薪嘗膽的那15個月里,如果中原地區的這些國軍敢于北調增援杜聿明,那么東北民主聯軍就真要學習當年的抗聯,爬冰臥雪進山打游擊去了。

三、大局意識



北線林彪

電影《大決戰·遼沈戰役》真實還原了一個細節,關于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林彪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主席震怒:

“要林彪南下北寧線,這是年初就定下來的事情,結果如此,怎么得了?電報不要寫別的,就寫請他林彪到軍委來,我到他那里去……”

從中央的角度來看,之所以必須先打錦州,這是關乎全國戰局的一盤棋,有著三個至關重要的理由:

(一)先打錦州是“卡脖子”,也就是中央提出的“關門打狗”,攻克錦州便切斷了東北國軍的陸上通道,錦州一克,東北國軍便無路可逃;關門打狗,東北一戰可定,東野乘勝揮師入關,南北夾擊,便可奠定全國勝局!

(二)如果先打長春,那是“抓尾巴”,是“趕鴨子”,這是把東北國軍主力硬生生的往關內趕、往華北逼,從而使得下一步解決平津而變得愈發困難!

(三)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如若先打長春,東北國軍一旦全面撤退進入華北,僅憑聶榮臻的華北部隊是根本擋不住的,如果國軍接著再進入兩淮,勢必讓中野、華野更加疲于應付,天下大勢將變得翻天覆地!



而林彪的瞻前顧后,舉棋不定,之所以不愿先打錦州,同樣也存在三個原因:

(一)將40萬東野大軍從黑龍江齊齊哈爾沿鐵路線機動到1000公里外的遼寧錦州,是典型的長途奔襲。

而錦州后面就是沈陽,駐有30余萬國軍,一旦沈陽方向出兵掐斷東野后方與錦州的鐵路線,“一桌飯來了兩桌客”,東野必將兩面受敵。

(二)如若打不下錦州,又擋不住沈陽的援軍,鐵路線還被切斷的話,東野既便能夠回撤,近1000公里的漫漫長路,勢必丟光全部家當,好不容易攢起的家底,又將全部輸光!

(三)如果先打長春,從東野的角度來看,則是較為穩妥的方案,也更好操作,畢竟東野的大后方在黑龍江以北。

從齊齊哈爾揮師長春,攻得下便占領,攻不下則撤退,無須擔心后路被截斷,從根本上避免了陷入兩面作戰的被動境況。

1948年10月2日下午,林彪得悉國軍已經海運4個師抵達葫蘆島后,憂心忡忡林彪擔心被沈陽、錦西、葫蘆島之敵三面夾擊。

林彪判斷葫蘆島之敵必大舉援錦,錦西至錦州之間僅相距50公里,且無險可守,擔心阻援部隊不一定能擋得住援敵。



林彪猶豫再三后,于當日22時緊急致電中央軍委,提出繼續打錦州或者回頭打長春的兩個作戰方案,表示:

“我們正在考慮中,并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

林彪對貫徹中央已經確定的遼沈戰役總方針的猶豫和徘徊,使得主席大為震怒:

“要林彪南下北寧線,這是年初就定下來的事情,結果如此,怎么得了?電報不要寫別的,就寫請他林彪到軍委來,我到他那里去……”

主席復電林彪,在電文中嚴厲指出:

“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應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

1948年10月3日清晨9時,在羅榮桓政委、劉亞樓參謀長的建議和勸說下,林彪經過反復考慮后,在位于彰武以北的馮家窩棚鐵軌上的列車里,再次致電中央,表示:

“決心仍攻錦州”

1948年10月4日清晨6時,主席復電“林羅劉”,明確要求:

“按照你們三日九時電的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持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

至此,遼沈戰役的序幕緩緩揭開,解放戰爭東北戰場的勝利由此奠定。

在遼沈戰役的籌劃階段,以及戰役展開之初,林彪的個人意見與中央的戰略決策產生了很多分歧。中央考慮的是全國戰略,而林彪過多地考慮了局部戰略。



南線粟裕

紀錄片《淮海戰役全記錄》中講道:

