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電氣工程與智能制造學院發布時間:2024-12-13 00:45:30
近日,第七屆中國機械工程教育大會在杭州舉行,會議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機械行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主辦,由浙江大學承辦。為提升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在魯班綠智數字智能產業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電氣工程與智能制造學院機械系青年教師劉余積極參加了本次大會。
本屆會議主題為“迎接智能時代,創新工程教育”。會議圍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面向產出的畢業設計組織與評價、產教融合教育教學創新大賽優秀成果交流、機械制造類課程建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等幾個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
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楊華勇院士帶來了主旨報告《面向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的一些探索》。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超主導作用,新質生產力是新質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新質生產要素的組合。楊院士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發展經濟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石和支撐,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則需要面向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作出主動思考和變化,正面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其中,楊院士對比了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對人才的需求的不同,得出AI是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技術。分享了“從AI for Science/Engineering 到 AI for Education”的創新觀點,以具體的科研課題的突破,說明了新質生產力對AI發展的需求、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等。
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顧佩華院士帶來了主旨報告《智能時代工程教育轉型與發展的探討》。顧院士提到,目前我們正處于從數字時代向智能時代過渡期間,社會終將全面進入智能時代,迎來更高水平社會和經濟發展。因此,天津大學為適應時代發展,以發展為中心,以卓越目標為導向等,提出了“新工科天大方案”。在此方案中,其核心理念是“立德樹人,全面培養”,以“注重品格塑造”、“新文理教育”、“個性化專業培養”、“多學科工程教育”為核心培育模式。其中,對于建設新工科適應性融合創新,顧院士指出,需要對知識結構進行升級、對技能要求進行轉型、認知到職業角色的變化、認知到軟技能的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變化。要提高工程教育模式的適應性,應從產業需求和技術發展出發,對課程進行短周期與適應性迭代,如增加新技術等方向選修課,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技能培養,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適應未來需求變化。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汪家道教授帶來了主旨報告《人工智能時代制造與裝備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汪教授提到,智能化是推進制造與裝備及相關學科發展的關鍵。指出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學科與專業,學科應具有穩定性、正統性。專業是職業的分工,應具有原創性。并分享了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即“三位一體”的教育觀念,以及清華大學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創新實踐。
此外,在會議第三分論壇:產教融合教育教學創新大賽優秀成果交流(本科組)中,重慶大學教授劉飛、浙江科技大學教授李其明、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趙榮麗、天津大學副教授宋康、浙江大學教授沈洪垚、華中科技大學工創中心智能制造實驗室主任李萍萍、天津大學副教授鄭慧江等共計12位專家學者,也分別就產教融合、一流課程建設的教學方法、工程認證教學體系等方面的綜合改革以及機械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次論壇不僅為各高校機械類專業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更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院校關于產教融合教育教學創新以及卓越工程師培養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會教師表示,將把此次論壇的收獲轉化為實際教學中的動力,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機械類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劉余/圖文 傳媒中心 李昱軒/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