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運動戰(zhàn)打垮蔣介石的中央軍,打垮湘系、桂系的那些反動軍閥,為什么偏偏不敢跟日軍硬碰硬?”
一: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卻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打游擊
結束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改編為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對于廣大的紅軍指戰(zhàn)員來說,他們需要適應的不僅是身份上的轉變,還有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一次徹底革新。從南方轉戰(zhàn)到陜北,紅軍從未與日軍有過交手記錄,在接下來即將展開的抗日斗爭中,如何與日軍作戰(zhàn)?以何種方式應對日軍的攻勢?都成為了八路軍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
1937年8月,中央在洛川召開擴大會議,討論的焦點則是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總戰(zhàn)略的制定。在會上,毛主席深刻分析了中國的革命形勢,指出抗日戰(zhàn)爭必將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zhàn)。在新的形勢下,八路軍應該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開辟敵后戰(zhàn)場,充分發(fā)動群眾力量進行抗日。
毛主席主張打游擊而不是運動戰(zhàn),是因為他很清楚抗日戰(zhàn)爭不是靠著一場或者幾場戰(zhàn)役的勝利就可以決定勝負的,這是一場必然的持久戰(zhàn)。所以八路軍當前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創(chuàng)建敵后根據(jù)地,發(fā)動被國民黨完全忽視的群眾力量。在戰(zhàn)爭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才是持久戰(zhàn)的核心。
但是這樣的超前的戰(zhàn)略眼光,在當時環(huán)境的局限下,又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而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的,正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就堅定支持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林彪。
林彪認為,紅軍經(jīng)過土地革命的歷練,已經(jīng)擁有了進行運動戰(zhàn)的成熟經(jīng)驗,不應該又退回原點去打游擊。八路軍抗日,就應該像當年打蔣介石一樣,繼續(xù)堅持運動戰(zhàn)為主的模式,搞大兵團作戰(zhàn),以達到整師整團的消滅日軍的目的。
林彪的發(fā)言也點燃了會議上一些高級將領的情緒,紛紛建議八路軍應該配合中央軍和晉綏軍打大仗,甚至提出部隊都開到前線去,陜甘寧邊區(qū)不留兵,和日軍直接進行決戰(zhàn)。但這樣的認知,又很明顯是低估了日軍的實力,也低估了蔣介石想利用抗戰(zhàn)削弱八路軍實力的陰謀。
會后,毛主席專門把林彪留下來跟他談,做他的思想工作。林彪盡管當時點了頭,但心里卻沒有認賬。因為僅僅半個月后,林彪請戰(zhàn)的電文就送到了毛主席的桌案上。
二:平型關劍拔弩張,林彪兩度請戰(zhàn)出征
1937年9月,日軍攻克大同后,“號稱”鋼軍的敵第21旅團繼續(xù)向平型關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日軍匯合攻占太原,進而占領山西全省。快被日軍打進老家的閻錫山徹底慌了,連忙下令調集晉綏軍各路部隊趕赴平型關,揚言要誘敵深入,用10萬大軍打掉這股進犯之敵。
緊要關頭還是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孫楚腦子清醒,一把拉住閻錫山,說日軍主力都在雁門關,進攻平型關的就21旅團3000人,犯不著搞誘敵深入,更不用10萬大軍。孫楚接著說到:“平型關、團城口間的國軍有三個師、兩個獨立旅,共16個團左右的兵力,守住險要,御敵侵入,是有把握的。”
閻錫山被說服了,因為孫楚的方案明顯更加的實用,且實惠。閻錫山將預備第二軍調給孫楚指揮,讓他全權負責平型關防御。而在最后,孫楚還和閻錫山提出了另一個請求:“如果八路軍115師抄到敵后,晉綏軍正面全線出擊,兩軍配合下完全有可能在平型關殲滅這股日軍。”
第6集團軍送來“平型關出擊計劃”,讓兩個人看得很開心,一個是閻錫山,另一個則是林彪。自八路軍誓師出征以來,林彪就并不滿足眼前與日軍的小打小鬧,骨子里還是想和日軍硬碰硬打一仗。這次晉綏軍主動發(fā)來邀請,八路軍總部也命令115師積極配合,正好讓林彪有了一展身手的理由。
9月14日,抵達平型關前線的林彪致電八路軍總部,提出以1個多旅的兵力在平型關襲擊日軍,以配合閻錫山的正面作戰(zhàn)。
9月16日,毛主席復電林彪:
“我軍應堅持既定方針,用游擊戰(zhàn)斗配合友軍作戰(zhàn),此方針在京與蔣、何決定,基本不應動此方針。八路軍此時是支隊性質,不起決戰(zhàn)的決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當,能在華北地區(qū),主要是在陜西,起支持游擊戰(zhàn)爭的決定作用。”
毛主席的態(tài)度很明確,堅持游擊戰(zhàn)略是既定方針,現(xiàn)在把八路軍主力拉出去打運動戰(zhàn),拼消耗,對于長遠來說并無益處。
不過林彪請戰(zhàn)的意愿非常堅決,連番發(fā)電強調平型關戰(zhàn)役的必要性:
“目前軍民正在看我軍直接參戰(zhàn),如我參戰(zhàn)兵力太少,則有失眾望。目前須以打仗、捉俘虜,來提高軍民抗戰(zhàn)信心,提高我軍威信。”
打一場酣暢淋漓的大仗,在正面戰(zhàn)場擊潰入侵之敵,林彪的這個提議,其實也代表了當時八路軍大部分將士的愿望。為國立功,立大功,這就是振奮士氣最好的催化劑。
作為三軍主帥,毛主席還是充分考慮了前線將領的請戰(zhàn)情緒,同意林彪暫時將部隊集中起來打仗。但主席還是未雨綢繆地告訴林彪,如果戰(zhàn)機難尋,還是要把部隊的重心轉到群眾工作上。
三:一場載入史冊的大捷,過程其實并不完美
平型關山口至靈丘縣東河南鎮(zhèn),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谷道,地勢險要,兩側都是高崖密林,可以說是天然伏擊陣地。
9月23日,林彪正式下達115師的作戰(zhàn)命令:
“一、685團搶領關溝至老爺廟一線南側高地,截擊日軍先頭部隊;
二、686團占領老爺廟至小寨村一線南側高地,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沿公路進攻之敵;
三、687團占領蔡家峪、西溝村和東河南鎮(zhèn)一線陣地,斷敵退路;
四、師直獨立團和騎兵營進抵靈丘至淶源、廣靈之間,阻擊敵人增援;
五、688團作為師預備隊,部署在東長城村”
攔頭、斬腰、斷尾,一氣呵成的伏擊計劃。在林彪看來,115師里都是曾經(jīng)紅一方面軍的老兵,戰(zhàn)斗力強,再加上地勢占優(yōu)和出其不意這兩點,八路軍出征的首戰(zhàn)取勝是毫無懸念的。這樣的信心,也讓林彪在戰(zhàn)前放言到:“最多有一兩百傷員了不得了!”
