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總統特朗普家族和中國原子彈,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可歷史偏偏喜歡開玩笑,硬是在這兩者之間扯出了一條讓人意想不到的連線。
約翰·喬治·特朗普(特朗普親叔叔)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炸響,震驚世界。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項成就的背后,藏著一個來自“對手陣營”的關鍵人物,特朗普的親叔叔,約翰·喬治·特朗普的幫助。
這位麻省理工的頂尖科學家,既沒來過中國,也沒摻和政治,他到底做了什么,竟能影響中國核武器的研發進程?
拼命一搏
要了解這個故事,趙忠堯這名字是關鍵,他可是中國核物理的拓荒人。
他1902年出生在浙江諸暨,1920年考進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來又拿下加州理工的博士學位。
而且,趙忠堯不光腦子好使,骨子里還帶著一股為國爭光的狠勁兒。
趙忠堯
1931年,他在英國劍橋跟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盧瑟福學習,學了一身本事。
臨回國前,本著“師徒關系”,盧瑟福送了他50毫克放射性鐳。
鐳在當時可是寶貝,貴得要命,對核物理研究更是命根子一樣的東西。
鐳石
拿到東西后,趙忠堯小心翼翼地把這50毫克鐳揣在懷里,輾轉回了國。
回到清華大學,趙忠堯沒閑著,開設了中國第一門核物理課,還建了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
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清華大學也被日軍盯上了。
7月29日那天,日軍頻頻騷擾清華園,趙忠堯更是心急如焚,生怕實驗室里那50毫克鐳要是落日本人手里,后果不堪設想。
他一咬牙,決定冒險潛回去把鐳搶出來。剛動身,就碰上了梁思成。
兩人一合計,結伴摸進實驗室,總算把鐳弄到手。
可這還沒完。沒多久,日軍牟田口部隊徹底占領了清華園。趙忠堯心慌得不行,生怕自己被抓,鐳也被搶。
他靈機一動,把自己扮成難民,找了個不起眼的咸菜壇子,把鐳藏進去,緊緊抱在胸口。
跟著逃難的人群,他從北京一路跋涉到長沙,餓了啃點干糧,困了不敢睡,手一刻也沒離開過那個壇子。
一個多月后,他終于到了清華大學在長沙的臨時校址,見到校長梅貽琦。
那一刻,他長舒一口氣,把壇子往梅校長辦公桌上一放,整個人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擔。
這50毫克鐳后來沒白費。西南聯大的師生們靠著它,在簡陋的條件下搞出了中子放射性實驗。
這事兒雖小,卻是中國核物理研究的第一步。
可趙忠堯心里清楚,光有鐳不行,核研究還得有加速器,那是個能揭開原子核秘密的大寶貝。
可當時的中國,別說造加速器,連看都沒見過。
遠赴重洋,尋找火種
1946年,機會來了。
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試爆原子彈,邀請中、蘇、英、法四國代表觀摩,趙忠堯代表中國去了。
他站在試爆現場,看著那團沖天的蘑菇云,心里五味雜陳。
震撼于原子彈的威力,也揪心于中國的落后,彼時我們連一臺加速器都沒有,談什么核武器?
