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紅
一代元戎聶榮臻的品性與性格中,不僅有剛強智勇、叱咤風云的一面,殊不知他還有性情溫和、感情細膩之儒雅的另一面。尤其是他對身邊戰友同志的關心和對人才的厚愛,對處于危難之際的干部戰友或者普通戰士以及知識分子總是那么古道熱腸、伸出援助之手、情牽夢繞、深情關愛……這一切,其實是他一生愛祖國、愛黨、愛人民的高尚品格和偉人情懷的集中表現。
長征中數度送食物救戰友
在艱難困苦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官兵之間水乳交融、感人肺腑的事例舉不勝舉。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身上就發生過不少他送食物救戰友的動人故事。
1934年12月中旬,陳伯鈞率紅5軍團第13師到達貴州黎平,參與了紅5、8軍團的合編,調回紅5軍團任參謀長。經過一路翻山越嶺,奔突勞累,體浸風寒,他在贛西南游擊戰爭時負傷的右腿創傷復發。但他仍以頑強的意志,堅持率領部隊,在“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叢山中行軍。到1935年1月2日,陳伯鈞的創口疼痛得更加厲害,必須坐擔架行軍。他感到自己拖累了戰士,妨礙了部隊行軍,不得不選擇暫時告別部隊,到軍委總衛生部治療。4日,紅軍總衛生部部長賀誠帶領幾位醫生,專門對陳伯鈞的創口進行檢查會診。檢查完畢后,賀部長告知陳伯鈞,創口被認定是骨膜炎,至于醫治的辦法,則需補充一些營養品,待體能得到一定恢復,進行開刀手術,再敷上藥物,即可愈合。陳伯鈞聽完后,松了一口氣,準備配合治療。此時的貴州,陰霾多霧,北風刺膚,夜間多雨而路滑,行走困難,因此,受傷的陳伯鈞于1月9日由擔架抬進了遵義城。
隨即,總衛生部將陳伯鈞安排在衛生學校。后來為方便,又搬到老城南門女子中學附近一大戶人家養傷。
此時,紅1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因長途行軍致使腳受傷化膿,不得不坐著擔架行軍,正巧也在此處療傷。聶榮臻見陳伯鈞艱難行走的樣子,忙問:“伯鈞啦,好久又沒有見面啰,你的腳怎么傷得這么厲害?”陳伯鈞回答:“聶政委,我這是槍傷復發,賀部長說是骨膜炎。”聶榮臻又關切地詢問傷情,陳伯鈞告之醫生說要開刀,問題不大,接著問及聶榮臻的腳傷,聶榮臻答道:“只是有點感染。你要多注意,盡快把傷養好上前線。”
不幾天,陳伯鈞收到聶榮臻利用午間休息專門送來的一份特別的慰問品——1只臘雞和8個皮蛋。
這本是紅1軍團為聶榮臻配備的營養品,在物資供應十分緊張的長征途中,這些東西顯得特別珍貴。
聶榮臻對陳伯鈞說:“這點東西不多,可補養一下身體,你還要動手術哦!”
陳伯鈞連忙回道:“謝謝聶政委的關心!”一股暖意在陳伯鈞的心間油然而生。
部隊準備過雪山前,進入川西藏族地區后,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開始還能找到青稞,后來連青稞也找不到了,只得吃野菜、草根、樹葉和樹皮,直到身上的皮帶、丟棄的皮馬鞍、皮軍鼓等等。
王稼祥連傷帶餓,原本就骨瘦如柴的身體更加虛弱,浮腫的臉頰蠟黃。身邊的同志看了,都急得背過臉去抹淚。
正在這時,忽然有人給王稼祥送來一個沉甸甸的小布袋,上面用墨筆寫著3個大字“救命糧”,又一行字是“軍委王稼祥同志收”。
王稼祥打開一看,竟是整整一袋大米。多么珍貴的饋贈啊!既然是紅1軍團送來的,王稼祥猜想肯定是聶榮臻送來的。
果不其然,聶榮臻得知王稼祥體質太弱,亟需營養,就將自己節省下來的一點口糧,裝入一個小布袋,交給行軍中的部隊,讓大家一個一個地往后傳,一直送到軍委總部。
◆1936年,紅1軍團、紅15軍團部分領導人在陜西合影。左起:王首道、羅瑞卿、楊尚昆、程子華、聶榮臻、陳光、徐海東、鄧小平。
捧著這袋經過無數同志的手、凝聚著無數戰友心意的“救命糧”,眼見一個個同志餓得東倒西歪,卻沒有一個人中途拆開袋子取出一粒糧,使這袋“救命糧”原封不動地送到自己手上,王稼祥淚眼模糊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部隊特有的階級感情和共產主義戰士共有的高尚情操。
幾十年來,王稼祥一見到聶榮臻,或者說起長征的事,就使他想起這袋“救命糧”。他說這一袋糧食雖然可以用斤兩來計算,但它包含的價值一輩子也受用不盡。
全部牛奶給病重的鄧小平救命用
聶榮臻和鄧小平有著特殊的戰友情。鄧小平私下稱聶榮臻為老兄,聶榮臻則稱小平,彼此之間這樣一個親切的稱呼,一輩子都沒變過。有一件事,鄧小平到了老年還常常提起。
