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十大元帥、十大將以及眾多上將、中將、少將等軍銜榮譽各歸其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授銜最初的名單上,陳毅并不在元帥名單之上,林彪排在第五位,粟裕位列第七。
因為當時陳毅已然擔任上海市長,按照相關規定,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通常不再參與軍隊授銜事宜。但在周總理的極力舉薦之下,陳毅最終被評為元帥,而粟裕則被授予大將,且名列大將之首。
有人說,以粟裕將軍所立下的赫赫戰功而言,僅僅授予大將之銜,似乎略顯偏低了,甚至覺得他完全具備被授予元帥軍銜的資格。而且,這種觀點并非局限于黨內軍內,就連黨外高層的民主人士邵力子、黃炎培等,也秉持著相同的認識,他們還專門向中央建言,認為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
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也曾回憶起相關情況,原來中央最早的時候確實是打算給粟裕授元帥銜的。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會議上,毛主席更是明確提出要給粟裕授元帥銜,并且毫不吝惜地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稱贊道:“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啊?”
令人尤為欽佩的是,面對這樣難得的契機,粟裕將軍竟先后三次辭讓。毛主席對此夸贊有加,提及粟裕在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這一關鍵要職,1948年又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重任,如今再辭讓元帥銜,其展現出的高風亮節與人格魅力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不過,授予軍銜一事,尤其是像元帥、大將這般高級別的軍銜,并非僅僅只考量戰功這一個維度,還需要全方位、綜合地去權衡資歷以及歷史貢獻等諸多復雜因素。
1955年大授銜之時,彭老總卻對此持有堅決反對的態度。老總在寫給黨中央的軍銜評定報告中清晰明確地指出,唯有在土地革命時期,成功開辟過革命根據地的人,才有資格被授予元帥軍銜,而粟裕將軍從這一條件來看,顯然不符合要求;除此之外,粟裕當時也并非軍委委員,從行政級別等綜合層面考量,授予他大將軍銜相對而言更為合適。
當年在籌備抗美援朝作戰之時,出征朝鮮的主帥人選也曾經歷了一番波折。起初,毛主席考慮讓林帥掛帥出征,可林帥并不同意發動抗美援朝戰爭,言辭之間多有推辭之意。
于是,毛主席便退而求其次,又想到了粟裕,粟裕對此并無二話,欣然接受這一重任,可無奈當時他身體欠佳,正在青島療養,毛主席實在不忍心讓他拖著病體奔赴戰場,只好作罷。最終,是彭老總挺身而出,帶領志愿軍出國作戰,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指揮和無畏的戰斗精神,將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成功守住了中國的“東大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與和平。
1958年5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那次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他因積極學習蘇軍經驗,竟被無端批判為“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代表人物,進而遭受了極為嚴厲的批判。僅僅三個月后,中央做出決定,解除了粟裕總參謀長的職務,將他調任為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就這樣,粟裕將軍無奈地離開了人民解放軍的核心領導層,告別了那個他曾揮灑諸多心血、施展軍事才華的重要舞臺。
其實,若單論軍事能力,粟裕將軍的軍事才能在很多元帥之上,這一點是諸多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公認的事實。可令人費解的是,除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前幾年時光,在此后的日子里,粟裕將軍的仕途卻屢屢遭遇不順,這背后的緣由實則頗為復雜。
先是在那次軍委擴大會議上遭受錯誤批判,繼而被解除總參謀長這一關鍵職位,徹底離開了軍隊的領導核心崗位。雖說后來也曾協助周恩來總理分管鐵路、交通、郵電等各項工作,但明眼人都能輕易看出,他已然被邊緣化了,在諸多事務中很難再發揮出如往昔那般關鍵且重要的影響力了。
陳賡作為粟裕的戰友,對其中的復雜情況洞若觀火,也曾對粟裕作了善意的提醒。陳賡感慨地說:“古往今來,兩種人最危險,一是功勞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粟裕這兩樣一樣都不少,能不被整嗎?”
粟裕將軍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與初心,剛正不阿。值得后人永遠銘記與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