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帝哥想說說毛澤東的外孫孔繼寧的故事。
孔繼寧
1962年10月27日,孔繼寧出生在中南海,他是毛澤東的第一個孫輩。孔繼寧出生那天,毛澤東高興地說:“我70歲官升一級。”“孔繼寧”這個名字也是毛澤東親自取的,意為“繼承列寧的遺志”。
孔繼寧小時候曾和毛澤東一起生活了6個月,盡管外公對他的疼愛有加,但這段短暫的相處并沒有讓他感受到童年的快樂,相反,他常常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感到不安。有一次,孔繼寧因為想抓魚缸里的魚而大哭,母親李敏想用糖哄他,但毛澤東卻嚴肅地說:“莫要慣孩子。”這句話讓孔繼寧明白,外公對他的要求很高,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自在地成長。
孔繼寧上學后,從不在學校里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同學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為人謙遜的學生。直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孔繼寧請假奔喪,老師和同學們才知道他是毛澤東的外孫。
賀子珍和小時候的孔繼寧
高中畢業后,孔繼寧參軍入伍,他先是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英語系學習,畢業后到解放軍總參謀部任職,后因工作成績優秀,先后被派往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和英國使館任武官助理。
1997年,孔繼寧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身邊無人照顧,便轉業回到了北京。離開部隊后,孔繼寧面臨著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擇,他沒有選擇進入政界或依靠家族的影響力謀取職位,而是決定進入商界,憑借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片天地。
起初孔繼寧在商界的發展并不順利,他經歷了多次失敗和挫折,甚至一度陷入困境。有一次,孔繼寧參加一個商業活動,主辦方希望他能利用毛澤東外孫的身份為活動增加影響力,他卻當場拒絕了,并嚴肅地說:“我不會利用外公的名聲謀取私利。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震驚,也讓孔繼寧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孔繼寧和李敏
經過多年的拼搏,孔繼寧終于在商界站穩了腳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孔繼寧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抽的煙是最普通的‘中南海’,焦油含量8毫克,這種煙在北京市面售價僅4元左右一盒。”
2001年,孔繼寧和母親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開始有計劃地宣傳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他幫助李敏策劃并出版了多部書籍,如《我的童年與領袖父親》《百年后的毛澤東》和《真實的毛澤東》等,這些書籍不僅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也讓國外讀者更加了解毛澤東。
2010年,為了紀念外婆賀子珍誕辰100周年,孔繼寧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賀子珍》。拍攝紀錄片的第一步是收集資料,孔繼寧卻很快發現,關于賀子珍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都非常稀缺,甚至沒有一秒鐘的影像資料。因為賀子珍曾在蘇聯生活過10年,孔繼寧決定前往莫斯科查找檔案資料。
孔繼寧(左)
孔繼寧到莫斯科后,在俄羅斯社會歷史政治檔案館發現了一份關于賀子珍的長達33頁的檔案資料,這份檔案塵封了60多年,幾乎沒有任何查閱記錄。檔案里有賀子珍親筆書寫的個人簡歷,這份簡歷由任弼時修改審定后提交給共產國際,還有賀子珍的親筆信和一張年輕時的照片。照片中的賀子珍面容清瘦,眉目間散發著倔強和不屈,孔繼寧看著照片中的外婆,淚目了……
通過檔案和實地走訪,孔繼寧和攝制組逐漸還原了賀子珍在蘇聯的生活。2010年底,紀錄片《賀子珍》終于制作完成,并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不僅還原了賀子珍的偉大一生,更展現了她作為革命者的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紀錄片播出后,孔繼寧感慨地說:“外婆留給世人的東西不多,作為外孫,有責任為她做點事。”
如今已經年過六旬的孔繼寧依然在為宣傳毛澤東思想而不懈努力,他曾說:“我的身份是一種負擔,但更是責任。我不能辜負外公的期望,也不能辜負家族的榮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