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中共七大的會議上,針對許多人對百團大戰的存在爭議,彭總在會上做了檢討,說自己“剛愎自用”等。
然而,會后毛主席對剛剛擔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的師哲說:“很勉強”!
引人注目的是,這次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中,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排名第六,129師副師長徐向前排名第九,而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排名僅處于第32位!
很多人認為,彭總排名靠后的原因,主要是組織實施了“百團大戰”,過早暴露了我軍實力,成為侵華日軍發動華北大掃蕩、國民黨頑固派搞摩擦,甚至于“皖南事變”的一個誘因。
1940年8月開始的“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八路軍在敵后最大規模的破襲戰。參戰的八路軍有129師、晉察冀軍區、120師的105個團20多萬人,殲敵總數也創了紀錄,高達5萬余人。
此戰極大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同時,也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打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
那么,明明是一場勝利的戰爭,彭總為何還要做檢討呢?
(一)百團大戰的必要性
1940年前后,國民黨反動派在華北挑起了反共高潮,向八路軍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給抗日根據地造成嚴重困難。
在此情況下,我根據地八路軍由于缺少補給,彈藥不足,被國民黨反動派視為“游而不擊”。
同一時期,日本受德軍占領法國首都巴黎的鼓舞,決定占領宜昌,以便直接威脅重慶,動搖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他們全面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達到其分裂中國內部、逼迫中國投降的目的。
國民黨內一些人如驚弓之鳥,意志動搖,產生了妥協投降的念頭。
咱們分析一下:一方面是國民黨軍隊的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一方面是日軍的“囚籠政策”,對根據地步步緊逼,八路軍形勢岌岌可危。
為打破這種被動的局面,我軍有必要必須實施一場大規模的動作。
主席在抗美援朝之時曾說:“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句話用到百團大戰前也非常恰當——一場大戰非打不可。
(二)百團大戰的過程和結果
百團大戰自1940年8月20日起,我八路軍主動出擊,但規模不大,僅出動20余個團,主要目的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但僅僅一個月后,就發展成在破壞日軍的交通線的同時,順便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不得不增加兵力。
在此期間,日軍對我根據地實施了瘋狂的報復,我軍不可能坐以待斃,戰略重點又轉移到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方面。
據我方統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我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殲滅日軍五萬余人,其中包括營長以上軍官18人。俘虜日軍281人,還有47個日本鬼子主動投降。
日本鬼子會主動繳械投降,這在全面抗戰以來還是非常罕見的,足見八路軍的攻勢起到了良好效果。
我八路軍還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使根據地的武器彈藥及時得到了補充。
戰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破壞了大量的鐵路、公路、橋梁、火車站、隧道等,端掉了許多日本人的據點,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然而,百團大戰也帶來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1.給本就物資匱乏的八路軍造成巨大消耗
三個多月的戰爭期間,我八路軍共消耗子彈70萬發,雖然說繳獲36萬發,但僅僅剛過半數。尤其是炮彈、手榴彈的消耗更嚴重,炮彈打出去1.9萬發,繳獲的數量還不到1/6。
而手榴彈用12萬枚,僅繳獲了5千,剛過4%。
要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的武器彈藥有多么緊缺,老蔣只提供八路軍剛組建時的4.5萬人的補給,其余部分主要來自繳獲,兵工廠能力極其有限。
八路軍最初打游擊戰,也實屬無奈——缺少重武器和彈藥,跟擁有飛機大炮的、武裝到牙齒的日寇來拼陣地戰、消耗戰,不是以卵擊石嗎?
2.過早暴露了我軍主力,招來了日軍的報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打壓
八路軍在敵后進行游擊戰時,大都規模較小,鬼子根本就沒有把八路軍放在眼里,因為他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隊伍。
然而,這次戰爭我八路軍出動一百多個團,大戰結束后又進行了大張旗鼓地宣傳,日軍很快意識到,八路軍竟然有這么多的兵力,迅速調整了他們的策略。
日軍制定了一個《剿共辦法綱要》,目標主要針對在敵后抗日的共產黨武裝,對八路軍展開了瘋狂報復。
從1941年開始,華北抗日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有的部隊成建制被消滅,很多根據地群眾也被日本人殘害。
不只是日本人震驚,連蔣介石也開始不安了!
他之前并不了解有多少八路軍,只是感覺到了人數明顯要超編。當時蔣給八路軍的編制是3個師4.5萬人,他萬萬沒想到,短短3年之后數量增長了10倍!
