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敬愛的周總理去世后,鄧穎超把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叫到身邊,將一個黑色錢包交到了她的手上,并告訴她,這是周總理平時隨身之物,不舍得交給旁人,所以給她做個紀念。
周秉德打開錢包,就看見一張老舊泛黃的照片。照片中的老者著一襲中式長衫,面容整肅,目光卻很慈祥。
周秉德驚訝地說道:七媽,這不是我爺爺的照片嗎?鄧穎超點點頭說道:“這是你伯伯一生之痛啊!”。
父母的恩情大于天,但是生老病死,乃屬人之常情,為什么周總理生前要一直把父親的照片珍藏在錢包里,鄧穎超又為什么說他是周總理“一生之痛”呢?
周總理的父親名叫周貽能,1874年(清同治十五年)出生在浙江紹興,曾經是一名秀才。出仕之后因為不善交際,一直沉淪下僚,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周貽能年輕的時候和父親、叔父一起從紹興遷居到了汝南,娶了當時大家族萬氏的女兒為妻。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他只能在外奔波,靠著給別人當師爺維生。
1904年,周貽能和小舅子萬立外出辦事時,賺得一筆錢,結果親戚故舊們紛紛上門來借錢,搞得他只好帶著妻子萬氏和兩個孩子躲到萬氏的娘家。
秀才出身的周貽能,一直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所以剛搬到岳父母家時,他立刻把周總理送到了萬家私塾就讀。
那個時候周總理才十歲,在妝南家中時已經學會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接著就該讀《大學》、《中庸》了。
誰知萬家私塾里的先生是一個濫竽充數的家伙,不但不對周總理因材施教,還非要按照自己的教學步驟,讓周總理重讀《三字經》。
剛好當時周貽能因為住進岳父母家受了不少的白眼,于是他與萬氏一合計,就咬牙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在清江浦買下了十四間房,另花重金聘請先生,辦起屬于自家的私塾。
周總理在周家私塾里學業進步神速,很快就不必求教先生,可以自行通過閱讀藏書獲取知識,周貽能對此感到非常欣慰。
積蓄花光之后,周貽能只能重操舊業,四處去給人家當師爺或者打零工。他把妻兒們留在了清江浦,自己則天南海北地奔波。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周貽能離開家鄉沒多久之后,周家就接連遭遇不幸。周總理的生母萬氏與嗣母陳氏,相繼感染肺結核去世。
萬氏過世時,周貽能在外地,沒能陪她走完最后一程。后來他返鄉想安葬妻子,卻拿不出岳母要求的治喪費用,只能把她的靈柩寄放到一座尼姑廟,結果一寄存就是28年。
草草處理了萬氏的后事后,周貽能再度外出謀事。因為周總理的大哥已經被過繼給親戚,所以童年時代的周總理,只能與乳母和兩個弟弟一起生活。
但是年幼的周總理,從來都沒有怨恨過父親對他疏于照顧。他把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求學與革命上。而他的父親周貽能,則一直默默地在外工作,再把賺到的錢寄回家中。
對于兒子所做的一切,周貽能全部看在眼里,最終選擇無條件地支持。1927年,周總理因為參加革命遭到國民黨的通緝,周貽能去探望他時,還主動參與“地下工作”,直到局勢惡化后才離開。
此后的十年間,這一對父子,一人為了投身革命,一人為了掙扎求存,在天各一方的生活中,完全沒有機會碰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周貽能失去了生活的來源。他在家鄉無依無靠,生活不下去了。這個時候周總理剛剛在武漢站穩腳跟,立刻通過組織的幫助多方尋找,才終于把他接到身邊。
那一年,周貽能63歲了,已經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花甲老人。當他風塵仆仆地乘船來到漢口時,周總理正在參加一個武漢文藝界的抗日主題會議。
會議快結束時,周總理低頭看了看手表,忽然告訴大家:“老父今晚10時到漢口,暴敵的入侵,使我的老父親被迫南來。生死離合,全出于暴敵的侵略,生死離合,更增強了我們的團結。”
最后周總理起立向全場一鞠躬,說了一聲“告辭”,在群眾的一片掌聲之中匆匆前往碼頭,迎接周貽能的到來。從此往后的五年,是他們父子一生中相聚時間最長的日子。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周貽能來到周總理身邊后,并沒有過上老太爺享福的生活。他后來跟著周總理輾轉到達重慶紅巖,在那里當起了一名倉庫管理員。
因為從前的日子過得太苦,太勞累,所以周貽能在1942年突發疾病,不到一天就與世長辭了。周貽能生病的同時,周總理也剛剛做完手術在住院休養。
由于周貽能走得太快,太突然了,所以組織上決定為了不影響周總理養病,暫時隱瞞了周貽能的去世的消息。
1942年7月11日就是周貽能69歲(虛歲)生日,按民間的風俗,男辦九,女辦十,正是該給父親辦70大壽。
所以周總理對鄧穎超說,假如父親想在生日當天請人吃長壽面,就不必等我去了。可是沒想到一個送報紙的孩子,無意中對總理說出“倉庫老爺子打擺子死了”的真相。
周貽能的一生過得十分坎坷,走的時候才68歲。盡管生前經濟拮據,但是他對于兒子的教育一直很上心。
周總理選擇走革命的道路,他從來沒有反對,甚至還幫著做革命工作。1937年來到周總理的身邊后,并沒有占組織上任何便宜,還當起了倉庫管理員。
周貽能去世之后,毛主席在第一時間發來唁電致哀。周總理、鄧穎超為他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儀式后,將他葬在重慶。隨后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訃告,算是對這位善良、忠厚老人最后的告別。
周總理把父親接到身邊,本來是打算為老人養老送終的。誰知道周貽能在1942年7月9號去世,周總理到了1942年7月12號才知道真相。
念及父親生前經歷的坎坷與磨難,以及對他對子女的寵愛與包容,身為人子者,自然會覺得做得太少。《韓詩外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就是周總理的“一生之痛”了。
- 參考資料:
- 《坎坷人生路——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黨史縱橫》,1998.04.15;
- 《周恩來的敬祖與平墳》——《黨史文苑》,2010.05.10;
- 《周恩來對父親的至孝親情》——《黨史縱覽》,2018.03.08;
- 《周恩來童年求學記》——《紅巖春秋》,2018.12.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