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4年9月的一天夜里,毛主席準備宴請鄭洞國,而鄭洞國卻遲到了。
自知犯錯的鄭洞國趕到中南海后顯得十分忐忑,而毛主席見到鄭洞國之后不僅沒有責怪,反倒是親切的問道:你今年是 51歲嘛?
那么鄭洞國為什么會遲到,毛主席的話又是什么意思?
冒名參軍
1903年,鄭洞國出生在湖南石門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在讀了幾年私塾后就進入石門中學讀書,后來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也在心中萌生了參軍報國的夢想。
當他聽到同鄉(xiāng)有人報考了黃埔軍校之后,他也躍躍欲試,離開家鄉(xiāng)想要進入黃埔軍校。也許是因為他出發(fā)的時間較晚,他找了多個城市的黃埔軍校都報名已滿。
在被廣州黃埔軍校也拒絕后,他知道自己最后的一個希望也已經破滅。不愿放棄他已經做好了在廣州當兵的打算,然后等待來年的報考名額。
那時他住在一個旅店里,遇到了同樣報考黃埔軍校的王爾琢、黃鰲等人,在得知他的境遇后,黃鰲告訴他,自己當初怕考不上,報了兩次名,后來他被錄取了,也就多出了一個名額。
黃鰲問他,“你要不頂替我的名字去考?”那時的鄭洞國十分著急,沒有絲毫的考慮就同意了。于是他就用黃鰲的名字順利通過了考試,然后也被黃埔錄取了。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人在入學后被分到了同一個隊里,每次軍官一點名他們都要同時站出來喊到,這讓他感到十分忐忑。
在半個月后他終于無法忍受,向校方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后換回了自己的名字。從黃埔畢業(yè)后,他跟隨校軍一起參與了蔣介石的東征,因表現(xiàn)出色被任命為8團營長。
1926年7月,鄭洞國跟隨東路軍參加了北伐,升至8團團長,之后也屢次升遷,在1931年底,他已經成為了第二師第四旅的旅長。
抗日名將
1933年,日軍企圖侵占華北,鄭洞國奉命帶領部隊前去應戰(zhàn),在古北口死守了兩個月,讓日軍始終不能前進半步,但因為后期兵力損失過大,不得不撤出陣地,戰(zhàn)局就此失利。
在戰(zhàn)役失敗后,國民政府與日軍簽署了《塘沽協(xié)定》,得知此消息的他十分悲憤,多日都沉默不語。之后他就進入了南京中央軍校學習,第二年擔任了第二師的師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他立即率領第二師參與了保定會戰(zhàn),在第二年又參與了徐州會戰(zhàn),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升為95軍軍長。
1938年,國民黨第一個機械化部隊新編11軍成立,鄭洞國擔任副軍長和第一師師長。一年后他帶領部隊參加昆侖關戰(zhàn)役,和日軍第5師激戰(zhàn)20余日,最終成功拿下昆侖關。
后來他擔任第8軍軍長,帶領部隊參加鄂西會戰(zhàn),后來指揮部隊在長江防線上駐守了兩年之久,擊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1943年,鄭洞國被調往了中國駐印度的第一軍,在這擔任軍長,與美軍一起進行了多次戰(zhàn)斗,不久后升任中國遠征軍駐印度的副總指揮,攻克了多個戰(zhàn)略要地,殲滅日軍10萬余人。
困守長春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鄭洞國奉命回國,參與了日軍的投降儀式。后來他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副長官,后來擔任東北“剿匪”司令部副總司令。
那時的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戰(zhàn)場上已經處于不利地位了,鄭洞國本不想接手這個爛攤子,但是在蔣介石的多次命令下,他不得不“臨危受命”。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堅守了兩年的他對局勢深感失望,想要借病離開這里,卻接到了蔣介石讓他擔任吉林省長和第一兵團司令官的任命。
在一夜的掙扎與輾轉后,他最終接受了這個任務,帶領著士兵進入了長春城。在那時的東北,國民黨軍隊只剩了長春、沈陽和錦州等幾個孤立的據(jù)點,彼此之間已無法聯(lián)系。
原本他們還占領著長春機場,但在5月底長春機場被解放軍占領,他們唯一與外界溝通的空中之路也徹底被切斷,沒有任何的補給,長春正式成為了一個孤城。
然后他們就經歷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圍城,在這期間他們的糧食已經被耗盡,無數(shù)士兵和百姓被餓死,但是他始終沒有改變“堅守”的決心。
在糧食被耗盡后,鄭洞國終于想起了突圍,但那時的士兵已經沒有力氣也不愿再打仗,打了幾天之后沒有任何結果。10月15日,錦州失守,蔣介石命令他們發(fā)起最后的突圍。
但在這最后時刻,國民黨60軍選擇了起義,長春城瞬間被一分為二,之后有很多的國軍和共軍的代表勸他起義投誠,但是都被他拒絕了。
在最后他只帶領著幾個士兵據(jù)守在中央銀行大樓,做好了隨時殉職的準備,但是他的部下早已同共產黨談妥,朝他放槍佯裝抵抗,然后就放下武器投降。
就這樣,鄭洞國成為了國民黨軍隊中第一個公開“投誠”的高級將領。
其實在那時的國民黨軍隊已經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解放軍隨便兩門大炮就能徹底解決戰(zhàn)斗,為什么一定要等來鄭洞國的“投誠”呢?