這讓蔣介石坐臥不安,他開始籌劃下一輪的反共高潮。他一方面克扣了在華北的八路軍的軍餉,另一方面又在江南針對新四軍制造事端,直接導致了“皖南事變”的發生。
也許有人會問:即便是百團大戰帶來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但彭總也不至于為此而做檢討吧?畢竟戰爭發起時,他肯定是需要向上級請示的。
沒錯,在百團大戰發動之前,彭總確實給中央軍委呈報過一個關于發動大戰的報告,但報告中陳述需要出動23個團的兵力。
上文介紹了,隨著形勢的變化,逐步發展到100多個團投入戰斗——投入百團規模的時候,并沒有得到中央的正式批準。
對此,彭總坦誠地說:“總部決定后,7月22日發出電報給各區,并報軍委。”
原定的攻擊計劃是從8月上旬開始的,事實上是從7月下旬就開始了,比原計劃提早了十天,所有沒有等黨中央回復到來,就開打了。
彭總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從捕捉戰機的考慮——7月下旬正是青紗帳最茂密的時候,正適合我八路軍搞破襲。
戰機稍縱即逝,客觀地說。彭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彭總遭受非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八路軍進行了大張旗鼓地宣傳!
百團大戰期間,日寇及國民黨方面都不知道我方具體投入了多少兵力,直到戰爭結束都是如此。
因為我方發動的是破襲戰,而且大多是在晚上進行,不是大規模陣地戰,隊伍不集中,對方根本就無法統計我方兵力。
如果我方不宣傳,日軍只能憑感覺判斷,甚至有時會誤認為是地方民兵、游擊隊偷襲。
然而,八路軍總部大張旗鼓對百團大戰進行宣傳,反復強調我們出動了“一百個團”,這才讓日寇和國民黨方面摸清了我們的底細。
大戰之后總結經驗教訓,是我黨的傳統。到了整風時期和七大期間的“總結和反思”,“深挖問題”時,全軍對百團大戰進行了討論。
由于與會者中有許多人對百團大戰存在爭議,彭總在會上作了檢討。
八路軍摧毀敵人的碉堡
毛主席對師哲說:“很勉強”,讓師哲難以理解!
師哲記得,百團大戰之后,毛主席還曾經對彭總說過,“這樣的大戰役是否可以多搞幾次”,怎么就出現問題了呢?
于是,就有些人對彭總提出了過火的批評,讓彭總覺得十分委屈。
時過40多年以后,薄一波同志回憶說:回顧這次座談會上對德懷同志的批評,我覺得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則顯然過火了,有失公正。
彭總找到周恩來,讓恩來同志做中間人,想和毛主席交換一下意見。
在毛主席居住的窯洞里,三個人坐到一起。談話開始時,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說:“咱們定下個君子協定:第一,把話講透。第二,可以罵娘。第三,各自檢討,不準記仇,不得影響工作。”
有了主席的開誠布公,氣氛便輕松了許多。接下來,彭總怎么也不會想到,主席竟向彭總先行道歉:
“百團大戰’是無可非議的。從組織手續上講,你戰前對軍委有報告,當時軍委和我個人也是同意了的。如果講缺點的話,那就是軍委回電未到,你就提前動作了,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若說有錯,首先錯誤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給你發了電報,還向你提出這樣的大戰役是否可以多搞幾次……”
主席的謙虛和大度,深深的感染了彭總,他積在心里的不解及埋怨頓時消失了。他誠懇地說道:“有主席今晚這席話,就是現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無憾了!”
三位領導人推心置腹,開始了徹夜長談……
百團大戰彭德懷指揮所舊址百家垴
后記
百團大戰之后,盡管日軍將進攻重點轉向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瘋狂的“三光”政策,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造成極大的破壞,國民黨也因畏懼八路軍進一步壯大而掀起新的反共高潮。
但是,這些并不足以抹殺百團大戰的歷史功績!
對于日軍來說,無論何時都必須解決處于其后方的根據地的威脅,而國民黨本就對我軍懷有敵意,發起進攻只是時間問題。
個人覺得,這些都不能算作否定百團大戰歷史作用的理由。
百團大戰還未結束之時,中共中央書記處已充分肯定百團大戰“給了日寇以沉重的打擊,給了全國人民無窮的希望。”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向朱德、彭德懷發來嘉勉電:“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獎。”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很多人重新研究抗日戰爭,對于國民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成績過于夸大,甚至將一些欠下人民累累血債的國軍將領列為所謂的“抗日名將”,由此弱化、甚至否定我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重要性。
這是對歷史缺乏足夠了解,百團大戰對抗日戰爭全局的重要貢獻不可否定,其偉大的歷史作用彪炳日月,光耀千秋,我們必須永遠牢記。
感謝大家的閱讀,圖片來自網絡。
百團大戰時期的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