回國后,他跟上面匯報,想弄一臺加速器回來。
當時倒是批了5萬美元,可一臺加速器少說也要40萬美元,這點錢連零頭都不夠。
趙忠堯沒泄氣。他打定主意,留在美國,想法子弄到加速器技術。
他先回了老東家加州理工,又輾轉去了麻省理工,進了加速器實驗室。
為了學技術,他干起了義務研究,啥工資不要,就為了能蹭設備、摸門道。
省吃儉用,餓肚子也得把錢攢下來買零件。
因為他心里憋著一口氣:不帶點真東西回去,國內的核研究就是空談。
就在這時候,他遇到了約翰·喬治·特朗普。
他就是特朗普的親叔叔,MIT的教授,29歲就成了加速器領域的頂尖專家,名氣大、資源多。
按說,趙忠堯一個從中國來的窮學者,背景天差地別,很難跟這樣的大佬攀上關系。
可偏偏,科學這東西有時候真能讓人惺惺相惜。
趙忠堯那股子鉆研勁兒打動了約翰·特朗普,兩人聊著聊著就熟了。
特朗普叔叔的“跨洋支援”
約翰·特朗普不是那種藏私的人。他看趙忠堯為了學技術連覺都不睡,熬夜抄圖紙、記數據,心生敬佩。
實驗室的門對趙忠堯敞開,圖紙、實驗數據隨便看,甚至還讓他參與了一些內部項目。
約翰·特朗普的信任,簡直像給趙忠堯開了一扇天窗。
更讓人意外的是,有一次,實驗室有臺老舊加速器要報廢,準備送去廢品廠。
約翰·特朗普一琢磨,把這臺機器低價賣給了趙忠堯。
那價格低得跟白送沒啥兩樣。這臺加速器在美國可能不值一提,可對中國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趙忠堯知道這機器運不回去,但他腦子活,拆了核心部件,能帶的帶走,帶不走的就死記硬背,把結構和原理刻在腦子里。
可回國沒那么容易。
美國方面查得嚴,說趙忠堯接觸了敏感技術,不能隨便走。美國人把他扣了好幾個月,調查、問話,輪番上陣。
關鍵時刻,約翰·特朗普站了出來,找律師、寫證明,還托朋友幫著說話。
靠著這股東風,趙忠堯才終于在1948年底輾轉香港,踏上了回國的路。
中國核物理的起點
回國后,趙忠堯沒歇著,直接扎進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的籌建工作。
他帶回的不僅是加速器的零件,還有一整套從MIT學來的思路和技術。
國內條件差得要命,設備簡陋,材料也不齊全,可他硬是帶著學生,用土辦法一點點把東西拼出來。
1948年,中國第一臺70萬電子伏質子靜電加速器誕生了。這臺機器雖小,卻是核物理研究的起點。
1958年,他又主持建了250萬電子伏的加速器,這臺加速器在后來的核武器研發中可是立了大功,直到2000年才退役。
趙忠堯不光造機器,還帶出了一堆人才。
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這幾位“兩彈一星”的大功臣,都是他的學生。
還有楊振寧、李政道,后來站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可以說,趙忠堯種下的種子,撐起了中國核事業的半壁江山。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趙忠堯沒站在聚光燈下,可誰都知道,那顆原子彈里,有他當年的心血。
他的貢獻,就像埋在地下的根,默默撐起了中國核事業的大樹。
再說約翰·特朗普,這位美國科學家也沒因為幫中國拿過什么獎。
他的名字安靜地躺在MIT的年鑒里,晚年隱居,避開了政治的喧囂。
去世時,媒體沒大肆報道,他和趙忠堯的這段往事,也沒多少人去深挖。
可趙忠堯一直記著他,回憶錄里提到這位美國朋友時,語氣滿是真誠。
回頭看這段往事,充滿了戲劇性的巧合。
如果趙忠堯沒去麻省理工,如果特朗普沒處理那臺舊機器,如果海關卡得更死……
中國核研究的起步,或許會晚上好幾年。
但巧合背后,也有必然。
特朗普幫趙忠堯,不是出于什么政治算計,純粹是科學家之間的惺惺相惜。
他欣賞這個中國人的執著,順手行了個方便。
而趙忠堯的厲害之處,在于他能把一絲機會榨出十成價值。
一臺報廢設備、一點零散零件,到他手里,愣是變成了中國核物理的基石。
如今,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白紙一張。從原子彈到科技強國,一代代科學家接過了趙忠堯的火炬。
回看這段歷史,不僅讓人感慨前輩的付出,也讓人明白,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當年的每一步堅持。
信息來源: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