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別怕路長夢遠,總有星河照耀”,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就像我的生命也曾被別人照亮過一樣,相信你們也會遇到那樣的光照著你們前行,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她的生活哲學和態度,就像她視頻中所展現的那樣,是一種對自然和簡單生活的熱愛。她用鏡頭記錄下田園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畫面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陶淵明筆下那個與世隔絕、寧靜祥和的桃花源。在那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現代文明的紛擾,只有自然的聲音和生活節奏。
就在最近,消失1217天的李子柒,回來了!這可能是昨天和今天最火的消息。再次露面,李子柒整了個大活兒:做漆器。
她昨天發的兩條14分鐘的視頻,一天之內全網播放量破了5億。
雖然網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六個月。
但李子柒停更三年多,歸來仍是頂流。
人們對她的熱情和喜愛,竟然也只增不減。
熱搜不到20分鐘就爆了。
國內粉絲在彈幕里刷起了漫天的“歡迎回來”。
外網一小時內留言過萬,粉絲數突破2000萬。
媒體也紛紛評論:“再次被李子柒美學震撼。”
其實人們想念和贊美的,不只是李子柒。
更是她傳達的一種美。
一種我們發自內心地愛著、又無法企及的生活方式。
8年前。一條《蘭州牛肉面》的視頻,讓李子柒一夜成名。視頻里,她一身素凈的白衣,利落地切菜,熟練地搗料,從容地拉面。
畫面素雅,平靜,又很有美感。沒有喧囂吵鬧,只有風掠過樹葉的聲音。這一碗牛肉面,這個年輕“老師傅”,吸引了很多人。隨后,李子柒又慢慢推出了更多視頻。都是人間煙火,但也都詩意從容。她站在田間,下地插秧、割草、收菜。
她蹲在灶前,蒸煮炸煎。
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美學。摘花、穿花,給奶奶漂亮地簪戴。
春暖時,就山間漫步,怒馬鮮衣。
她自己砍竹子,做沙發。自己鋸木頭,搭秋千。
她把葡萄皮做成顏料。
暈染成一條絕美的紫羅裙。
當我們在忙碌喧囂、一團亂麻的日子里焦頭爛額。
她所展示的生活,像一股清流。
瞬間舒緩了我們的焦躁。
她從來都不著急。
就那么耐心地種下一顆種子,安心地等它長成豌豆、蘿卜、葡萄。
然后摘下那些果實,做飯釀酒。
她和奶奶,伴著她們的狗,她們的院子,她們的花花草草,安靜生活。
緩慢,寧靜,美好,從容。
你看著她鏡頭下的萬物生長,聽著她廚房里的煮鍋沸騰。
就會忽然覺得,原來生活可以不那么復雜的。
心就慢慢平靜了下來。
所以很多人都說,李子柒的視頻特別治愈。
有人說,李子柒拍的是鄉村生活。
其實不是。
根本上,她拍的是自然,是勞作,是中國人樸素的生活之道。
是春華秋實、夏耕冬藏、日升月落、暮雪晨霜。
是一個人用自己的雙手,加諸自然之上,憑汗水和時間換來的一個個結果。
她的鏡頭,展示了鄉野美好的另一面。
不是落后、原始、雞零狗碎。
而是寧靜、悠長、耕耘收獲。
她難得地拍出了大自然的寧靜和慷慨。
一花一谷,一酒一凳,都是自然給勤勞者的饋贈。
她讓人們看到:
原來憑原始的智慧、傳統的手藝,在有限的條件下,也能把生活過得如畫如詩。
李子柒的火,不只在國內。
她在全球的粉絲,數量超過1億。
在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她是訂閱最多的中文頻道,曾兩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
幾年前甚至有人戲稱:
“李子柒一個人,抵得上1000個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10個孔子學院。”
可見她的文化影響力有多大。
世界各地有很多博主,都曾模仿過李子柒。
比如柬埔寨有一個工作室。
專門拍攝當地的原始生活。
女主角穿著傳統服飾,坐船去河岸,挖出木薯、慢慢切開,然后用椰奶煮著吃。
這樣的視頻,一開始也有很多人圍觀。
但慢慢就消失了,甚至被油管封禁。
因為為了流量,他們會在內容上造假。
用夸張的標題和封面,吸引點擊,或者讓兒童出鏡博關注。
越南也有一個“高仿”李子柒。
她高度復刻李子柒的構圖、運鏡、敘事節奏。
甚至連奶奶和狗都要原樣搬來。
但在發布了31個視頻后,她停更了,因為關注度始終不夠理想。
而斷更三年多的李子柒,反而在油管上多了500萬粉絲。
鐵粉遍布全世界。
“她是我最喜歡的博主,一個廚師、園丁、藝術家。
我希望可以有英文字幕。
我想聽懂她在說啥。”
“她仿佛活了一千年。
一個這么年輕的人怎么會擁有這么多技能啊?”
