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興德
最近讀一篇文章,稱詩詞大家毛澤東在其創作過程中,同友人的唱和詩詞,“只有屈指可數的六首詩詞”。分別唱和于三位作者,為柳亞子、郭沫若、周世釗。
這個統計是欠準確的。首先,同柳亞子唱和是三首(一首是1949年4月的《七律》,兩首是1950年國慶節期間的《浣沙溪》),同郭沫若、周世釗各是兩首。此外,我曾著文,《蝶戀花·答李淑一》其實也是一首和詩,李淑一寫信給毛澤東,向毛澤東求要當年寫給楊開慧的一首詞,并將自己的一首《菩薩蠻·驚夢》抄給毛澤東,內有思念丈夫的“征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句。毛澤東給李淑一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明確地說,“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這是直接回答李淑一詞中的“征人何處覓 ”。這顯然是一首“和詞”。長期以來人們對此詞錯解、誤解,說是為懷念楊開慧寫的(當然有這內容),是不準確的。
除上述8首外,還有一首,也應算是 “和詞”。這就是《卜算子·詠梅》,這是對一千多年前,陸游寫的同題《卜算子·詠梅》的“和詞”。毛澤東明確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這不是明確地講對陸游詞《卜算子·詠梅》的回應么?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該算是一首“和詞”,只是打破了時空界限,是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回應。毛澤東讀古籍歷史文獻,對古人、古事多有自己的評述,此詞是用詞的形式,對古人的評述。
(一)
既然是對陸游詞的回應,我們來先看看陸游的詞《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是陸游在告老歸鄉之后所作。他為官時,因力主抗金,屢遭打擊,告老歸鄉之后窮困潦倒,連鐫刻自己的詩詞集的資金都無力拿出,還是由辛棄疾資助。陸游酷愛梅花,他一生寫了許多關于梅花的詩詞。梅花在他的筆下多是一種堅貞不屈的藝術象征。這首《卜算子·詠梅》就是借梅花寫自己孤寂境遇和堅貞節操。此詞藝術構思巧妙,含蓄蘊藉。為此,被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所稱贊。但是,平心而論,我們從詩人描寫的梅花的命運與品格中,既讀出了詩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潔的可貴品質,也讀到了詩人面對坎坷的仕途和逆境的無助、無奈的悲涼。
我們再來看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此詞文前有小序:“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這“反其意”是解讀此詞的綱領。
我們正確、深入解讀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就不能不將兩首詞作些對比研究。先從詞的思想主旨看,讀過陸游的詞再讀毛澤東的同題詞,不覺精神為之一振。都是以梅花喻人,陸游筆下的梅花,象征性地比擬一個離開官場不久、寂寞的孤獨的老者形象;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則是象征一個堅強、有遠見卓識、不怕一時不被人們理解而孤立的無畏、無私的強者形象。
毛澤東的這首《卜算子·詠梅》作于1961年12月。12月27日,即他的68歲生日的第二天, 他將其印發給當時在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同志,作為會議的文件之一。毛澤東還特意把陸游原詞附在后面,寫了這樣一個說明:“作者北伐主張失敗,皇帝不信任他,賣國分子打擊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蒼涼寂寞,因作此詞。”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對此詞作的說明告訴我們,兩首詞的背景有某些類似之處。1961年末,我國歷經了三年自然災害,國內經濟加上國際社會,中國都處于一個困難時期。毛澤東讀陸游的詞,自然會引起聯想。同陸游的詞不同的是,對待逆境和困境,始終保持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信念與信心的毛澤東,對一時的困境,從來都是充滿必勝信心的。陸游的詞,是對個人坎坷命運的抒懷, 毛澤東講的則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個堅強的中華民族!意境迥然,心態、情緒絕然相反。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和“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寂寞,是“只有香如故”的孤傲與清高。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充滿了對“光榮的孤立”的自信和驕傲。而這一切,所要表達的,顯然是當時毛澤東對國際共運中堅持原則的贊美。詞中那枝懸于百丈冰崖而獨“俏”的梅花,那個身處嚴寒卻心系陽春的“她”,是毛澤東在傳統詩詞中升華出來的很有特點的藝術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一種比喻。這首詞在當時,無疑是一首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判斷國際形勢、堅定信心和信念,不怕暫時“孤立”的“鼓勁”之作。
同一個“梅花”,形象不同,氣質不同,命運不同,其思想內涵和主旨也自然不同!
