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獨發,請勿抄襲,轉載請標注出處!
有人說毛主席有五虎將,分別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和徐向前。個人淺見是在戰術方面,林劉徐粟可能比彭老總要強一些,但是在戰略方面,彭老總絕對是大家,在這方面,我軍早期的高級將領中,也就朱老總可以與之匹敵(毛主席不是將,毛主席是領袖),粟司令也不錯,淮海戰役前敢直面毛主席,違抗下中央下達的下江南的命令,堅持留在蘇魯地區和國軍戰斗,就表現出了這位天才將領不僅戰術方面是絕頂天才,在戰略方面也有過人之處。
而戰略家和戰術家是有區別的,思考的角度不同,對戰爭的考慮也不同,這方面在著名的關家垴戰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下是個人淺見,如有錯誤望請指正,談論可以,不可罵娘。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關家垴前線的炮團哨所觀察敵情,指揮戰斗。這里距離敵人只有500米。
在這我們先來大概了解一下關家垴戰斗。
1940年8月20日夜,華北各地的八路軍(除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外)按照八路軍總部的統一部署,在華北敵后向日軍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線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破襲戰,即后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給了日偽軍沉重的打擊,日本隨即展開了報復。
從1940年10月6日起,日軍調動數萬兵力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開始進行報復性“掃蕩”。
10月下旬,日軍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約500人,瞎打亂撞來到了八路軍總部設在遼縣、武鄉縣、黎城縣交界地區的黃崖洞兵工廠。該兵工廠是八路軍總部在華北敵后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彈藥生產基地,曾被朱德譽為八路軍的“掌上明珠”。接到日軍進犯黃崖洞兵工廠的報告后,彭德懷立即命令一二九師三八六旅趕往黃崖洞打退日軍的進攻。日軍見八路軍大隊人馬來援,在兵工廠內放了一把火后即逃離了此地。
最終這股日軍竄逃到了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垴附近,準備奪道武鄉,退回沁縣。恰巧,剛打完榆遼戰役的八路軍一二九師,此時就在蟠龍鎮附近休整。決不能讓岡崎大隊退回老巢!彭德懷決心消滅這股日軍。隨即,彭德懷趕回八路軍總部,與左權等人研究制訂具體的作戰計劃。
10月29日下午,彭德懷從黎城火速趕到武鄉縣蟠龍鎮石門村,決定親自坐鎮指揮。左權及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等人也先后趕來。當晚,彭德懷召集一二九師的師、旅干部開會,正式下達八路軍總部的作戰命令。
八路軍部署好后,首先發動了夜襲,但是沒取得什么戰果,原來日軍趕到關家垴后就迅速的搶修了工事。
于是第二天,彭德懷命令八路軍進行強攻。為了拿下關家垴,八路軍先后組織了多個決死縱隊,但是都遇到了日軍的頑強抵抗,八路軍損失慘重,戰斗陷入了膠著狀態。
彭德懷在關家垴指揮戰斗的舊址
八路軍進攻受阻,且傷亡較大,這令在前方指揮作戰的陳賡坐立不安。他對是否要繼續攻打關家垴產生了猶豫。他甚至頂撞彭德懷的命令說:“這樣打法,我不贊成!”
“有意見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須執行!”彭德懷隨即放下了電話。陳賡只好繼續組織部隊向前攻擊。
更嚴重的是,據偵察人員報告,數千名日軍已從四面八方向關家垴趕來,如果敵軍援兵一到,后果將不堪設想。
正在這時,在前方指揮作戰的劉伯承鑒于八路軍各攻擊部隊損失較大,也打來電話,建議部隊暫時撤圍,另尋戰機。
他對彭德懷說“我的彭老總啊,這樣打我們賠不起呀!”彭德懷耐著性子說道:“我的老兄,敵人援兵正在逼近,一旦放虎下山,他立刻就會得到援兵的接應。”“那就以后再收拾他!關家垴的地形對我不利,我軍傷亡太大了!”劉伯承回道。但彭德懷仍堅持打下去。最后,劉伯承也有些生氣,對彭德懷說道:“你這是賭氣,蠻干!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德懷也終于按捺不住直往上竄的火氣,在電話中發起了犟脾氣:“拿不下關家垴,就撤銷第一二九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
最終還是劉伯承組織人員從壕坎下面挖通往關家垴山頂的暗道,八路軍終于找到了解決部隊無法向關家垴進攻的辦法。
但是正當八路軍攻上了關家垴和日軍展開白刃戰的時候,馳援日軍最終逼近關家垴,八路軍不得不撤退。
此次戰斗,八路軍出動了八個團共一萬余人,但面對日軍僅五百人的大隊,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八路軍戰死589人、傷1570多人,共計2160余人。日軍陣地遺尸280余具,其中有大尉軍官2人、中、少尉軍官5人,另外還有三大堆骨)。
實話實話這時八路軍出動了二十倍的兵力,竟然打了一次敗仗。晚年在《彭德懷自述》中,他將關家垴戰斗視為自己戎馬一生的四大敗仗之一,其他三次是紅軍時期贛州戰役,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府隴東戰役和朝鮮戰爭的第五次戰役。
而此次戰斗也是非常有爭議的,我軍有人肯定了這場戰斗。
曾參加戰斗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歐致富回憶說:“彭老總堅持要打關家垴戰斗,還有一個意圖:八路軍是堅持敵后抗戰的主力軍、正規軍,不但要會打游擊;必要時,也得猛攻堅守,頑強拼殺,敢于啃硬骨頭。”
時任決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的薄一波回憶說:“彭老總向我調決死隊兩個團參加戰斗,我是很積極的。戰斗中損失固然大,但這兩個團也打出來了,成為決死隊戰斗力最強的兩個主力團。”
但更多人覺得這是彭老總是在蠻干蠻打,彭德懷則因為此戰被人定性為蠻干瞎指揮,連帶內部對百團大戰評價都出現極大爭議,對第一、第二階段都還是沒有多大分歧。否定百團大戰也主要是否定百團大戰第三階段,而第三階段也主要是否定關家垴戰斗。
那到底關家垴戰斗該不該打?
