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印度的關系,一直很微妙。
因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阻隔,自古以來,我國與印度之間的交流較少。
到了近代,因各種問題我國與印度之間產生了一些摩擦。
尤其是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后,更讓印度對我國持有了一種難以消解的偏見與戒備。
作為亞洲兩大舉足輕重的大國,原本需要本著和平發展的目的,然而印度一直暗中與我國較勁,一直有意與我國“掰手腕”。
面對我國近年來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迅猛發展,印度雖然表面上不以為然,但私下里卻暗暗發力,與我國進行著一場悄無聲息的“競賽”。
這不,2023年人口統計,印度人口首次超過了我國,這讓印度一時興奮不已。
還有2024年巴黎奧運會,印度沒有獲得金牌,其一時不高興,竟然用對運動員的投產比來進行計算,算出一個數據,側面驗證超越了我國。
其實,從本質上講,除了人口數量這一單一指標外,無論是在經濟實力、科技水平,還是軍事力量的綜合對比上,印度與我國之間還是有著明顯差距的。
另外,除了一切外在力量外,我國還握有一張未露的底牌,一旦出手,將有可能對印度形成一定制約。
那就是,我國的“藏水北調”雅魯藏布江大壩工程。
“大西線”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這一宏偉的構想,最早由我國民間水利專家郭開提出,也被譽為我國的“大西線調水工程”。
對于郭開的這一構想,軍旅作家李伶曾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歷經十七載春秋的實地考察與深入研究,最后寫了一部名為《西藏之水救中國》的報告文學。
2011年,當這部作品一經發布,便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大西線調水工程,作為南水北調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想之宏大、實施之艱難,無疑超越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項水利規劃與設計。
正因如此,這一工程一直在學術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不少學者對其持保留態度,擔憂其可能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影響。
然而,同樣有眾多學者對其構劃的可行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其對于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核心在于,在我國境內開鑿一條縱貫“五江一河”的壯闊運河。
“五江一河”,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以及大渡河,這些江河如同六條巨龍,橫亙在我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之間。
一旦這一構想得以實現,不僅將打通我國西部、西北部的航運通道,使得這些地區的水上交通煥發生機。
更將每年為京津冀等北方干旱地區輸送超過四條黃河流量的優質水源,潤澤我國六成以上的廣袤國土。
更為深遠的是,這一工程的實施還將為我國在雅魯藏布江上建設一座比“三峽工程”更為宏偉的水利工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果那項水利工程有幸建成,不僅將解決我國西北地區長期以來的用電難題,更將對國家的戰略安全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尤其是雅魯藏布江大壩的建設,相當于一顆“水炸彈”,這一點讓印度感到擔憂。
雅魯藏布江大壩對印度的影響
雅魯藏布江,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境內,是我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它發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源自杰馬央宗冰川的純凈之水,上游被親切地稱為馬泉河。
這條河流全長2840公里,若算上其支流,則足足有3848公里之巨,其中在中國境內的流程就占據了205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