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卓越的軍事家們便如同棋盤上運籌帷幄的智者,他們深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擅長以非武力的微妙策略,悄然間瓦解敵方的意志與防線,既保全了自身實力,又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戰(zhàn)爭天平的傾斜。
比如,楚漢爭霸,劉邦與項羽的較量,勝負難料之際,劉邦并未急于以鐵血征伐終結一切,而是選擇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讓士兵們唱起了悠揚的楚地歌謠。
這歌聲穿越夜色,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滲透進了項羽大營的每一個角落。楚軍將士聞聽鄉(xiāng)音,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加之對未來命運的迷茫與恐懼,士氣瞬間跌至谷底。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四面楚歌”。項羽面對此情此景,心中不禁生出英雄末路的悲涼,最終在烏江之畔,留下“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絕唱,自刎而亡。
又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以一介文士之軀,展現(xiàn)出了超凡脫俗的軍事智慧。面對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壓境,他非但沒有絲毫慌亂,反而悠然自得地于城樓上撫琴,仿佛置身事外。
司馬懿,這位老謀深算的對手,在反復揣摩之下,終是心生疑慮,擔心城中有詐,遂下令撤退,從而成就了“空城計”這一千古佳話。
再將視線拉至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兩國在珍寶島上的短暫沖突,成為了冷戰(zhàn)時期國際局勢的又一轉折點。彼時,蘇聯(lián)作為超級大國,手握核武器,更是在我國邊境集結了百萬大軍,氣焰囂張。
然而,面對如此強敵,毛主席卻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智慧,不動一兵一卒,直接打消了蘇聯(lián)發(fā)動核戰(zhàn)爭的念頭,更讓那百萬蘇軍如同被困的巨獸,動彈不得。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還要從美蘇冷戰(zhàn)時說起......
美蘇冷戰(zhàn)時,蘇聯(lián)以其龐大的體量和深厚的社會主義底蘊,自詡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老大哥”。在那段歲月里,中蘇兩國如同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共同抵御著西方世界的圍堵與打壓,雙方在經(jīng)濟援助、技術交流、政治互信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入合作,中蘇關系因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友好高度。
然而,歷史的洪流中總是暗流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之間的裂痕也逐漸顯現(xiàn)。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一系列變動,如同秋風掃落葉般,不僅吹散了蘇聯(lián)內(nèi)部的塵埃,也悄然在中蘇關系的湖面上激起了層層漣漪。思想觀念的差異、國家利益的碰撞,使得兩國在多個問題上的分歧日益擴大,昔日的親密無間開始蒙上了一層陰影。
特別是當時間推進到1958年,一場關于“聯(lián)合艦隊”的提議如同晴天霹靂,在中蘇之間炸響。赫魯曉夫試圖通過這一構想進一步鞏固蘇聯(lián)在遠東地區(qū)的影響力,卻遭到了毛主席的堅決拒絕。
這一事件,不僅觸及了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底線,也深刻揭示了中蘇兩國在戰(zhàn)略考量上的根本分歧,中蘇關系因此陷入了更為復雜的境地,雙方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
1964年,隨著勃列日涅夫的上臺,蘇聯(lián)的外交政策與對內(nèi)治理方針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中蘇關系也迎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一時期,蘇聯(lián)對中國采取了更為強硬和敵對的態(tài)度,邊境地區(qū)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
據(jù)統(tǒng)計,從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這短短四年半的時間里,蘇聯(lián)單方面挑起的邊界事件竟高達4189起,這一數(shù)字觸目驚心,是赫魯曉夫時期同類事件的2.5倍之多。
1969年的那個寒冬,蘇聯(lián)的軍隊越過了中蘇兩國長久以來默認的邊界,踏上了中國的珍寶島,這一舉動如同冬日里的一聲驚雷,震撼了整個世界。在接下來的數(shù)個月里,中蘇兩國的關系仿佛被凍結的湖面,表面平靜無波,實則暗流涌動,緊繃到了極點。這關系就像是一根被寒風吹得緊繃繃的細線,任何一方的輕微動作都可能引發(fā)無法挽回的斷裂。
尤為關鍵的是,此時的蘇聯(lián)正處于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之下。他對于前任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采取的某些被視為“輕率”的外交策略,內(nèi)心充滿了不滿。面對著一個在各個領域都迅速崛起的中國,蘇聯(lián)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無法再繼續(xù)保持沉默。
于是,在1969年的某個關鍵時刻,蘇聯(lián)單方面地揮舞起了核威懾的大棒,向全世界宣布了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衛(wèi)自身利益的決心,這一舉動幾乎將全球推向了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邊緣。
1969年8月18日,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的緊張氛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蘇聯(lián)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內(nèi),燈火通明,氣氛凝重。
深夜時分,蘇聯(lián)駐美大使阿納托利·多勃雷寧緊急請求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進行一場面對面的會談。這樣的深夜召喚,加之兩位國家高層代表的直接對話,預示著即將探討的議題絕非等閑之輩。
在裝飾簡約而不失莊重的會客廳里,多勃雷寧的面容顯得格外嚴肅,他直接而果斷地拋出了那個足以震撼世界的問題:“在當前全球局勢的微妙平衡中,倘若蘇聯(lián)不得不面對極端情境,決定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美國政府將如何定位自身的立場?”
