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24日夜晚,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城郊投湖自盡。此后的近60年間,社會各界關于他輕生的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老舍是因為不堪受辱才投湖的;也有人說,是因為他與妻子感情不和才自殺;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說,導致他離世的緣由與一樁“軍統特務”的陰謀有關聯。
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猜測,勾勒著這一悲劇發生的前因后果,但是不管這個故事如何編寫,在寫到老舍投湖之時,他們都會提到那個經由老舍妻子胡絜青口述的事實。
即——老舍自殺之前,坐在太平湖邊的一張長椅上,讀了一整天的《毛澤東詩詞》。如果說,老舍輕生是因為不堪受辱,那么為什么他臨走前又要讀一整天的《毛澤東詩詞》呢?
答案似乎很明顯,事關信仰。然而,老舍一輩子都沒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挨打事件發生時,他想替自己辯白,打他的人也曾以此來詰難他。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個旗人底層社會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他不到兩歲時,就在與八國聯軍的交戰中犧牲,于是他的母親靠著替人打雜、幫傭才把他拉扯大。
可以說,老舍的童年是在苦難中度過的。直到九歲時,老舍才在貴人的幫助下進了私塾,后來又上了新式學堂,逐漸展露出寫作方面的才華。
1918年,老舍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當上了京師一所小學的校長。當時國內教育界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很大,校內的師生們大多有反帝愛國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帶動了老舍后來的創作。
老舍從1920年開始不斷在國內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小說。他小說故事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社會底層的平民。老舍借助對這些人的刻畫來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逐漸引起了文化界的關注。
1924年至1930年,老舍曾在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擔任講師?;貒?,他去了山東一所學校當教授,一邊給學生講課,一邊進行創作。
直到1936年,老舍終于寫出了代表作《駱駝祥子》,震驚華語文壇,影響力波及海外。后來抗日戰爭爆發,老舍隨國民政府到武漢,在那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周總理。
1938年,周總理準備在武漢聯絡當地的愛國知識分子搞一個“抗敵文協”。當時,他迫切需要找到一個長于組織工作的作家來做這個文協的負責人。
周總理思來想去,最終決定把這個文協主任一職,交給時任馮玉祥出資主辦的《抗到底》雜志編輯老舍。
那么,周總理為什么要找老舍呢?后來,在這個“抗敵文協”成立大會上,他的發言道出了真相。當時在會上,周總理說道:
我看見了全國的作家們,在全民族的面前,空前地團結起來。這種不分思想、不分信仰的空前團結,象征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可以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沒錯,不分信仰,老舍是無黨派人士,沒有具體的政治信仰;不分民族,老舍是滿族,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族共和”中的一個民族在文化界的代表。
在后來的兩次文協座談會議上,周總理的發言同樣給老舍帶來了很大的觸動。由于老舍出身社會底層,經歷過苦難的童年,所以他對于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人人平等的思想是非常認同的。
尤其是當老舍第二次參加“抗敵文協”會議時,聽說周總理的父親也因為戰亂被迫離開了家鄉,千里迢迢來到武漢與之團圓,這給他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觸動與共鳴。
在這件事情發生后不久,周總理就安排人把老舍送到了延安與毛主席見面。當時毛主席非常熱情地握著老舍的手,歡迎他到根據地參觀,并對他說:
你是恩來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朋友。為了抗戰,我們走到一起來……
盡管后來老舍與中共方面的直接聯系并不太多,但是自此以后,他在個人思想與創作思路上,一直是傾向于中國共產黨的。
1946年,老舍以學者身份訪問美國,在那邊待了三年。到了1949年的春天,解放軍進了北平,國家準備召開一個新政協的會議,此時周總理又想到了老舍。
周總理提議由大家一起寫信,把老舍從美國請回中國。于是郭沫若、田漢、丁玲等三十位著名的文藝工作者集體聯名寫信,請老舍回國。
當時中美不能直接通信,所以這封信歷盡波折,才在1949年10月交到老舍的手上。老舍見信后非常感動,就在當年的12月回到了他闊別十四年的故鄉北京。
老舍回國之后的待遇特別好,在周總理的提議下,他先是當上了北京文聯主席,后來又當上了中國作協的副主席。周總理給老舍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老舍想要創作的東西,又恰好符合中國共產黨文藝宣傳的導向,于是老舍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他的《茶館》、《龍須溝》和《方珍珠》等小說陸續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
有一次,老舍對妻子胡絜青說:“偉人周恩來最了解我,最信任我,我應該多寫文章回報黨和毛主席、周總理?!?/strong>那么,周總理對他的信任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老舍說:
解放前文學創作是犯罪,現在我在動筆前即得到各方的鼓勵……我要參考資料,政府機關便馬上給我拿來;我去看龍須溝,地方上的派出所長便親自出馬,領我到處去看,并給我說明一切。
等到我開始動筆,青年藝術劇院與人民藝術劇院都派人來照顧我,因為他們知道我腿上有毛病,行動不便……
我上午寫作,他們便原諒我上午不去開會,甚至不給我打電話,以免分散了我的精力。
這種上級給予的殊榮,不斷強化著老舍對新政府的信任。因此有人說,自從回國后,老舍得到的一直是贊揚的聲音。等到1966年8月挨打事件發生了,他的精神上就承受不住了。
現在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部分提出的那個問題:老舍走的時候,為什么讀了一整天《毛澤東詩詞》呢?
