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劃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強國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
在學校黨委堅強領導下,2025年開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辦學事業步履鏗鏘,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各級社會媒體也持續關注華南理工,記錄了學校辦學發展的高光時刻,奏響了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華南理工好聲音”。
重大部署,有“華工擔當”的好聲音
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布局,腳踏實地落實,繪就教育強國建設藍圖。華南理工大學積極響應,迅速行動,不斷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堅定不移向著全球百強大學全力攀登,在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展現著“華工擔當”。
01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1月16日,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接受央視記者專訪,圍繞《綱要》的重要意義、總體特點,以及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動高校綜合改革等話題,暢談了個人認識體會和華南理工探索實踐。該訪談于《綱要》正式面向社會發布后,在央視第一時間播出。
02
2月5日,乙巳蛇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部署落實。廣州市及各區高質量發展大會也隨后舉行。
會后,人民日報、新華社、南方日報、廣東衛視、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中國教育在線等媒體,密集采訪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與校長唐洪武,報道華南理工大學如何更大力度支撐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廣東高質量發展。
章熙春在接受采訪時說:“助力廣東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華南理工大學要以‘廣東人’的身份走在前列、引領示范,也要以‘國家隊’的水平主動作為、前瞻布局?!?/p>
唐洪武表示,要全面提高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水平,聚焦學科進階、人才培養、全面振興,走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三量”(“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03
2月24日,廣東全省教育大會在廣州召開,對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推進廣東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
章熙春在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說:“華工將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屬性’,持續驅動雙一流建設與廣州國際校區建設‘雙引擎’,加速挺進全球百強大學,當好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排頭兵,硬核支撐廣東‘制造業當家’‘實體經濟強省’,全方位賦能廣東教育強省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唐洪武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采訪,圍繞“堅持立德樹人,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堅持創新牽引,支撐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堅持開放互鑒,擴大辦學事業全球影響”三個方面,介紹了建設教育強省過程中華南理工大學所要發揮的龍頭作用。
04
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迎接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唐洪武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全文轉載。文章以《大學與城市雙向賦能的“密碼”》為題,深入探討了大學與城市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協同發展、雙向賦能,共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
《中國人大》雜志記者也就華南理工大學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專訪唐洪武,相關報道將于全國兩會期間刊登。
AI前沿,有“華工智慧”的好聲音
近期,DeepSeek作為一款現象級產品橫空出世,直接引爆了政府、企業、學界和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熱烈關注和廣泛應用。而在這一領域,“華工智慧”早已遍布在基礎研發、實際應用、人才支撐等各個環節。
01
早在DeepSeek火遍大江南北之前,多家媒體就圍繞人工智能話題,在多個場合關注并報道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專家觀點、科研成果或創新舉措。
其中,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接受廣州日報記者訪談,建言廣州聚焦人工智能,賦能優勢產業;工商管理學院張振剛教授在南方日報撰文,提出要應用AI技術,以數智化重構佛山制造;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吳志才教授、李濤研究員在南方日報發表文章,呼吁科技賦能旅游數智轉型升級;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通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解讀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原理;廣州廣播電視臺報道了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李繼庚研究員創辦的企業——廣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推動傳統制造業變革的故事……此外,體育學院AI賦能脊柱側彎篩查、學校推出首個AIGC視頻、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羅犇德校友參與春晚秧歌機器人研發等內容,也得到了羊城晚報、科學網、澎湃新聞、信息時報等媒體及時報道。
02
2月18日下午,廣東省召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天后,南方日報、南方+《AI啟示錄》欄目推出深度報道,采訪了華南理工等多家高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和AI領域專家,深入解讀我國頂級AI人才的流動軌跡、培養方式和成長路徑。
南方日報在報道中表示,華南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專業專門培養面向國家人工智能重大發展戰略的領軍人才,學生們需學習離散數學、數字邏輯電路、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系統綜合設計等核心課程。歐洲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告訴記者,國內AI產業化進程加速,為AI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華工計算機學院已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加入,同時也積極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吸引更多國內外青年才俊來校工作。
03
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帶來正向技術賦能的同時,也引發人們的職業替代焦慮,以及帶來網絡詐騙升級、算力和數據稀缺等挑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防范?
