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爆火,被全網稱為“給娛樂圈上了一課”,其實核心就一句話:觀眾不是傻子,好東西大家會搶著買單,瞎糊弄的玩意兒遲早被市場淘汰。
第一課:別總怪觀眾“沒錢”,先看看自己拍的啥玩意兒
娛樂圈這幾年總愛甩鍋給“經濟不好,觀眾沒錢看電影”,但《哪吒2》票房沖到90多億,直接打臉——觀眾不是沒錢,是不想為爛片花錢。
前幾年《某紅》靠營銷贏了《某球》,《某燙》靠減肥話題登頂票房。
結果呢?觀眾被忽悠多了,直接擺爛:“你們拍爛片,我們就不進影院!”《哪吒2》能火,說白了就是回歸電影本質:劇情不糊弄,特效不五毛,臺詞不尬聊。
比如電影里哪吒他娘那句“你是仙是魔不重要,你是我兒”,直接戳中觀眾淚點;仙界虛偽的設定,讓年輕人直呼“這不就是我上班的公司嗎?”
觀眾要的是共情,不是套路。
第二課:拍電影不需要非得是專業的,理工科也能上
玩電影,再也不需要專業的了!再也不要什么資歷和陳年——啊,不,是德藝雙馨老藝術家了!
看看人家哪吒,一群理工男,趴在電腦前幾年就搞定了,沒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女郎站臺,也不要需要砸錢捧角,就是實打實的做觀眾喜歡的畫面。
第三課:別光想著“賺快錢”,厚積薄發才是硬道理
娛樂圈現在流行“速成”:找流量明星、砸錢買熱搜、三個月拍完一部戲。
結果呢?爛片扎堆,觀眾看到海報就想逃。
《哪吒2》能成,靠的是五年磨一劍的耐心:哪吒形象改了100多版,特效鏡頭1900多個,團隊連國外特效公司都不找,硬是自己死磕出頂級效果。
反觀某些導演,劇本沒寫完就開機,臺詞靠演員現場編,特效全靠后期P圖。觀眾看多了這種“快餐”,突然吃到《哪吒2》這種“佛跳墻”,自然瘋狂買單。
說白了,觀眾的眼睛是尺,你用心不用心,量得清清楚楚。
第四課:一些吃青春飯的,要涼了!
哪吒這么搞,首先是斷了那么用盡手段一夜成名的俊男美女們的財路:沒有真人出演的電影都能爆火,誰還愿意花大錢伺候所謂的大佬、腕兒?
動輒一天幾百萬的片酬,不要想了!
沒有208萬/天的片酬,人家照樣也能賺一百億!
第五課:文化自信不是喊口號,得拿出真東西
以前國產動畫總被罵“抄襲日漫”“模仿迪士尼”,但《哪吒2》直接甩出一張“中國牌”:水墨特效、封神故事、傳統神話角色……甚至讓彎灣網友都喊“這才是中國人的故事!”最狠的是,它還把老故事講出了新意思:仙界代表虛偽的“權威”,妖魔反而有人性的閃光點。年輕人一看就懂——這不就是職場里裝模作樣的老板,和真實打拼的我們嗎?
文化自信不是把古董擺出來展覽,而是讓老故事說出新時代的話。
第六課:別把觀眾當韭菜,真誠才是必殺技
娛樂圈總愛搞“流量明星+IP改編+熱搜轟炸”的套路,結果觀眾越來越精:“你這電影除了熱搜還有啥?”
《哪吒2》的成功證明,真誠才是最高級的套路。導演不蹭熱點、不搞撕逼營銷,就老老實實講故事:哪吒反抗虛偽秩序,敖丙背負家族壓力,連反派都有血有肉。觀眾看完覺得“這電影懂我”——年輕人討厭爹味說教,電影就讓角色自己成長;觀眾煩透了“非黑即白”,電影就把善惡拍得復雜真實。說白了,你把觀眾當人,觀眾才會把你當回事。
哪吒這堂課,娛樂圈能畢業嗎?
《哪吒2》的火爆,本質上是一場觀眾對娛樂圈的“集體抗議”:我們受夠了一邊被喂屎一邊被罵“不識貨”。
它用票房告訴行業:好故事、真技術、用心做,觀眾會用手里的電影票投票。下次再有人抱怨“市場冷清”,建議他們看看哪吒的成績單——不是觀眾不行,是你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