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開幕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組織全校師生通過電視直播、網絡轉播、新聞報道等多種渠道展開學習,并結合各自的學習、工作經歷暢談感想。
華南理工師生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章熙春
李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令我們備受鼓舞、倍加振奮。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這為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辦學綜合改革、加快挺進全球百強大學指明了前進方向。
華南理工大學將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國家隊”作用,持續驅動“雙一流”建設和廣州國際校區建設“雙引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力,持續做強“三個有組織”,充分利用廣州國際校區優質的教育資源,擴大631綜合評價招生規模,加快培養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關鍵領域急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源源不斷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硬核支撐廣東教育強省和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當好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排頭兵,奮力書寫“強國建設、華工有為”新篇章!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唐洪武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在現場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倍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干勁。報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是一個主題鮮明、亮點紛呈,目標清晰、任務明確的報告。
報告明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為我們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定調把向。華南理工大學要錨定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布局中找準新方位,在“四鏈”融合中展現新作為,匯聚一流學科,引育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特別是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把培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所需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機器人+”行動,加強跨學科人才自主培養,升級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做大做強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挑起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大梁,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工新篇章!
集中收看現場
全國人大代表、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
車文荃
聽完李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感觸良多。報告求真務實,聚焦民生福祉、關注發展質量,是過去一年來,國家在國內外多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巨大挑戰下,向全國人民提交的一份滿意答卷。
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前瞻性、系統性、靈活性特色鮮明,特別強調了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其中,報告還提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等真招實招,向科教領域的工作者傳遞了強烈信號,鼓舞各類人才潛心鉆研。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線的高校代表,我深感責任重大,同時也信心滿滿。接下來,將把這一使命擔當融入到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具體工作中,崇尚科學家精神,厚積薄發,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繁榮昌盛貢獻一己之力。
全國模范教師、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江煥峰
收看全國兩會,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名從教42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感觸很深,感想很多。
過去的一年,國際形勢變化萬千,全球經濟險象環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頂住了外部壓力,克服了內部困難,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民生保障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據資料介紹,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2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1%,踏上了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我校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排頭兵,在諸多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亮眼成績。
2025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將繼續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把立德樹人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繼續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盡力為年輕教師的發展和成長建言獻策、搭梯鋪路,同時發揮科研專長,致力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
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
嚴克友
2025年全國兩會對科研教育工作者釋放出重要信號:首先,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地位不動搖,圍繞“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其次,打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領域引領產業新賽道,破解行業痛點;最后,警惕“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技術卡脖子”并存風險,實現“跟跑”到“領跑”的轉換,避免行業內卷,培養青年人才進入卡脖子領域,搶占全球話語權。作為青年人才,我們應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潛心鉆研,厚積薄發,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綠色轉型重塑全球競爭力,在發揮大灣區驅動示范作用中走在前列。
電子顯微中心主任、
前沿軟物質學院教授
韓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被重點強調。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發,對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關鍵作用。
當前,電子顯微學與材料科學的深度融合,為納米尺度精準表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推動了催化、能源、信息等領域的新突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這與我們當前在超高分辨成像、低劑量電子顯微技術以及多尺度材料表征領域的探索高度契合。未來,我將帶領團隊持續聚焦前沿科學問題,攻克超高分辨成像技術難題,賦能我國材料科學與先進制造的發展。
集中收看現場
環境與能源學院
2022級博士研究生鐘文燁
我特別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容,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國教育事業的每一步都扎實有力,為推進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當前,世界格局日新月異,科技創新能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愈發凸顯。驅動創新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立志為教育強國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我將繼續奮斗在“雙碳”事業第一線,將個人奮斗目標融入國家發展藍圖。
化學與化工學院
2024級碩士研究生胡安謙
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深融合,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新質生產力成效顯著。作為化學專業的一名研究生,我對此感觸頗深。受益于學校“三創型”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我們依托創新創業大賽,挖掘基礎研究創新成果的應用前景,向“新”而行、以“質”致遠。未來,我也將把個人研究融入國家戰略需求,持續聚焦新材料領域科學創新,用綠色化學技術助力可持續發展,為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電力學院
2023級碩士研究生林思奇
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密切關注今年兩會動態。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國家對科技創新、青年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通過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我深刻感受到國家發展脈搏與個人成長路徑的同頻共振。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囑托。在未來的學習和研究中,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踐行初心,努力成長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高水平人才,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集中收看現場
工商管理學院
2021級本科生許勝
聆聽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后,我心潮澎湃。我重點關注報告中關于教育和就業的內容,報告提出要持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多措并舉提升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質量。這讓我們充滿信心,也為我們的學習成長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努力提升專業素養,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以黨員的擔當和使命,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
新聞與傳播學院
2022級本科生
玉米提江·阿力木
盛會匯聚眾智,新苗挺立潮頭。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成績、指出方向、拿出方案,令人信心倍增,我也深覺使命重大。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作為一名新聞學子,未來我將時刻做到“兩個維護”,繼續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苦練本領、增長才干、奮發向前,唱響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真實的中國聲音,以青春之名,書寫強國華章!
峻德書院
2023級本科生 姜南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多領域取得突破,尤其在教育領域。作為一名在讀大學生,我深刻感受到校園內外的創業孵化平臺增多,學科競賽與產業需求結合更緊密,這些變化讓我對教育強國建設充滿信心。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這既是對我們的激勵,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唯有夯實專業基礎、提升實踐能力,才能在新征程中做出屬于我們的貢獻。
銘誠書院
2023級本科生 孫燚
身為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我關注著今年全國兩會中關于芯片領域發展的內容,內心滿是振奮與使命感。芯片作為現代科技的核心,關乎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李東生校友等人大代表為推動芯片產業發展積極建言,提出優化科技制造業融資環境,指出中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需資本投入與技術創新。這些建議為我國芯片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我們的專業學習指明了方向。
關于高等教育,政府工作報告這樣說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信息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微言教育
圖:各學院
微信編輯:楊曉霓
初審:冀早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