長征過草地前,在毛兒蓋,鄧小平從中央秘書長任上調到紅1軍團任政治部宣傳部長,而紅1軍團的政委就是聶榮臻。兩位四川老鄉走到了一起,自然是異常高興。長征到達陜北后,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的名義開始東征,鄧小平隨紅1軍團政治部參加了此次東征。繼政治部宣傳部長之后,鄧小平任紅1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分管黨的組織、宣傳和教育工作。1936年5月18日,鄧小平和聶榮臻、左權率紅1軍團奉命西征,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大西北,結束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后,鄧小平和聶榮臻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建立了赫赫戰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936年底,時任紅1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的鄧小平在甘肅慶陽得了非常嚴重的傷寒,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時任紅1軍團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得知后,非常著急。
此時恰逢東北軍和共產黨紅軍搞統一戰線關系,張學良將軍慷慨地送來兩車慰問品,其中有一些是共產黨人鮮為見過和吃過的罐裝牛奶。
聶榮臻當即決定,為了急救病重垂危、命懸一線的鄧小平,一定要將所有的牛奶全部留給鄧小平用。
正是靠著這些牛奶,挽救了鄧小平的生命。
送給朱良才勃朗寧手槍用于防身
朱良才(1900—1989),抗戰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麾下盡職盡力,屢建奇功,深受器重。晉察冀軍區的政治工作為根據地的軍事斗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他還積極倡導和組織開展模范黨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及時發現和宣傳“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將軍銜。
由于朱良才在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時右臂受傷,留下了終生殘疾。故而,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得到一支勃朗寧袖珍手槍后,便轉送給朱良才,讓他用于防身。這體現了聶榮臻對革命戰友細致入微的呵護和關愛、對軍中人才的特別重視與珍愛的崇高情懷。
◆1940年,聶榮臻與晉察冀軍區的部分領導干部合影。右起:聶鶴亭、聶榮臻、呂正操、楊成武、舒同、趙爾陸、唐延杰、劉道生、劉瀾濤、王平、朱良才。
朱良才對聶榮臻的這一贈物極為珍視,戰爭年代一直帶在身邊。
2010年5月2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紀念開國上將朱良才誕辰110周年暨子女捐贈文物儀式”。這是抗戰館自2009年5月接受開國將軍文物捐贈以來收到的第五批文物。
在朱良才子女捐贈給該館的這一批抗戰文物中,朱良才之女朱筱秋捐贈的這支勃朗寧手槍,尤為引人注目。
贈予劉顯宜行軍床好好養傷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里,有一張行軍床,是聶榮臻在抗日戰爭時期送給戰友劉顯宜的珍貴物品。它是聶榮臻在1941年晉察冀反“掃蕩”作戰中繳獲日軍的。這張行軍床長190㎝,寬80㎝,高75㎝,上面用土黃色帆布作床面,由4根木棒支撐,平時可以折疊起來打成捆,使用時拆開,在上面睡覺、辦公都可以。
1941年秋,日軍7萬余人對北岳、平西地區大舉“掃蕩”,聶榮臻司令員指揮主力轉至外線對敵作戰,同時率領黨政軍機關1萬余人,在只有1個團的兵力掩護下,突出重圍,粉碎了日軍圍殲晉察冀領導機關及主力部隊的企圖。
在這次戰斗中,作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的劉顯宜,被日軍飛機轟炸,不幸受了重傷。聶榮臻聽說后,心急如焚,趕去余煙未盡的陣地看望時,劉顯宜躺在彈坑里奄奄一息,胸前的軍衣被鮮血浸透了。聶榮臻指示衛生部長游勝華要想盡一切辦法搶救。
在得知劉顯宜傷情好轉后,聶榮臻在油燈下伏案疾書。他深切地牽掛著被炸傷的戰友,寫道:
顯宜同志:
因為全軍許多事務依賴著你,你負了傷等于打斷了我們的一只手!昨得游部長報告及你的來信,知道你的傷日漸有好轉,甚為慰!雖處戰爭環境,但尚有好的條件給你醫治,你靜心休養,一定在很短的時期就會痊愈的!部隊事情,我們已找肖文久代替你,一切事情你都可不要掛心。
望你好好休養,祝你早早痊愈!