“很多人模仿她,但從未有人超越她!她是鄉村內容的首創者和女王。
我很想念你,希望你一切安好。我們這些粉絲會一直等你回來,想你。
從菲律賓發來的愛。”
“3年了…我想念你的視頻。希望你知道是你的視頻把我從抑郁中拯救了過來,疫情期間這是唯一能讓我睡著的方式。
謝謝你,我們想念你。希望我們可以再次看到你的神奇藝術。”
“我14歲的時候開始看你的視頻…現在我21歲了…
雖然我不會說中文,但很喜歡你的視頻,謝謝你。
這是一段很美好又有點苦澀的記憶。我們想你,李子柒。”
你看,全世界的粉絲哪怕沒有字幕,也愛看她。
而且大家都認為,李子柒是獨此一份,沒有“代餐”。
為啥?
除了她獨特的想法和對美的感受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她真的很用心地在做好這件事。
拍鄉村的博主,大有人在。
可只有她,會花幾個月的時間,去拍一顆棉花、一片茶葉、一粒鹽的誕生。
只有她,做一缸醬油,是從黃豆下土發芽拍起。
她鏡頭下的一蔬一飯,不只是一個漂漂亮亮的結果。
而是從播種,到長成,再到被做成熱騰騰的美味、端上飯桌,都有跡可循。
李子柒拍過一個“一物一生”系列。
菌菇、芋頭、小麥……20多種作物,每一個十幾分鐘的視頻,背后都是小半年的積累。
四季交替,日出日落。
那些生命一絲一毫地生長,她一日一日地記錄。
她幾乎每個系列都是這樣漫長。一棵番茄長得很慢很慢。而她就那么平靜地等著它發芽,開花,結果。印度媒體評價說,李子柒的視頻有一種“冥想”的意味。
“從砍柴、爬樹、摘果子在內的所有動作,都是一種治愈式的平靜。”
《洛杉磯書評》甚至刊登文章專程感謝她。
“我們要感謝她,讓我們度過了那些我們只想得到安慰的日子。”
在這個浮躁功利的時代。
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小姑娘,為全世界的都市人,打造了一個世外的角落,和片刻的寧靜。
她的“柒式生活”傳遍了全世界,也治愈著全世界。
真的很棒。
全球影響力大起來后,李子柒開始側重去拍中國的傳統文化。
這次復出,她花半年時間做的漆器,就是我們重要的一項非遺。
中國的漆,從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
從一只小小的漆碗,到今天的航天涂料,意義非凡。
《山海經》里把漆樹寫為“柒木”。
李子柒覺得,這是特別的緣分。
所以她選擇做漆器。
雖然天然大漆歷史悠久、工藝成熟。
可真的要動手做好,非常難。
光說采料時的危險和難度,就不是開玩笑的。
“百里千刀一斤漆。”
然后是漫長的制漆、設計、制胎、漆工、裝飾、清光、拋光……
據說,一件再簡單的漆器,也需要七十二道工序。
再是過敏的難題。
據說幾個月里,李子柒和她的助手,身上就沒好過。
癢了抓,抓了破,破了長好,一癢又撓傷了。
她還特意向非遺傳承人尹利萍拜師,學了雕漆隱花。
在漆上雕花、貼箔,再覆蓋一層透明漆。
乍看之下,只有一片黑。
開燈之后,隱花瞬間亮相,艷驚四座。
她把這只“紫氣東來”,作為復出之作。
讓大家看到,李子柒還是那個李子柒。
還是從前那個一針一線刺蜀繡的李子柒。
那個一刀一筆刻活字印刷的李子柒。
那個用舊床板復刻曲水流觴的李子柒。
李子柒向人們展現的,早已不只是中國鄉村之美,更是中國文化之美。
無數外國友人,都因為她的視頻,被中國的傳統文化震撼。
“她把那些被人遺忘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和智慧,重新介紹給了世界。”
能像她這樣,拍出鄉村的美好、重現老祖宗的智慧,需要沉下心來,十二分地去投入。
李子柒的“神話”,靠的不是魔法,而是一種近乎笨拙的純粹。
是憑著這樣的純粹,她才把中國的千般美好,介紹給了世界。
李子柒還有一點,我很喜歡——
即便在大紅大紫的時刻,她也很少出現在聚光燈下。
她不張揚,不炫耀,不熱衷浮躁的名利。
除了不得已的紛爭,她一直都盡量躲在世俗之外。
就那么安安靜靜地給人們展示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讓我們看到一種近乎理想的世界。
那是陶淵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
也是梭羅“托身森林、不染聲色”的瓦爾登湖。
是藏著中國人5000年智慧的傳統文化。
這些需要慢慢來的美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的裹挾下,難以達成的。
而李子柒仿佛真的活成了這樣。
物質上清心寡欲,內心中安靜富足。
我們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且,她不止治愈了都市中的人們。
還將中國積淀已久的文化和精神,傳出了國門。
真的該感謝她,拍出了我們心中的田園烏托邦。
拍出了我們勤勞智慧的大美中國。
這個頂流,她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