24日清晨,楊成武的獨立團在腰站陣地與日軍前鋒遭遇,平型關戰(zhàn)役正式打響。25日上午7時,日軍21旅團后續(xù)部隊乘汽車100余輛,附輜重大車200余輛,由東向西緩慢地進入喬溝峽谷公路,這也是115師伏擊的主陣地。
早已埋伏好的115師685團、686團、687團同時開火,步槍、機槍、手榴彈、迫擊炮的火力傾瀉而下,突然發(fā)起猛烈攻擊。毫無防備的日軍被瞬間打得人仰馬翻,被115師各伏擊部隊完成了分割包圍,雙方一度進入白刃戰(zhàn)的搏殺。
“居高臨下,把敵人消滅在溝里!”這是林彪給686團團長李天佑下達的死命令。但是令115師戰(zhàn)士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最擅長的山地伏擊戰(zhàn),這一次卻打得異常地艱苦。日軍不是國民黨,他們不會一沖就垮,更不會投降,并且日軍的防御和進攻體系非常成熟,火力配備十分強悍。想要勝利,只能用傷亡去換取戰(zhàn)場上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很多八路軍戰(zhàn)士第一次意識的事實。
日軍不熟悉地形,大部分聚在公路上依靠卡車作掩護進行反擊,其中一部則向老爺廟制高點撤離。五六百敵人在飛機的掩護下沖擊老爺廟陣地,負責阻擊的686團打得非常艱苦,副團長楊勇也身負重傷。
戰(zhàn)斗進行到膠著階段,115師各部隊與日軍21旅團完全打亂了套,而這個時候日軍的增援部隊又向著平型關急速趕來。兵力用到極致的林彪這時才想起晉綏軍,說要配合打仗,關鍵時刻卻連一個友軍影子都沒看到。
林彪讓傳令兵聯(lián)絡距離最近的晉綏軍第33軍,希望他們從后方截擊日軍增援部隊。但晉綏軍給出的答復是:沒有上鋒的命令,我們不可能出動的。
要八路軍配合作戰(zhàn),到最后自己袖手旁觀,推諉責任,林彪也沒有時間和友軍“講道理“。既然晉綏軍不出兵,那就把日軍往晉綏軍的陣地趕,逼他們投入戰(zhàn)斗,和八路軍前后夾擊徹底消滅日軍殘余。但是令林彪沒有想到的是,已經(jīng)被八路軍打垮的日軍,居然在極短的時間內沖垮了晉綏軍的陣地。
林彪曾在戰(zhàn)后這樣回憶他當時看到的這一幕:
“友軍在戰(zhàn)斗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他們自定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連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
雖然平型關一役,因為晉綏軍“笨極了”的表現(xiàn),整個過程留下了一些遺憾。但是殲敵1000余人,摧毀敵汽車百余輛、大車200余輛的戰(zhàn)績,足以稱得上是一場大捷。這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更是終結日軍不可戰(zhàn)勝神話的一戰(zhàn)。
平型關戰(zhàn)役的勝利對當時的中國軍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但作為戰(zhàn)役總指揮的林彪?yún)s并不高興。這是一場勝仗,也是一場慘勝,115師傷亡600余人,損失的都是經(jīng)歷過長征的紅軍老兵,這樣的代價太過沉重。
日軍戰(zhàn)斗力過于強悍,友軍不值得信任,正面交戰(zhàn)傷亡太大,一場平型關大捷,卻也讓林彪真正意識到了和日軍進行硬碰硬的運動戰(zhàn)是不可取的,更明白了毛主席主張游擊戰(zhàn)略的遠見卓識。
在林彪戰(zhàn)后的《平型關戰(zhàn)斗的總結》中,特意提到了這一點:
“八路軍在目前兵力與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后襲擊其后路為主。斷敵后方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經(jīng)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zhàn),是不適宜的。”
檢驗真理的,永遠都是實踐。證明歷史的,也只能是歷史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