此致!
敬禮
聶榮臻
29日夜
聶榮臻還將部隊送給他以備急用的這張便攜式行軍床送給劉顯宜,并指派衛生部部長游勝華和印度醫生柯棣華隨劉顯宜轉戰治療。1個月后,劉顯宜傷勢痊愈(打進劉顯宜身體內部的3塊彈片直至他去世后才取出來)。
劉顯宜在以后的軍旅生涯中,一直把這張行軍床帶在身邊,視作珍寶。及至新中國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作戰中,他根據周總理指示親赴朝鮮,解決志愿軍的運輸補給問題。跨過鴨綠江遠赴朝鮮前線時,還依舊不忘把它千里迢迢帶到異域他鄉。
送溫暖細心關愛劇社戰士
身為軍事家,聶榮臻除了擁有高超的指揮才能之外,對于藝術也是造詣很深。抗日戰爭期間,為了豐富戰士們的生活,聶榮臻不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親自編寫話劇、扮演角色,還組織創辦了“抗敵劇社”,在部隊中開展各種慰問表演。
1942年1月15日,“抗敵劇社”為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等人演出大型話劇《日出》。
正是隆冬季節,雪花飄飄,天寒地凍,“抗敵劇社”的帳篷舞臺搭在雪地里,四周挖有一條燃著炭火的土溝,以便為穿著單薄衣服的演員驅寒。
聶榮臻見此狀況,十分心疼演員,一邊烤火一邊朝準備演出的演員喊道:“加炭火呀!喝酒哇!”
聞聽聶榮臻如此關愛的話語,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趕緊給演員們發酒,好讓每個人呷上幾口酒,脫去披著的棉衣上臺。
當時,聶榮臻愛惜文藝戰士的此舉,曾讓劇社演員感動得落淚。
◆抗敵劇社部分成員合影。
為了生存,有的部隊時常越過封鎖線,到敵人的眼皮底下背糧,一旦與敵遭遇,就且打且退,背回來的糧食上常常濺有血跡,吃飯的時候,有時會吃到彈片甚至子彈頭。聶榮臻一想到這些,往往吃不下去,他盡量節省,把飯量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但是,當聶榮臻聽說一分區1團有個塊頭極大的重機槍班長在部隊糧食標準大大減少之后餓得扛不動機槍時,他破例批準這個班長吃雙份口糧。
當聶榮臻聽說抗敵劇社的田華、張華等“小鬼隊”的孩子們吃黑豆,還挖野菜,采老鄉們一般不吃的杏樹葉充饑,他的眼睛突然濕潤了,心疼地連聲說:“不能讓孩子們吃這些東西,劇社的糧食定量不減,不能減!” 聶榮臻還特別囑咐部下,凡是討飯要飯的小孩子路過軍區機關駐地,一定要把可憐的孩子們叫到機關食堂,讓他們吃一頓飽飯。
1941年到1942年,是邊區最困難的日子。后來成為著名電影演員的田華,當時是抗敵劇社兒童演出隊的小演員,她回憶說,大年初一,她和汪洋、劉佳等人一商量,說,走!給聶司令員拜年去!他們一溜煙跑去了,聶榮臻司令員見小演員們來拜年,像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高興地笑了。聶榮臻興致勃勃地坐在一張板凳上看小演員們跳舞,他們那天跳的是《霸王鞭》,跳得特別賣力。
聶榮臻連連鼓掌,說:“跳得好,跳得好!”
小演員們跳完了,不知是誰冒出一句:“司令員,我們還沒吃早飯哩。”實際上他們是來司令員這兒混點好吃的,因為當時太苦了,他們餓壞了。
聶榮臻二話沒說,吩咐炊事員給他們煮餃子。
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了,小演員們一擁而上,夾餃子,剝蒜,蘸醋吃,唯獨桌上一小碗黑色的湯水沒人動。
聶榮臻慈愛地對小演員們說:“吃吧,這是醬油,好吃得很!”大伙拿筷子蘸了點,就像小貓似的先用舌頭舔了舔,哎呀,又鮮又香!
田華回憶道:“那時我13歲。那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吃醬油。于是,‘嘩’一下,全吃光了。司令員就在那兒瞪著眼睛看著我們吃,也不說話。看著看著,他眼里就亮晶晶的。后來,他給我們說:當時看著你們這幫小孩,心里特別難過。為什么哪?戰爭啊,戰爭是殘酷的呀!按理說,你們十二三歲,都應該在父母跟前撒嬌哩!可是,你們卻成了抗日戰爭的一個文藝戰士,一個小戰士……”田華回憶說:“我一直忘不掉1942年大年初一我們吃餃子時,司令員的眼淚。”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