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時期,我黨的武器裝備一直以來都是硬傷,其他部隊都是精良武器,而我黨卻還處于短缺狀態。
1942年,德國將蘇聯南部城市包圍,這場城市保衛戰一觸即發。不過在這期間,此事還牽扯上了我黨。
因為在這時,斯大林與毛主席取得聯系,并說明蘇軍閑置了一大批武器彈藥,要八路軍部隊集結到滿蒙邊界地帶接收。毛主席知曉后,并沒有馬上同意,而是婉拒了斯大林這批武器裝備。
要說八路軍缺不缺這批武器裝備,當然是缺的。不過毛主席為何拒絕了呢?
一、武器裝備稀缺
說回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說是我國艱苦卓絕的一段時期。武器裝備的稀缺讓我黨這場抗日斗爭難上加難。
并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愛國人士加入八路軍部隊,隊伍確實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可是也面臨著一個難題,就是有一半以上的八路軍戰士沒有槍,這樣如何與裝備精良的敵軍展開對抗。
而且即使有的戰士有槍,子彈卻也非常稀缺。平均到每一位八路軍戰士,只能說有二十多發就已經不錯了。
盡管如此,抗日斗爭依舊需要繼續。國共合作后,國民黨會給八路軍一定支援。可以說這是八路軍重要的補充來源,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國民黨如何,人盡皆知,而且老蔣本就消極抗戰,對于補充八路軍武器裝備的事宜只能是也相當消極。所以到后期,國民黨無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很多時候允諾的補充,都難以落實到位,所以這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八路軍武器稀缺的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變。
再者在這期間,蘇聯也會向八路軍給予一定援助。但這份援助不僅有限,甚至國民黨還要橫插一腳,如此有了他們的干涉,這一來源一度處于幾乎斷絕的狀態。
總之抗日戰爭激烈,雖然我黨有一定彈藥補充來源,可就當時的局勢,遠遠不能滿足戰場所需。
于此,八路軍戰士們不僅需要完成戰斗任務,還需要從敵軍的手上搶武器裝備。不得不說效果顯著,倒是滿足了不少戰士的需要。
可是繳獲一支槍的背后,可能是犧牲一些八路軍戰士的代價,而這一經歷無疑是慘痛的。
好在到抗日戰爭后期,一些戰士們肩負重任,隨著八路軍的武器生產,一些兵工廠逐漸出現,他們一個月至少可以生產三萬多發炮彈,一定程度上終是滿足了八路軍的需要。
盡管各方面依舊有限,但這對于八路軍戰斗的展開,終將是重中之重。
可是在八路軍“稀缺”之時,何嘗不是一段艱苦奮斗的經歷呢。
二、斯大林的請求
1942年,抗日戰爭的炮火繼續蔓延,同時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我國動蕩不安,蘇聯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
隨著德國撕毀和平條約,德國的軍隊也便直指蘇聯本土。最初他們將目標定在了莫斯科,但在蘇聯軍民的奮力斗爭下,莫斯科保衛戰終是以勝利告終。
至此德國沒有善罷甘休,此后又集結了兩百多萬部隊對準了蘇聯南部重要城市。而且這一次,德國可以說還有一手,那就是與日軍取得一定聯系。
想著他們從兩個方向展開進攻,對蘇聯形成一定夾擊,由此斯大林格勒告急。
雖說蘇日此前有簽訂條約,但到這時,條約也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后日軍的進犯,可以說對蘇聯的影響不小,甚至斯大林考慮到遠東地區的安危,便向延安取得聯系。
最初斯大林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要八路軍部隊集結起來,駐扎在長城一線,這樣對日軍的進犯就會起到一定牽制作用,蘇聯的壓力自然也就會減小一些。
不過斯大林考慮到的是他們自身,而毛主席自然也要為數以萬計的八路軍戰士考慮。一旦這時集結,我軍目標明顯會增大,到時自然是給了敵軍有利襲擊和圍剿時機。
而且我軍武器裝備是硬傷,屆時恐怕是要損失慘重。
如此毛主席也將這一困難告知斯大林,不過此事我軍自然能幫則幫,一定的敵后積極行動肯定有,也會盡全力牽制日軍,緩解蘇軍的壓力,可斯大林似乎還是堅持此前的想法。
很快斯大林那邊的戰火燃起,他再次與毛主席取得聯系。而這一次換了一種說法,是要八路軍部隊去滿蒙邊界地區接收蘇軍閑置的武器裝備,可以說什么都顧不得,就是要八路軍集結過去。
對此毛主席依舊堅持最初的想法,盡管八路軍確實缺少武器裝備,但超出能力范圍的事情,八路軍不會冒這個險。
而后斯大林死心了?并沒有。斯大林甚至搬出了共產國際的人出面,勢必是要八路軍做出行動。
不用多說,毛主席會積極配合,并一定程度上牽制日軍,但還是會在自身能力范圍內。
如此毛主席只得婉拒斯大林的意見,先為八路軍部隊做出一定考慮。盡管如此,我軍說到做到,終會在此事上做出重大貢獻。
三、八路軍的為難
就蘇聯向我黨給予一定援助可以看出這之間的關系不錯,可當時蘇聯面對威脅的時候,我黨的處境也沒有多好。
而且本就處于動蕩階段,一方面有國民黨的打擊,另一方面還有日軍的進犯。
國民黨令新四軍損失慘重,日軍則對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發起進攻,而且隨著兵力逐漸增加,對八路軍部隊來說,顯然是一大威脅。
隨著日軍的燒殺搶掠,我國老百姓民不聊生,我軍部隊同樣活動十分困難。除了我們說的在武器、彈藥上的短缺,缺衣少糧也是重中之重。
可以說此前是有老蔣的補充,可隨著國民黨方面停發,甚至是對我軍陜甘寧根據地發起包圍后,只能說我軍一度陷入極具困難階段。
隨之而來的是兵力減少,乃至根據地的縮小。而且這還是外在因素,再加上一定的自然災害,我軍只得雪上加霜。
軍民沒有衣穿,沒有糧食吃,怎能在戰場上發揮出作用來。如此真要按照斯大林的想法走,我軍恐怕損失慘重,甚至面臨更多的難題。
如此在這件事情上,毛主席自然考慮許多,同時也承擔著眾多壓力。對于蘇聯,我黨自然是能幫則幫,但如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那多少是不太好了。
從中我們也能看出,毛主席的目的始終也是明確的。對于我國的危難,毛主席自然考慮的清楚,所以為了我國的解放,毛主席需要在抗日斗爭中從實際出發,為了革命的長遠發展著想。
結語
毛主席有遠見之明,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終是在他的帶領下,迎來了嶄新的新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