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第一天,娛樂圈就多了篇「傷感」。
方大同逝世的消息成了漣漪,波及每位粉絲、親友。
但娛樂圈的江湖不會因為誰而消停,備受關注薛凱琪長文成了故事新的分支。
原因是這篇悼念好友的長文里,關于自己演唱會的篇幅比追憶還多,連配圖都并非合照,這些都有些顛沛好友濾鏡。
輿論場向來不會有統一的論調,有人認為這是「靈堂賣票」,也有認為這是雙方好友間的默契,不應該“惡意解讀”。
如今逝人已去,假設以方大同的性格,大概率會替好友說上幾句,避免風暴升起。
但在輿論的審判場里,「情緒」才是游戲規則,薛凱琪的爭議也正因為這方面犯了規。
爭論是無休止的延續,但產生的原因大多有跡可循,這不是關于道德的裁判,而是探討這場風暴的緣由。
關系
方大同和薛凱琪的關系,是娛樂圈熱衷運營的內容。
明面上兩位從未是情侶,但給外界的反饋總是“友情以上,戀人未滿”。
甚至有人戲稱方大同的三件事:吃飯、睡覺、薛凱琪,似乎更加營造出一種有遐想未坐實的浪漫感。
薛凱琪的歌手事業,幾乎和方大同多重捆綁,這種亦師亦友的奇妙關系放射在公眾視角下,更加劇了兩者間的想象和期待。
正因為這份「期待」,在重磅消息公布后,薛凱琪很自然的就被輿論包圍起來。
從更換背景到遲到回應,這些舉措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甚至來說有些不夠體面。
在聚光燈效應下,緬懷摯友的正式內容姍姍來遲,怠慢的態度和內容上遺漏,『情誼不及利益』的輿論隨之而來。
圈內的社交禮儀往往需要上臺面,尤其是在娛樂圈極度推崇人情故事的環境里,公眾表達幾乎是「基本功」。
要知道,房祖名、杜汶澤這類深陷「劣質藝人」標簽下時薛凱琪都能公開發聲,卻對天人兩隔的緬懷表達上如此「克制」。
觀眾對人設上的犯蠢是寬容的,唯有對「欠缺情商」沒有耐心,畢竟爾虞我詐的娛樂圈老手,不知冷暖堪稱奇跡。
港圈內也不乏模板參考,不管是張國榮還是梅艷芳,圈內好友該怎么做并不難學。
可能在心境方面,用營銷號形容薛凱琪外貌的文案更準確:出道20+年,歸來仍是少女。
矛盾
作為港圈北上的縮影,薛凱琪事業堪稱優秀案例,說她正處于事業上升期也是沒錯。
這是這份事業核心期,導致出第一個矛盾點:
內容發布后產生的輿論發展,薛凱琪不懂,楊天真難道也不懂么?
按邏輯,這種情感表達又帶「營銷元素」的內容,不太可能由藝人心血來潮直發的,大概率要走個流程審稿的。
再從后續多方自媒體公關文的響應速度為參考,說明其團隊對輿論嗅覺還是蠻靈敏的,但回應的成色又暗示團隊對事前公關的水平不達標,這種失衡是蠻奇特的。
尤其是方大同本身的粉絲量并不低,甚至在這幾年的營銷內容里,薛凱琪與方大同的故事并沒少運作,公司團隊不清楚事件影響是很難想象的。
第二個矛盾點:薛凱琪團隊到底需不需要「借方大同的流量」?
你說不為流量,內容減去演唱會并不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表達;
你說為了流量,商務內容有更好的發表方式進行銜接,薛凱琪的身份也有更多樣的渠道“蹭”方大同。
這也是整件事如此“擰巴”的源頭,長文內容有一種「既想兩全其美又不想道德壓力」的錯覺;
既可以說是表達上的不成熟,也可以說是商業運作的小失誤,它注定沒有標準答案。
說實話,內容上「找補」的空間遺漏實在太多,比如解釋回應滯后、私交故事信息量不足,這些做法在公關領域甚至有些老套;
因為它沒把事情給解決了,反而留足了遐想空間,這也是導致公眾加劇負面解讀的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未公開回應的真空期里,就產生了#薛凱琪沉默等熱搜和討論,甚至出現威脅演唱會退票的論調,這可能也是后續長文涉及相關內容的導火索。
公關事件不是易事,既要照顧公眾期待,又需要邏輯情感進行搭配。
處理表達上的矛盾所引發的,就是無盡的「二次風暴」風險,后續往往需要更高成本進行平衡。
所謂的“負面閉嘴”真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不然荒謬的事就會發生:外面負面評價消失了,卻一直有呼吁別負面評價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