“從1947年到淮海戰役之前,國民黨具體的軍事戰略目的,就是壓迫我軍南線部隊,將我軍趕出晉冀魯豫,趕出華東、山東,逼往華北,從而以傅作義部為主,中央軍協同,實現其所謂的‘聚而殲之’,在華北地區‘一舉蕩平’我軍南線華東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及華北聶榮臻所部。
同時,也徹底切斷我北線東北民主聯軍的退路,讓林彪所部‘重蹈東北抗聯之覆轍’!”

于是,1947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中原,開辟大別山根據地,山東的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晉南的陳賡、謝富治率太岳縱隊從兩翼策應,我軍三路大軍與國民黨軍逐鹿中原。

這樣一來,敵我兩軍的主戰場就從解放區推進到了國統區。

但是,終究因為敵強我弱,離開根據地挺進中原的我三路大軍由于失去了后方的支持,很快就陷入了不利局面。

特別是晉冀魯豫野戰軍,躍進大別山途中一仗接著一仗,在腹背受敵的惡劣形勢下突破敵人的層層重兵圍堵,部隊由之前的12萬人銳減至不足6萬人,處境非常困難。

1948年1月,國民黨軍隊又以5個整編師的兵力對大別山地區進行全面清剿。這就讓本就處境艱難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更加雪上加霜。



為了減輕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壓力,主席認為:

“扭轉當前被動局面的最好辦法,就是派出一支精銳的主力兵團向長江以南做戰略躍進,迫使國民黨軍回援,減輕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壓力,從而使中原戰局出現重大改變。”

讓華東野戰軍渡江南進的計劃,是主席籌謀已久的一步棋,以大范圍機動作戰,吸引中原之敵回援,減輕劉鄧在大別山的壓力。

但是,粟裕并不這么認為。

粟裕雖然習慣打險戰,但他卻精于計算,以晉冀魯豫野戰軍為例,12萬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折損兵員過半,這次華野三個縱隊如渡江南下,光是一路突破敵人圍堵,減員就必定超過5萬,以其付出如此代價離開根據地去與敵作戰,不如就留在中原與敵決戰。

半年多前的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一戰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后,讓粟裕更有了信心用大兵團作戰的方式,尋找有利時機與敵人展開大規模決戰。

粟裕設想,只要將中原地區的三路大軍,華東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縱隊整合起來,收攏巴掌形成拳頭,完全有能力也有機會打敗敵人,破解中原地區我軍現在的困局。



陳毅之子,粟裕之婿陳小魯回憶道:

“粟裕考慮來,考慮去,終究還是覺得華野留在中原要比去往江南更為有利。他認為,中央讓華野三個縱隊下江南,其目的是為了調動敵人,減輕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大別山的壓力。
此舉固然可以調動一部分敵人,但是戰斗力較強的邱清泉、胡璉等部肯定是調不動的,蔣介石是一定不會把這4個整編師撤往江南跟我們打游擊的。
這4個整編師留在中原繼續圍剿大別山的話,那華野渡江南下的作戰計劃將變得毫無意義,反過來是減輕了中原地區敵軍的壓力。”

于是,粟裕三次斗膽直陳,建議中央暫不過江。



“……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上對政局方面的情況了解太少,斗膽直陳,是否正確,尚祈指示。”

三個月內,在中央已經做出南下渡江的決議后,粟裕仍然三次“斗膽直陳”建議暫不過江,這就引起了主席的高度重視,中央急電陳毅、粟裕馬上趕赴阜平縣城南莊開會,主席要與二人面談。

著名軍史作家鐵流在“淮海戰役全記錄”中,這樣評價粟裕:

“本來,對于整個南線作戰的戰略布局,那是中央考慮的事。粟裕作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這樣重要的決策,并不在他的職權范圍內。
往輕里說,是執行命令不堅決。
往重里說,是干擾中央的決心。
但是,粟裕本著一顆公心,秉性著負責任的態度,仍然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向中央作了匯報。”

最終,中央改變了之前的決議,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斗膽直陳”!