廣東廣播電視臺在節目中先后采訪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崔巍教授、軟件學院譚明奎教授,關注如何防止AI技術帶來的信息過度搜集、詐騙、侵權等風險;科學網則關注華南理工大學近期首創的自然語言微調技術,該技術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敏教授主導,可通過極低的計算資源和少量數據投入,顯著提升大模型在特定領域的效果;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通教授在接受南方日報《AI啟示錄》采訪時認為,自動化標注技術仍然離不開人工的參與和主導,他仍然對數據標注行業的未來發展保持樂觀;廣東省人工智能中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伍駿認為,DeepSeek讓更多人認識到AI的價值,促進了AI在中醫行業的發展。
04
為助力廣東教育強省建設,2月22日,華南理工大學基于學?!俺蓜铡笨茖W計算平臺,開展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正式上線滿血版DeepSeek-R1(671B),并面向廣東省內其他院校開放。南方網、科學網、信息時報、中國教育在線等多家媒體,以及廣東共青團、廣東教育傳媒等多個政府部門官微對此點贊。
“華南理工大學大模型團隊是國內最早開源主動健康垂直領域大模型的單位,”廣州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學校副校長、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徐向民向廣州日報、羊城晚報介紹了由華南理工大學研發的扁鵲大模型、靈心大模型。記者評論認為,在“AI+教育”領域,華南理工大學展現出“國家隊”水平。
此前,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正式發布了全國首家出版社自主可控私有的AI數字出版平臺,讓AI技術與傳統出版資源相融合,助力華工出版社全面實現出版全流程的人工智能升級。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媒體紛紛予以報道。
服務社會,有“華工力量”的好聲音
“融入發展促發展”,一直以來是華南理工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情系家國、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華南理工大學專家學者關注經濟建設、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國際交流等方方面面,在各級媒體上,以署名文章、接受采訪等方式,提出專業化、建設性的指導和建議,展示出無處不在的“華工力量”。
01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華南理工大學舉全校之力推進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
羊城晚報在報道中指出,華南理工大學城鄉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與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緊密對接,明確地方需求,共建項目,打造了產業興旺、城鄉繁榮的現代化建設樣板。唐洪武在接受新華社、南方日報、廣州日報、時代周報等媒體采訪時,建議廣東省結合“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強化珠三角對粵東西北的輻射帶動作用,筑牢生態屏障,強化科技支撐,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湖泊+”“水庫+”生態鄉村、生態濕地、生態旅游等的融合發展,形成鄉村田園生態CBD。
據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媒體報道,1月9日,由廣州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等單位主辦的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鄉村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召開,本次活動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為首的專家顧問團隊。1月11日,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授牌儀式在花都區舉行,華南理工大學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葉紅參加活動。
02
1月初,華南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申請增設的“低空技術與工程”新專業進行公示。這是華南理工大學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根據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的具體表現?!吨袊逃龍蟆贰吨袊嗄陥蟆凡稍L了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叢楊等專家,深度報道了這一專業的設置背景、課程內容與培養理念。
03
1月2日,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林容周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軟電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Electronics;1月9日,環境與能源學院嚴克友教授團隊在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1月中旬,前沿軟物質學院張震教授也以合作成果的方式,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論文;2月14日,前沿軟物質學院韓宇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高效構筑二維材料亞納米級孔洞的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Science?!吨袊茖W報》等媒體記者持續追蹤報道,從團隊成果到科研故事,在報紙、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刊登多篇報道。
2025年,廣東將與香港、澳門共同舉辦十五運會。隨著比賽的日益臨近,人們逐漸將目光聚焦到開幕式場地——正在改造中的廣東奧體中心。中心改造項目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羅建河接受央廣網、人民網等媒體采訪,介紹了改造理念、內容與進度。新聞與傳播學院段淳林教授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表示,十五運會為廣州城市品牌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04
華南理工大學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努力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連日來,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徐國正研究員,經濟與金融學院、跨境金融創新研究中心孫堅強教授、呂若璇研究員,工商管理學院、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張振剛教授、陳允杰博士,旅游管理系、廣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研究基地江金波教授、蔡茜博士、石磊雨碩士等人,紛紛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香港文匯報、人民網等媒體發表一系列署名文章,圍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灣區人工智能創新高地、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廣州如何在工業領域“彎道超車”等話題建言獻策。
同時,軟件學院蔡毅教授、法學院胡明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謝加書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劉紅波教授、亞熱帶建筑與城市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李彥博士也在不同場合接受了媒體采訪,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為媒體和大眾答疑解惑。
乘風破浪,奮楫篤行
強國建設,華工有為
加速挺進全球百強大學的道路上
你我皆是“華南理工好聲音”的主角
2025年
讓我們以只爭朝夕的拼勁
和善作善成的韌勁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
努力創造高質量發展更大的成績
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工新篇章!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文字:盧慶雷 孫彥東
微信編輯:黃明華
初審:冀早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