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自從1953年12月,越軍對奠邊府法軍形成包圍后,即進行攻擊的準備工作。奠邊府是一塊南北長、東西窄的狹長形盆地平原。
韋國清帶領的中國軍事顧問團與武元甲的越軍前指一起,根據情報和調查了解,首先摸清了法軍這個要塞型的據點群的詳細情況——在奠邊府這塊小平原上,法軍8個據點群共有49個據點,分3個防御分區。
芒清中央分區是法軍指揮機關所在地,其炮兵陣地、后勤倉庫、主要機場和三分之二的兵力都集中在這里;北分區包括芒清北面與西北面的獨立高地和班橋里據點群,與芒清中心分區東北之興蘭據點群構成奠邊府北面的屏障;芒清以南約5公里的航崗地區為南分區,設有機場和炮兵陣地,擔負在南面阻擋越軍進攻的任務。
法軍每個據點群都有多層火力配系,挖有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據點周圍設有40米至200米的障礙區,區內設有多層鐵絲網、電網并埋有密集的地雷。至1954年3月初,敵人兵力增至12個步兵、傘兵營7個連,兩個10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155毫米榴彈炮連,兩個120毫米迫擊炮連,一個工兵營和一個有10輛坦克的坦克連,一個空軍飛行隊,有14架戰斗轟炸機,修建了北、南兩個機場,每天升降100多架次飛機,空運將近300噸軍用物資。
法國遠征軍總司令納瓦爾首先視察了奠邊府,然后來了法國、美國的一些高級將領視察。這些西方高級軍事專家認為:
奠邊府集中的精銳部隊多、火力強、工事堅固,陣地布防嚴密而有恃無恐,堪稱“東南亞的凡爾登”、“一個不可侵犯的堡壘”,并認為越共軍隊不敢向它進攻。納瓦爾指示奠邊府部隊指揮官卡斯特里“不惜任何代價守住這個據點”。
1、那產攻擊不利的教訓
越軍在戰史上,過去都是打游擊戰。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廣西、云南解放后,越軍取得了解放軍的援助,主力也得以進入中國整訓。在戰爭廢墟中建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條件極為艱苦;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與中共中央仍然決定給予越南人民以無私的援助。越軍主力經整訓川及更新裝備后,在陳賡將軍的指揮下,打了一個漂亮的邊界戰役,打通了西北山區越共根據地與云南、廣西連接地帶,有了新中國作為可靠的大后方。后來,又取得了西北戰役、上寮戰役的勝利,但是邊界戰役、西北戰役等也只是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在西北戰役中,也有主力攻擊那產集團據點群不克之教訓。
在此情況下,越軍從來沒有打過如此大規模的攻堅戰,怎么辦?
面對敵人如此強大的集團據點群,敢不敢打?怎樣打才能取勝?
敢不敢對法軍強大的集團據點群做大規模的攻堅作戰?能不能取勝?
這是擺在越軍高級將領面前不容回避的問題。
盡管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在1953年12月上旬就作了發動奠邊府戰役的決定,越軍高層軍事指揮員中有些人對攻克奠邊府表現出信心不足,鑒于不久前攻擊那產據點群未克而傷亡較大,所以過分強調一些客觀困難,諸如:奠邊府法軍工事過于密集又極為堅固,越軍攻堅火力弱、后勒支援路途太遠等等。
奠邊府戰役雖然在1953年底才發動,但進攻類似奠邊府集團據點群的軍事準備,卻早就開始了。1952年冬季開始的西北戰役中,越軍盡管打了一連串漂亮的勝仗,但在后期,法軍在那產據點集中了10個營兵力,構筑了有21個碉堡支撐點的集團據點群,越軍攻而未克,部隊傷亡較大。
法軍固守那產,引誘越軍主力進攻,以圖消耗其有生力量,同機進行反撲。
當時趕到前線指揮部的韋國清認為久攻下去,極為不利,即請示中共中央軍委并與越方研究停止進攻。越方遂決定停止對那產據點群的攻擊。
就在納瓦爾在印支戰場上空巡視,并制定依據奠邊府集團據點群與越軍主力作戰的計劃時,韋國清和軍事顧問團沒有閑著,也在總結經驗與教訓。
