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萬里在市政府會議上,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要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在北京建立十大建筑,當首其沖的就是一個用來開會大會堂。
其實早在1945年在延安時,毛主席就有這個心愿,當時很多大型的會議,比如全國大人一直在楊家嶺的大禮堂召開,場地有限,最多只能容納幾百人。
毛主席就說,以后革命勝利了一定要建立一個可以容納上萬人開會的大會堂。新中國成立后,全國百廢待興,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建造,一直到1958年,終于把這件事提上了日程。
毛主席認為,對于我們擁有6億人口的大國而言,集會廣場倘若規模過小,是無法滿足需求的。于是,天安門廣場的規劃便確定為從天安門東西兩側紅墻一直向南延伸至護城河,廣場東西寬度設定為500米。為確保這一規劃順利實施,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的所有居民都面臨拆遷,且需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工作。
在計劃建造大會堂之前,毛主席特意找來建筑工程部部長劉秀峰,詢問依靠我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夠建成一座可容納萬人的大禮堂。
計劃擬定后,周恩來親自督辦此項工程。當時,國慶十周年即將來臨,周恩來督促北京市各部門,為更好地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最好能在1959年國慶節前讓大會堂投入使用。這意味著,留給完成這項工程的時間已不足一年,任務艱巨非凡。
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此項工程,毛主席親自出席。會上,周恩來拿著初步方案進行介紹,計劃中的大會堂頂高45米,內部凈高33米。如此龐大的體積和復雜的結構,在國內極為罕見。
彭真表示,對這項工程的把握不大。周恩來當即嚴肅強調,必須抓好這項工作,我們就是要憑借自身力量建成大會堂。
在最初的設計過程中,眾多被淘汰的設計方案,主要源于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參照故宮或其他古代宮殿進行設計;其二,參照蘇聯的設計模式。
在考量大會堂設計時,確立了整體的指導方向:一是在繼承中國古建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古建筑風格;二是必須與天安門、正陽門等周邊建筑相協調統一;三是要汲取國外建筑設計中的優秀風格。
周總理對人民大會堂項目極為上心,提出了一個硬性要求:大會堂的使用壽命不得少于350年。這就對工程質量提出了嚴格標準,無論使用何種建筑材料,都不得敷衍將就,只要質量不達標,堅決不予采用。
建成后的人民大會堂,其牢固程度要能與故宮相媲美,不僅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軟裝方面也要保證30年不落后。
最終建成的大會堂,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最高處達46.5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規模比歷經明清數百年營建的紫禁城還要大,堪稱一項令世界矚目的偉大創舉。
1959年8月,大會堂的室內外工程基本完工,眾多領導人迫不及待前來視察。8月底,周恩來總理與陳毅來到大會堂,毛主席詢問,這座建筑是否已有名字。萬里同志回答:“此事曾向總理詢問過,總理的意思是請您來命名。”畢竟,這座大會堂一直是毛主席的心愿,作為一國領袖,由毛主席親自命名也是理所當然。
毛主席點頭,又問:“現在你們怎么稱呼這座建筑?”萬里答道:“我們稱它為大會堂,或者人民宮。”
毛主席與大家討論片刻后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我看就叫人民大會堂吧,這座建筑本就屬于人民。”眾人聽聞,紛紛鼓掌。這個名字,全國老百姓必定會滿心歡喜。至此,這座建筑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