四、指揮習慣



林彪指揮打仗,勇敢不魯莽,沉著不寡斷,謹慎不瞻怯,嚴格不刻板,機敏不草率,有膽識,有謀略,有魄力,有豐富的戰爭經驗。

林彪的指揮習慣是一竿子插到底。作為野戰軍司令員,他經常在后方越過前方兵團和軍的首長,直接把電話打到師。

譬如青樹坪戰役,林彪直接越過49軍軍長鐘偉,親自指揮145師接應、146師突圍。

衡寶戰役中,林彪越過45軍軍長黃永勝,直接指揮丁盛的135師,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這樣的指揮習慣,也有利有弊。

1949年7月,第二野戰軍陳賡部奉命配合第四野戰軍作戰。在指揮問題上,林彪與陳賡發生了很大分歧。

林彪向陳賡索要4兵團各軍、各師電臺呼號,陳賡就是頂著不給,不軟不硬的回答:

“我們窮,不是所有師都有大功率電臺,小瓦數的給你也沒有用,距離遠聯系不上。”

頂得林彪一愣一愣的,在之后的作戰中,除了確屬必要,否則,就連4兵團部陳賡的電臺,林彪都不大愿意去聯系。

林彪的指揮特點在于建模,就是俗稱的“打樣”。

他總結出來的六大戰術原則很適合下面人,官兵們都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掌握。

林彪的能力是將他自身的80%的實力拿出來建模,然后把這個模型丟給四野的將領,讓他們可以照著這個模型去干,只要在模型能應對的范圍內,基本都可以打贏!

所以林彪帶出來的東北野戰軍,戰斗力可能是四大野戰軍里面最強的,麾下將領的平均能力也最強,隨便拉出一個軍長、師長,都是名將。



而粟裕則不同,粟裕的指揮風格,別人是學不會的!

從閩浙紅軍、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直到華東野戰軍,粟裕的部隊始終是長期遠離中央在敵后孤軍作戰,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中為求生存不得不兵行險招。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要不敢冒險,部隊就活不下去。這就養成了他的作戰風格,譬如豫東戰役那樣的戰場態勢,那樣的兵力對比,勝負五五開的仗,戰后復盤,全軍也只有他敢打。

粟裕天賦極高,草根出身,從未上過什么軍事院校,是一步一步從一名士兵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

粟裕打仗,無論是游擊戰或正規戰,無論是小規模還是大兵團,無論是野戰還是城市攻堅,來回切換都是如臂使指,絲滑流暢,毫無滯澀。

三野的戰功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粟裕的個人貢獻,粟裕的打法下面的人是學不會的,甚至有時連他的上級都理解不了。

這就導致了三野將領的個人指揮水平不如四野,以至1955年全軍授銜時,同職務同履歷,三野將領的軍銜往往比起四野的將領們要略低一些。

雖然粟裕最終被授予大將軍銜,但若單論指揮藝術,他確實具備元帥的素質,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他的戰績戰例,幾乎無人可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公子無用
公子無用
專注近代戰史人物解讀
318文章數 1026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博乐市| 麻城市| 抚州市| 石渠县| 竹北市| 浪卡子县| 上虞市| 桑植县| 北宁市| 永州市| 江油市| 秦皇岛市| 友谊县| 句容市| 松阳县| 镇远县| 泸水县| 巴中市| 郁南县| 陆川县| 龙川县| 绥宁县| 定日县| 云南省| 湖北省| 松溪县| 沂南县| 瓮安县| 卢湾区| 乐亭县| 宜君县| 林甸县| 西充县| 武陟县| 鄂托克前旗| 涡阳县| 石家庄市| 文化| 讷河市|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