那產之戰,使韋國清和軍事顧問團認識到,人民軍的戰斗力尚無法攻克堅固設防的集團據點群,而法軍今后將會繼續利用其空軍優勢,屢以集團據點群來對付人民軍的進攻。
一次,韋國清在返國時,曾經與主管作戰的彭德懷將軍具體談到那產之戰沒有打好的諸多原因:越軍攻那產是長途奔襲作戰,經跋山涉水長距離行軍后身體疲勞;越軍在山林里長途行軍,無法裝備與攜帶攻堅的重型武器,因此在攻堅時,越軍的輕型炮火擊不毀鋼筋水泥碉堡,也打不著法軍縱深陣地上的大炮,而法軍的遠射程火炮卻能壓制越軍力;法軍的空中打擊力量在越北叢林里還十分強大,越軍沒有像樣的防空火器,使越軍部隊在白天不能進行營、連規模的運動和作戰。
因此,人民軍必須研究解決攻打集團據點群的辦法。據《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斗爭史實》一書記述一軍事顧問團認為,在對付法軍集團據點群的問題上,人民軍的弱點主要有二:
一是炮兵火力弱,缺乏大口徑火炮和高炮,無法壓制敵人和對付敵飛機。二是攻堅戰術素質差,不會攻打集團據點群。
針對這一情況,顧問團與越方研究后,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是加強炮兵建設,經中共中央軍委同意,在中國境內為越南人民軍裝備和訓練榴彈炮部隊、高炮和高射機槍部隊,以增強地面炮兵和對空射擊的火力。二是加強對部隊攻堅戰術的訓練,提高軍事素質。這兩項措施在西北、上寮戰役后,即已開始陸續付諸實施。
為解決越軍火力弱的問題,1953年秋冬,經中共中央軍委安排,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廣西境內之賓陽地區為越軍裝備和訓練了榴彈炮部隊、高射炮與高射機槍部隊。當時人民解放軍的重炮與高射炮也不算多,其中好些裝備越軍的105毫米榴彈炮及高射炮,是從停戰后的朝鮮戰場調撥回來的。
2、仗到底怎么打?
韋國清提出,人民軍的攻堅戰術訓練,要從編寫教材抓起。幾年來,韋國清在越軍中時間長了,很熟悉情況,發現越軍的正規部隊還是游擊戰法,隨時作戰,打了就走,官兵中有不愿做工事的思想。韋國清主張要通過編寫教材和部隊練,學會構筑工事,構筑進攻陣地;學會修筑道路和囤積糧草、彈藥;學會用炮火控制機場和壓制敵人炮火,等等。
韋國清這些針對性很強的意見,得到了越方的重視。經胡志明、長征和武元甲同意,在1953年夏天,由人民軍總部有關部門的負責干部和軍事顧問共同組成教材編審委員會,負責研究、編寫以那產集團據點群為主要對象的攻堅戰術教材,包括單兵動作和從班、排、連、營到團的協同攻堅戰術。
軍事顧問茹夫一等參加了對攻堅教材的研究和編寫,還幫助舉辦干部集班,并應邀講課,協助勘察演習場地,組織軍事演習,幫助組織部隊進行改堅戰術軍事訓練。武元甲親自過問這一工作,抓得很緊。1953年6月至10月,經編寫教材、干部集訓和部隊演練,越軍攻堅水平有明顯的提高,為奠邊府作戰打下了戰術基礎。
原作戰計劃定于1954年1月下旬對奠邊府守軍發起攻擊。1月上中旬,在中國境內剛剛裝備、訓練完畢的榴彈炮、高炮和高射機槍部隊,人民軍增調的三一二師和三O四師的兩個團,以及人民軍原有的炮兵、工兵部隊,陸續到達奠邊府周圍地區。韋國清、梅嘉生率領部分顧問和工作人員隨人民軍前指同時抵達前線。
由于奠邊府周圍都是崇山峻嶺和茂密的森林,抵近奠邊府的部分路段尚未修通,不得不組織部隊和大量民工拉炮和砍樹、挖土開路。越軍曾想采用速戰速決的戰法,但此時,重炮運到了山腳,一時還無法拉上山頭進入預定的射擊陣地,加上法軍兵力續增,因而決定推遲1月下旬的攻擊時間。
當時,深入前線的韋國清,視奠邊府戰場雙方態勢,考慮到越軍采用速戰速決打法無必勝把握,搞不好還可能吃虧,在詳做調研后及時提出了“必須穩扎穩打”的新建議,并向中共中央軍委致電請示。
1月24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韋國清指出——“攻擊奠邊府時,首先不要四面圍攻,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分割包圍的辦法,一股一股地殲滅敵人。”