我個人認為從單次戰斗來說,是不該打的,包括參與指揮的劉伯承元帥、陳賡大將都提出了反對意見,損失那么大還要打,這不是蠻干瞎指揮是什么?
但從全局戰略來說,關家垴戰斗不得不打,戰略家彭德懷明白如果不拿下關家垴的日軍,日后對八路軍對根據地危害會更大。
一般認為電視劇《亮劍》里李家坡戰斗的原型來自關家垴戰斗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般認為,非要打下關家垴的彭德懷,他的考慮是如果八路軍連一個大隊都不敢打,以后怎么“亮劍”,打關家垴是在練兵,培養八路軍打硬戰的能力。
這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不是這么簡單,彭老總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大局考慮。
我來簡單的說說日軍對中國控制的戰略戰術。
有人總結說日軍在進入“相持階段”后,因為兵力有限,采取了“占據點、控制線、壓住面”的戰術。這是非常成功的。
怎么解讀“占據點、控制線、壓住面”的日軍戰略戰術呢?往大了說,日軍首先重兵占據城市,然后控制住各大城市之間的鐵路,形成了一張大網后便出動日軍對網格內“面中”的中國抵抗力量進行掃蕩。往小了說,日軍建立了無數的碉堡,并控制住碉堡之間的線路,然后便對小網內的根據地進行掃蕩。
也就是說,日軍可以通過這種戰術,最多的時候在中國也僅有百萬軍隊,卻讓四萬萬的中國人拿他沒轍。
然后呢,日軍、八路軍、淪陷區的老百姓則是漁夫、魚和水的關系。
老百姓是水,八路軍是魚,所以八路軍在根據地里有老百姓的擁護,那就是如魚得水,能更好的得到糧草兵員的補充,也能通過老百姓獲得更多日偽軍的情報。而日軍是漁夫,它就是魚的死敵。漁夫的工具是漁網,八路軍則是魚。
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漁網越密,魚的生存空間就越小,不僅大魚逃不出漁夫的漁網,小魚也被密集的漁網給打撈了,這些年我國禁止“絕戶網”就是這個道理。
再舉個例子,一個縣城里的日軍有一千一百的日軍,他們留下一百人守縣城,剩下的一千人則去鄉鎮農村掃蕩。如果八路軍戰斗力夠強,日軍就不敢分兵太多,一次出動一千日軍,只能分兵十路。這樣子日軍的漁網網格就大了,八路軍就有更大的生存空間。但八路軍戰斗力不足,日軍就敢分兵一百路,組織密集的漁網,八路軍的生存空間就被嚴重壓縮。
而八路軍戰斗力如何呢?日軍也得通過一次次的試探才能得知,畢竟日軍和老百姓不是魚水關系,他們對八路軍的情報收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開始他們不敢分兵太多,慢慢的發現八路軍為難不了百來人的日軍中隊后,他們就敢分兵成十來人的小隊(我這里是打比方,日軍一般小隊50到70之間,中隊194到250人之間,大隊標準是1100人,也就是說關家垴八路軍面對的僅是日軍半個大隊)。
關家垴戰斗中,半個大隊的日軍就膽敢在八路軍的腹地橫行無忌,如果八路軍總部腹地都拿半個大隊的日軍沒有辦法,可想而知日后其他地方的日軍會如何的肆無忌憚。漁夫就會用更密集的漁網來打魚,八路軍和根據地的百姓損失就會更加嚴重。
所以從戰略家的角度,彭德懷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股日軍,為的是讓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抗日力量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么說大家懂了沒?陳賡和劉伯承都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他們對戰斗時機的把握,對戰役的布局,那都是人中龍鳳。但是上升到戰略大局還是和彭老總這樣子的戰略家有差距的。
日后到底要不要抗美援朝,強如林彪說不能打。林總也沒錯,他不怕死,二十來歲就做軍長的人,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歷了何等的腥風血雨,面對的敵人何等強大,他也不懼。只是從戰術角度,從敵我力量的分析,抗美援朝確實有不能打的理由。但是毛主席是戰略家,他胸懷天下,從戰略的高度看到了抗美援朝必打的必要性。而同樣是戰略家的彭老總也明白,抗美援朝必須打,所以毛主席將他從西北叫去北京后,彭老總第一時間就表態必須出兵朝鮮。
有時候戰略家考慮事情和戰術家是不同的,全局觀是不同的。彭老總愛兵如子,在關家垴眼見那么多優秀的八路軍戰士在流血犧牲,他肯定心里在流血,但是為了抗日的大局,為了八路軍更大的生存空間,他就必須鐵石心腸,因為他要想盡辦法和日軍的漁網作斗爭。
以上乃個人淺見,如有不足,望請指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