當時,冷戰(zhàn)的陰影籠罩全球,核武器的存在如同一把懸在所有人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其威懾力不言而喻。蘇聯(lián)方面深知,此等決策絕非兒戲。因此,在采取任何行動之前,了解美國的態(tài)度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尼克松得知情況后,迅速召集了多位高層領導和相關專家,在白宮的一間秘密會議室里展開了緊急會議。窗外的夜色漸漸降臨,而會議室內(nèi)卻燈火通明,每個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試圖尋找一個能夠應對當前復雜局勢的策略。
這場頭腦風暴的氣氛異常緊張,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危機。尼克松站在窗前,望著外面深沉的夜色,心中充滿了憂慮。他知道,這個決定將會影響到美國未來的走向,甚至可能改變世界的格局。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尼克松一直想方設法的緩解中美之間的關系。如果把這件事告訴中國,這樣一來,就釋放出了和平的信號,就會緩解兩國的關系。但是,尼克松也知道中蘇的關系。如果此時直接把這件事告訴中國,很有可能被中國認為是“挑撥離間”。
那樣,如何把消息透露給中國,又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美國釋放和平的信號呢?會議室里,經(jīng)過眾人多次討論,最終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通過美國的小報社發(fā)布“蘇聯(lián)準備對中國動核武的消息”,畢竟,在美國,面對新聞無秘密。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通知中國的目的,也會讓中國那邊信以為真。
于是,在1969年8月28日,美國的《華盛頓明星報》上刊登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標題為《蘇聯(lián)欲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這消息如晴天霹靂,瞬間傳遍了全球每一個角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關注。
在北京的心臟地帶,周總理迅速得知了這一消息。他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不敢有絲毫耽擱,急忙趕往中南海的游泳池邊,期望能夠見到偉大的領導者毛主席,向他請示應對之策。
當他抵達時,透過窗戶他看到毛主席正在游泳池里悠然自得地游泳,仿佛外界的風波與他無關。周總理深吸一口氣,輕輕敲了敲門,得到允許后走了進去。
看到周總理進來,毛主席從游泳池中走出,輕松地說:“恩來來了,坐下來談吧。”他一邊說著,一邊迅速地穿上浴袍,坐在了房間的沙發(fā)上。
周總理滿臉憂慮地走上前去,將一份緊急報告遞給了毛主席:“主席,這是四位老帥的緊急報告,您看過了嗎?”
毛主席接過報告,淡淡地掃了一眼,“噢,看過了,不就是要打核大戰(zhàn)嗎!原子彈很厲害,但我不怕。”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周總理,“勃列日涅夫怕不怕?尼克松怕不怕?我不知道,但我倒想摸摸他們的底。”
說完,他放下報告,話題一轉,“你讀過《明史》嗎?我覺得朱升是個很有貢獻的人。他為明太祖打下了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周總理微微一愣,沒想到毛主席會提到《明史》,但他還是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毛主席繼續(xù)微笑著說:“對了,他有個國策叫‘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我也有個國策,能應對核大戰(zhàn)。”他頓了一頓,然后鄭重其事地說:“我的國策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周總理聽后大笑起來,他終于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周總理:“不稱霸,好!這樣美國就能放心了。”
不過,毛主席認為光采取對抗策略還是不行。于是,對周總理說道:既然勃列日涅夫想讓我們吃不好睡不安穩(wěn),那你現(xiàn)在就通知蘇聯(lián)、美國,如果蘇軍使用核武器,我們就對美軍使用核武器。我要讓他們也睡不好。”
很快,周總理把毛主席的指示同時向蘇聯(lián)和美國發(fā)出了電報。勃列日涅夫得知我國的決定之后,立刻召開了重要會議,商量對策。而美國那邊收到中國消息之后,尼克松十分震驚,為何尼克松震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