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后人如今何在?長子劉允斌娶蘇聯美女科學家,為核能事業傾注心血,孫女在中央電視臺大放異彩。
1924年,劉允斌在江西萍鄉出生,是劉少奇與第二任妻子何寶珍愛情的結晶,生于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中國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雙親全身心投入這項偉大的事業中,難以抽出時間陪伴他成長。
因此,劉允斌年幼時便被送往湖南老家,與六伯劉云庭一家相依為命。
在湖南的那些年里,劉允斌生活并不輕松。承擔家務勞動,如洗碗、掃地等,還要負責放牛、割草、犁田種地等農活。
1938年,命運為劉允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得到一個前往延安與父親團聚的寶貴機會。在那里,他踏入延安保育小學的校門,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僅一年后便與妹妹劉愛琴一同前往蘇聯求學。
在蘇聯,劉允斌步入莫斯科莫尼諾國際兒童院的大門,面對語言不通、氣候嚴寒以及環境陌生,他更加刻苦學習,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劉允斌全身心地投入俄語及蘇聯歷史文化的研習中,還踴躍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比如開墾荒地、參與義務勞動,為前線士兵獻血,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6年,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劉允斌成功考入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專攻當時極為前沿的核放射化學領域。
這個專業,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劉允斌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學業上屢創佳績,深入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探索化學領域的新知和技術創新。
劉允斌學業有成,成為中國留蘇學生同鄉會的會長,積極促進同學間的團結與互助,還成為蘇聯共產黨的一員。
在莫斯科大學深造的日子里,劉允斌在學術上取得顯著成就,邂逅一位來自蘇聯的佳人瑪拉·費拉托娃。
瑪拉出身于一個光榮的家庭,父親是蘇聯紅軍戰士,母親是教師。她本人同為莫斯科大學的學生,長相出眾,聰慧過人,兩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情感日益深厚,最終決定結為連理。
1950年,劉允斌與瑪拉在蘇聯舉辦浪漫溫馨的婚禮,婚后不久便迎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盡管身處異國他鄉,但劉允斌的心始終與祖國緊緊相連,懷揣著為國家的科學事業添磚加瓦的理想。
1955年,劉允斌獲得副博士學位,面對未來的選擇,決定回到祖國,將所學貢獻給急需發展的核能事業,在父親劉少奇的幫助下,攜同妻兒回到北京。
回國后,劉允斌加入國家二機部下屬的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率領團隊迎難而上,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制傾注智慧。
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而來,劉允斌未能幸免于難,被迫離開摯愛的工作崗位,生活陷入動蕩。
即便是在這樣艱難的境遇下,他依然堅守著對科學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令人遺憾的是,1967年劉允斌在包頭不幸離世,我國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科學家。
1978年,經過歷史的檢驗,劉允斌冤屈得以昭雪,作為中共黨員和核化學專家的名譽得以恢復。
劉允斌與瑪拉的結合,是一段跨越國界的愛情美談,他們的愛情結晶阿廖沙,在蘇聯軍隊服役,榮獲多枚國防獎章。
退役之后,阿廖沙攜同子女回到中國廣州定居,繼續以實際行動促進中俄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
孫女劉麗達憑借優秀的雙語才能,順利踏入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門檻,擔任起俄語主持人的角色。
劉麗達以高雅得體的外貌、通順流暢的口語表達深受觀眾們的青睞,在央視工作中,屢獲殊榮,被評為杰出主持人,頻繁亮相多個重大節目的主持與采訪舞臺。
除專注于主持事業,劉麗達熱衷于促進中俄友好交流與文化傳播,多次前往俄羅斯進行采訪與交流活動,為中俄友好關系的鞏固添磚加瓦。
劉麗達成為中俄人民友誼的使者,深化兩國在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領域的合作,為兩國關系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