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在復韋國清報告改變對奠邊府打法的電報中再次指出——“對奠邊府的攻擊,應采取分割包圍、一股一股地殲敵,每次殲敵一個營左右。只要能全殲敵四五個營,奠邊府敵可能發生動搖,或向南撤逃,或繼續增援。兩種情況均于我有利。”
人民軍前指研究后決定,變速戰速決為穩扎穩打,由外圍而縱深,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殲敵,待條件成熟后再實行總攻。這種打法使人民軍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較有勝利把握。
新問題又擺在面前。莫邊府的守軍工事堅固,布防嚴密,火力猛烈,且各據點之間組成交叉火力,還有交通壕溝連接,構成了一個互為依存的整體要塞。怎樣才能將守敵分割包圍,然后一口一口吃掉呢?這是韋國清的軍事顧問團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韋國清經與梅嘉生等顧問研究討論后,建議越方采取近迫作業和壤塹近敵的辦法,組織部隊大挖交通壕,利用交通壕分割、包圍、迫近敵軍據點,然后突然攻擊之,以減少傷亡,增強必勝把握。韋國清、梅嘉生原所在的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的準海戰役中圍殲蔣軍主力黃維、黃百韜兵團時,曾經成功地采用了這種辦法。為了說服越軍干部,韋國清在前線親自向他們講解近迫作業的作用和方法。越軍前指采納了這個建議,并擬定了構筑整個陣地的工程計劃,各師顧問組幫助部隊組織實施。
由于實施了韋國清提出的這個壕溝近迫作業,在最后總攻前,武元甲能在指揮部所在的山頂上向勞動黨中央報告說:“我們的戰士已經挖了幾百公里長的壕溝,現在我們可以向開闊地帶逼進而不怕敵人的固體燃燒彈和炮火。”
武元甲的越軍總部集中了5萬人左右的優勢兵力,來圍殲奠邊府法軍15萬人的守軍,而且總攻時間后延,并采用穩扎穩打的戰法,加重了對后勤支援的要求。糧食與彈藥的運輸供應成了很關鍵的問題。
3、動員老百姓的力量
納瓦爾將軍的法軍司令部認為,法軍運輸機可從河內至奠邊府來回飛行340英里,天氣正常時還可以在奠邊府機場毫無困難地著陸。納瓦爾并認為越軍的供應線則拖得更為漫長,需要穿過5000英里的山嶺和森林才能到達中國邊境的供給線。于是,納瓦爾錯誤地認為越軍無法將武器、糧食等運送到離其后方如此遙遠、偏僻的地方來作戰。
法國戰史評論家弗·拉古杜爾評述說:納瓦爾將軍的想法是非常合理的,但錯誤也就產生在這兒。
越南勞動黨動員了將近10萬民工來支援。敵機也加緊了對公路、橋梁、隘口的轟炸破壞。民工大隊動用了成千上萬輛手推車、自行車及馱滿物品的牲口,翻山越嶺、涉水渡河而奔往前線。開始,對民工管理混亂無序,使用不當,民工傷亡較多,造成大批逃亡。
后來,韋國清的軍事顧問團參照抗美援朝“鋼鐵運輸線”的經驗,建議后勤前指對防空、護路、搶修、搶運等工作,做了周密布置;并利用作戰計劃變更的時機,重新動員民工,配備帶隊干部,加強了組織領導和管理,穩定了民工情緒。
當年曾參加背米和前線作戰的年輕軍官何文樓,后來成了越南駐聯合國大使。據何文樓回憶說:“我們不得不從叢林中穿行,由于轟炸,我們不能走大路。為了運送1公斤大米上前線,我必須多帶4公斤以供那些用肩扛、用自行車馱的運輸者們。開始,我們在前線只能吃冷食,熱飯就會冒煙,隨之就會招來飛機的襲擊。起初我們只是挖地壕,在敵人的防御工事四周挖。”
最后把大批重炮穿過密林、運上山頭的發射陣地,過程極其艱辛。
運炮走的路不好,其中有些是工兵部隊搶修出來的便道,崎嶇艱險,有的路面傾斜達60度。路面狹窄,只能通過一輛炮車。為防敵機,道路都偽裝嚴密。運送隊只能用人力拉炮,每門炮要拴上4條粗繩子,每條繩子用25個人拉;一門炮需100個人拉。下坡比上坡更危險。坡路短的地方,人拉住繩子慢慢往下放;遇到坡路長的地方,就要把繩子掛在山頂的樹干上,然后讓炮車慢慢往下滑,有時繩子摩擦得樹干冒煙。有的地方找不到樹就打柱子。隨時冒著敵機轟炸、掃射和凝固汽油彈的危險,一寸一寸地將炮往前往上挪動,一天只能前進半英里。
能將重炮拉上叢林密布、無路可通的山頂,的確是出人意料的奇跡!