答案是,這本書里的作品映射著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這正是老舍之所以選擇相信、跟隨并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理由。那么,老舍既然有共產主義信仰,為什么又沒加入中國共產黨呢?
原來老舍五十年代曾向周總理申請入黨,周總理的回答是,鑒于他在海內外文壇的影響力,希望他留在黨外,用文章替共產黨說話。最終,老舍表示同意。
老舍曾在他的作品《龍須溝》里借二春之口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是二春看到龍須溝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舊貌換新顏后說的,他說:“從此,誰敢說政府半句壞話,我就掰下他的腦袋來!”
這句對白事實上是老舍自己的心聲與誓言,因為這句誓言,直到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天,當別人關心他的時候,他還反復聲明自己絕對不會出事。
與此同時,老舍也從未在外面對當時發生的時事有過負面點評。誰料,1966年8月23號上午,當他前去文聯辦事時,就有一群人沖進文聯,把他拖上了一輛卡車,拉到文廟去打得頭破血流。
事發之后,老舍回到家里不吃也不喝,就坐著發呆。后來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幫老舍擦拭額頭的血漬,換了衣服讓他入睡。
第二天胡絜青自己去上班,聽別人說,老舍在她出門后不久,就帶著一本《毛澤東詩詞》離開了家,然后徒步走到了8公里外的太平湖。在讀了一天的《毛澤東詩詞》后,他選擇了投湖自盡。
老舍之子舒乙回憶,老舍在遭遇不幸之前,曾提到歐洲歷史上一些事件對文化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因此老舍決定將家中的古董和字畫都收藏起來,并感慨地說:
這些古董字畫不應該是革命的對象,我自己也不是。破‘四舊’,隨意破壞,是誰給了這些年輕人這么大的權力?又要有無辜的人犧牲了,特別是那些性格剛烈、品德高尚的人。
說到這里,老舍還給兒子舉了兩個人自殺的例子。老舍自己,就是他所說的那種既剛烈又品德高尚的人。他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他始終如一,最后卻遭到了打擊。
林斤瀾后來評論說,如果老舍先生能多等一段時間,等周總理知道這件事后,肯定會保護他。事實上,老舍去世后,周總理在悲痛之余,立即擬定了一份名單,保護了許多文化名人。
然而,老舍他的性格非常倔強,他不愿意等待。如果當時他身邊有一位知己能夠時常開導他,或許結果會不同。但是遺憾的是,他與夫人胡絜青的感情并不深厚,出事前一晚甚至分床而睡。
老舍與周總理以前的關系很好,但是隨著時事的變化,他們已經很難見面了,即使寫信送到中南海,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收到回復。
由于內心的苦悶和困惑無處訴說,最終,老舍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參考資料:
- 《老舍逝世50周年:投水前一天發生了什么,一些當事人是怎么看的》——《界面新聞》,2016.08.24;
- 《老舍誕辰120周年:不該被忘卻的老舍之死》——《新京報》,2019.02.03;
- 《胡絜青口述:老舍投湖前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鳳凰網》,2009.12.07;
- 《從老舍的1950年看老舍之死》——《名作欣賞》,2011.08.01;
- 《周恩來對“人民藝術家”老舍無微不至的關懷》——《檔案天地》,2011.01.20;
- 《舒乙:父親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總理是個偉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1.07;
- 《總理的兩次使用 決定老舍的一生》——《新華日報》,2018.01.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