逐漸改變
這與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指示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鄭洞國在國民黨軍隊中屬于高級將領,他的投誠會對后面的將領起到“榜樣”的作用,方便勸導后面的國軍將領也如同他一般投誠,可以減少很多的傷亡。
但是因為鄭洞國是被迫“投誠”的,所以他在后面的時間中有很重的消極心理,因為他覺得自己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卻投奔了共產黨,背上了“叛徒”這種不好的名聲。
在之后的時間里他一直隱居在老家,無論是誰勸他出來工作他都是一句“回家種地”。直到1950年,鄭洞國去往上海治病,在途中受到了周總理的邀請,進行一夜深談。
在這之后,他被周總理的誠意和胸襟所打動,緩解了他心中的很多心結,但是他還是不愿出來為官做事,說不愿和舊日的下屬刀兵相見。
他雖然不愿意對舊日的同僚出手,可是卻對美國軍隊毫不手軟。那時正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前夕,中南海內正在為是否出兵朝鮮而爭論不休。
在多次商討沒有結果后,周總理想到了鄭洞國,他曾在遠征軍時和美軍有過很長時間的接觸,對他們的弱點也更為了解,于是就想聽一下他的想法。
鄭洞國在思考了一番后娓娓道來,他認為美軍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他們最大的優(yōu)點是武器裝備精良,并且后勤補給充足,但是這也養(yǎng)成了很多美國大兵驕縱的性格。
在緬甸戰(zhàn)場上時,很多美國士兵就因為行軍路途難走就把武器丟掉,甚至嫌天氣炎熱把衣服都扔了,反正到了地點后就會有新的補給。
他的這番言論讓包括周總理和毛主席在內的很多領導人眼前一亮,他的話打破了美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增強了人們必勝的信心,最終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
直到1952年6月,鄭洞國才在別人的勸說下愿意擔任一些與軍事無關的工作,在國家水利部擔任一些職務,但是在任上并沒有多少出色的表現(xiàn)。
毛主席直到他還是沒有徹底的放下心結,于是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主席親自把他任命為了國防委員會委員。
在會議結束后,毛主席還親自設下家宴宴請鄭洞國,想要徹底為他解開心結,鄭洞國在過度緊張之下還遲到了,沒想到一進門就受到了毛主席的熱烈迎接。
毛主席操著湖南鄉(xiāng)音同他親切的說話,拿出香煙給他抽還親自給他點煙,這讓鄭洞國感到受寵若驚,后來毛主席還親切地問起他:“你今年是51歲嗎?”
其實毛主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鄭洞國現(xiàn)在還年輕,還有很多的時間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后來毛主席還談到了自己的經歷。
他說自己在最初做工人運動的時候也經常碰壁,后來在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過后他才明白是自己的思想立場沒有真正地轉變過來,沒有真正為工人著想。
在這一番談話過后,鄭洞國徹底解開了自己的心結,他明白了政黨和派別在真正的國家面前都是不重要的,開始一心一意地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后來他先后擔任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1991年1月27日,88歲的鄭洞國走完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結語
鄭洞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為國家的抗戰(zhàn)勝利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雖然因為政黨的關系曾經有過迷茫,但最終也是迷途知返,為國家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鄭洞國后半生的謹慎與平靜-文摘報-光明網
黃埔一期 鄭洞國 - 湖南黃埔將帥 - 抗日戰(zhàn)爭紀念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