4、奠邊府大捷
在那段日子里,在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里,掛著奠邊府地區軍用地圖。
后來,毛澤東笑著對來訪的胡志明伸出兩個手指頭說:你知道嗎,奠邊府總攻那段時間,我多抽了兩條煙啊。
毛澤東每天關注著奠邊府的戰況。
經過3月13日開始的第一階段攻擊,首先摧毀奠邊府北面的屏障,5天內占領了興蘭和獨立山等3個據點群,消滅法軍3個營。首戰獲勝,士氣大振。
法軍又于3月16日空降3個營增援奠邊府。
3月23日晚,即胡志明抵達北京與周恩來商量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準備工作的第二天,越軍開始了第二階段作戰,對卡斯特里指揮部所在地的芒清中心分區進行攻擊。
戰斗開始后,突破前沿比較順利,但進入縱深發展甚慢,主要是這一帶敵人工事特別牢固和火力極為猛烈。越軍干部缺乏攻堅應變能力,遭敵反擊不知應付,使攻擊受挫,造成部隊較大傷亡。經一周戰斗,共攻克法軍5個集團據點,殲敵3個多營的兵力,控制了奠邊府東面大部分重要高地,對芒清中心區的法軍指揮部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
但攻擊中碰到了一顆硬釘子。衛護芒清的一個A1要點是二戰時期日軍構筑的,其坑道與掩蔽部十分堅固,法軍據以頑抗,越軍無法對付,未能全部攻克,形成雙方各占一半。另一要點C1被越軍攻占后,法軍組織反擊,也形成雙方各占一半。此后,在這兩個要點中進行了激烈反復的爭奪戰,雙方都傷亡甚眾。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極為關注奠邊府戰役的進展。韋國清幾乎每日都往北京給中共中央軍委電告戰況,有時甚至一日數次。
4月3日晚間,毛澤東在連續看了韋國清從奠邊府前線發來的致電報告后,對攻擊芒清中心區的戰斗處于膠著狀態,極為關切。當時,周恩來與胡志明剛剛離京飛往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協商日內瓦會議的準備工作,日內瓦會議開幕在即。由于形勢發展的需要,奠邊府戰役必須在日內瓦會議開幕之際勝利結束,這次國際會議才會取得有利于我們的突破。
戰況膠著,毛澤東的煙灰缸里的煙頭驟增。
毛澤東覺得越軍要再加強炮兵部隊,以利于今后進攻城市作戰,并覺得奠邊府需提前實施總攻。于是,毛澤東給主持中共中央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寫了一封指示信,信中說——
越南必須增建四個炮兵團、兩個工兵團,限期六個月內組成裝備并訓練成功,請計算是否可能。炮如不足,應從中國現有炮兵中抽調,讓我們的一部分炮兵暫時變為徒手,以待將來補充。四個炮兵團、兩個工兵團的教員和顧問,應全部從去朝鮮打過仗的炮兵部隊中抽調,應有師級和軍級干部。訓練地點最好在越南,否則廣西亦可。…炮兵師所需的充足的炮彈和工兵器材的供應,亦需立即籌備。高射炮應相應增加。奠邊府必須堅決攻克,如機動順利,確有把握,應提早總攻。
毛澤東還在信中“所需的充足的炮彈”里的“充足的”三個字下面,加了著重點。
中共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和戰況需要,緊急從中國人民志愿軍中選調數名工兵干部趕赴奠邊府前線,幫助越軍挖暗壕通向A1據點的坑道,準備用炸彈將其炸毀。
4月8日,法軍再向奠邊府空降1個傘兵營。
4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兩次致電韋國清,對攻奠戰術作了如下指示:
“(一)要很好組織炮火,不要吝惜炮彈,我們及時補充;(二)對敵南北兩集團,從中間斬斷分割之;(三)對敵蓋溝可集中炮火分段分點逐漸摧毀;(四)打下一個點后,迅即改造工事,鞏固一點,爾后逐段發展,緊縮包圍;(五)廣泛組織狙擊兵,限制敵人活動;(六)乘敵已動搖,展開政治攻勢。”
韋國清帶領軍事顧問團落實中共中央軍委的上述指示,配合越軍前指與各部隊做好上述有關工作。經過激烈戰斗,至4月下旬,法國守軍處境已經十分困難。
奠邊府戰役的最后包圍圈被縮小到機場南面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地區,盆地里法軍的整個集團據點群被分割成幾塊,機場也被越軍占領了一半,空投的物資相當一部分落在越軍的陣地里。為了躲避越軍的炮襲與狙擊,法軍整天龜縮在工事和地下室里。地下室中傷員擁擠不堪,無法運走,加上雨季來臨,暴雨傾瀉,使地下室里骯臟、潮濕與強烈的惡臭。
越軍大大小小數百門炮的炮口都瞄準了預定目標。中國方面給所有的炮都準備了足夠的炮彈,因為毛主席對胡主席說了:要組織好炮火,不要吝惜炮彈,我們及時補充。
1989年5月,在奠邊府戰役大捷35周年之際,武元甲在接受越南《人民軍報》記者采時說:
“我們從來沒有忘記”在奠邊府整個戰役和整個抗戰中來自中國“巨大而有效”的援助;中國曾在“物質上和經驗方面盡心盡意援助了越南”;“中國同志曾真誠地向我們提出意見、建議,總的說來他們尊重我們,一切事情都由我們作出決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