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真實發生的事件,銘記歷史,緬懷犧牲的革命先烈,文章前半部分免費閱讀。
在中印邊境的喜馬拉雅山上,中國邊防部隊向入侵的印度軍隊發起進攻,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一次實施的邊境自衛反擊戰,在此期間,美國曾派航母想要干預中印戰爭,最終印度被打得潰不成軍......
中印兩國邊界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雙方都是按照自己的行政管轄范圍自然形成了一條邊界線,一直受到兩國人民的尊重,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后,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約翰遜線”和一條“麥克馬洪線”,把歷史上長期屬于中國約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了印度版圖,中印邊境沖突就此埋下了禍根。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新中國大部分軍隊向東集結,西邊只剩下駐守的部隊,印度1951年將軍隊推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位置,占領了藏南重鎮達旺,中國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印友好關系的大局,中國選擇了暫時擱置爭議,留待日后再談的方針。
1958年中蘇關系逐漸惡化,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在中印邊境問題上明顯偏癱印度,同時美國也想通過印度遏制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南進,有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印度總統尼赫魯逐漸變得囂張起來。
印度借著1959年發生的叛亂事件,使中印邊界沖突又上升了一個檔次,8月25日中印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武裝沖突,10月印度又向我國邊防開火,這期間中國選擇了忍讓,11月7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建議兩國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向后撤20公里,呼吁兩國總理盡快就此事進行談判解決。
周總理的建議很快遭到尼赫魯的拒絕,為了表明我國談判誠意,中國邊防部隊單方面向中印邊境后撤20公里,并且上級命令砸我方控制的20公里內部隊不開槍、不巡邏、不打獵、不演戲、不爆破,這是毛主席為了新中國整體戰略出發作出的決定。
這些做法尼赫魯并不領情,他不接受中暫時擱置爭議的建議,再次提出了12.5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要求,這相當于福建省的大小,中國向印度發出警告,如果印方妄圖用武力擴張領土,中國將堅決實行自衛。
至此我國還在等待印度回心轉意,周總理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放棄尋找和平解決的途徑,1962年9月17日,印度王牌部隊被調到中印邊界東段,他們接到的明令是向中國境內的克節朗地區開進。
這支綽號紅鷹的部隊隸屬于印軍第四師第七步兵旅,這可是印軍陸軍中的王牌,在二戰中與德國陸軍精銳交過手,此次紅鷹被調到中印邊境是由印度國防部秘密制定的行動,代號“里窩那”。
她們的目標是在東線對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將麥克馬洪線以北的11公里在中國境內的塔格拉山脊變成印度的國界,這個計劃的策劃者之一就是尼赫魯,他親自點將任命考爾中將為第四軍軍長。
考爾從未上過戰場,僅僅和尼赫魯為姻親就平步青云地當上了主將,他的命運被中國徹底改變,同時在首都北京,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中央請戰,我國迅速成立了代號為419部隊的指揮所。
10月12日,尼赫魯進行最后的戰爭動員,在機場對記者信誓旦旦地說道:要把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上清除掉,隨后中國召開作戰會議研究印度在克節朗的布局,為了全殲印度王牌第四師第七旅,張國華制定了作戰方案。
首先是集中兵力從敵兩翼開刀先打兩點,隨后由敵人左翼實施突破,同時再迂回至敵人背后打擊敵指揮基地,將敵人分割數塊逐一殲滅,中印自衛反擊戰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