(二)
我們再從詞的藝術處理上作些具體的對比分析:
兩首詞的開頭,都是“梅花”的生長環境。陸游的是“驛外斷橋邊”,這是一個別有深意的“典型環境”。“驛”是驛站,這里連接的大路,每天都有日行八百里的快馬速遞通向京城皇家官邸。告老還鄉的陸游也許就是從這條大路歸隱的,而“斷橋邊”則意味著是一個不被人關注、而又連接京城皇權的地方。這暗示作者的一種身份又含有一種期盼。從藝術處理視角看,陸游的詞含蓄蘊藉,自有其可贊之處。毛澤東詞的開頭,也是講梅花的生長環境。強調的是環境更為惡劣的冬天,但卻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開頭就語出驚人,體現一種用唯物辯證法觀點看待冬季的哲思,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飛雪迎春”,在酷寒中看到春的信息。這兩首詞的起句都是講梅花的生長惡劣環境,但對環境的看法卻有本質的不同,一個無助無望,一個希望就在前方。接下來,陸游吟出“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是黃昏,又處于風雨中,孤獨無助而獨自愁。毛澤東的同題梅花呢,則是“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此梅花生長的“典型環境”則是“懸崖”加“百丈冰”,雖然極險、極冷,但一個“俏”字,盡展英姿!——同為處于惡劣的環境中,態度自有不同!接下來,陸游筆下的梅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則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一個是怕人嫉妒而無所作為,一個是向世人報告春天即將來臨。詞的結尾,優劣更見天淵之別。陸游筆下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可奈何,只有守身以待,雖可敬亦可憐。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則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一個迎春、報春,春天來了,同百花共享春天的燦爛!這是一個無畏無私、永遠和群眾在一起的共產黨人的形象!
◆毛澤東手書古詩文《梅花》(明 高啟)。
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留下許多詠梅花的名句,例如:“只有梅花吹不盡,依然新白抱新紅”。(宋 李公明《早梅》)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黃蘗禪師《上堂開示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還有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以及被毛澤東吟詠的 “雪滿山中名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等等。
我們將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放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詠梅詩詞中考察, 其詩的意境和藝術意蘊,也可稱同類題材之翹楚。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句句經典。從整個意境和氣勢看,顯然更有一番那些同類題材中沒有的氣質和意境。這首詞借梅花的氣節和品格,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浪漫主義情懷。尤為可貴的是,既表達了作者特殊背景下的感受,也有一種超越具體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的感人力量。
毛澤東這種身處逆境,仍堅強不屈勇于斗爭的精神,在他以往的許多詩詞中都可讀到。早在井岡山時期,他多次受到不公正處理,但仍熱情歌頌“戰地黃花分外香”“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長征最困難的時候,吟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樣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
毛澤東的許多詩詞,文淺而意深。正如他自己提倡的“平易見精深”。就是這樣一首看似平易好懂的詠物詩,但卻有豐富的思想內涵,特別是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
毛澤東的這首詞,以兩句哲理句開始,全詞雖短,卻充滿了哲理意蘊。也可以說是一首哲理詩。首先,梅花的形象有較強的象征意義,她迎風斗雪、迎春報春,無畏無私,這是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可貴品格。這個藝術形象有永久的魅力。其次,“不怕一時的孤立”,敢于一時的“光榮的孤立”,這是政治哲學,是政治家一種可貴的品格。毛澤東常說,真理有時在少數人的手里。這就是“一時孤立”的政治哲學基礎。
毛澤東這首《卜算子·詠梅》和一年之后發表的《冬云》《和郭沫若同志》都是用詩詞形式反映他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見解。
我們讀罷此詞,掩卷深思,詩中表現的“不怕飛雪,不怕孤立”的品格無疑對當時處于困境的中國黨政軍民,煥發革命精神戰勝困難,是有積極的作用。不怕 “一時的孤立”這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就有過多次這樣的“光榮的孤立”的情景。每一次,他都能以樂觀情緒去應對。但是,我們進一步問:這種革命樂觀情緒的思想基礎是什么?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這革命的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來自對政治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對革命忠貞不渝的信仰。這是正確的革命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表現:“飛雪迎春”這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也是人類社會革命變革中的一種常見的歷史現象和境遇的代表。這是人類的大哲學,也是政治哲學。哲學對世界的認識價值是永恒的。這種哲學理趣,今天讀來,已超越了當時詩人寫詩的目的和具體所指,它有永恒的認識價值。這在當前無疑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