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北約峰會落幕時,這個號稱史上最團結的軍事同
盟,卻在波羅的海的寒風中裂開了三條深不見底的縫隙。這讓我想起《紅樓夢》里賈府分家的場景——表面維持著簪纓世族的體面,私底下各房各院都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只不過這次鬧分家的不是榮寧二府,而是北約31個成員國為著三件事吵得面紅耳赤:烏克蘭入約、亞太擴張、軍費分攤。這三道裂痕就像三把利劍,生生刺穿了美國精心編織的同盟神話。
說起烏克蘭入約這出戲,活脫脫就是現代版《等待戈多》。澤連斯基從去年2月就捧著入約申請書在北約門口徘徊,今年峰會前更是搞起了行為藝術——7天內連訪東歐六國,活像古代舉著冤情牌攔轎喊冤的苦主。但美國這個青天大老爺的判決卻讓人啼笑皆非:拜登嘴上說著'全力支持',手里卻把烏克蘭的入約文件鎖進了'戰爭結束才能打開'的保險柜。這讓我想起《西游記》里如來佛祖給唐僧的經書——看似給了,實則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到手。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倒是會打圓場,宣布成立北約-烏克蘭理事會,給基輔塞了個'準會員'的安慰獎。可烏克蘭要的哪是這種空頭支票?就像《讓子彈飛》里湯師爺說的:'我要的是錢,不是印鈔機!'法國總統馬克龍更絕,直接搬出北約憲章第五條當擋箭牌:'集體防御條款生效的前提是成員國領土完整,現在烏克蘭東部四州...'這話沒說完,但意思誰都懂——現在讓烏克蘭入約,北約就得立刻和俄羅斯開戰。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算計,比《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草船借箭還精妙。
第二道裂縫在北約東擴到亞太的野心上。日本原本以為能在這次峰會上混個'東京聯絡處'的名分,結果被法國一票否決。馬克龍那句'北約是北大西洋
組織,日本在哪兒?'問得東京方面臉都綠了。這場景讓我想起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要搞合縱連橫,結果被齊國一句'我們隔著太行山呢'懟得啞口無言。更諷刺的是,北約在公報里15次點名中國,卻連自家后院的土耳其都擺不平——埃爾多安硬是把瑞典入約和土耳其入歐綁成了死結,逼得斯托爾滕貝格現場表演川劇變臉。
最精彩的還要數軍費分攤這出大戲。別看拜登在峰會上拍著胸脯說'共同防御',心里算盤打得比誰都精。北約要求各國軍費達到GDP2%的標準,結果31個成員國里達標的不超過10個。這就好比同學聚會AA制,說好每人掏200,結果班長(美國)自己掏了800,剩下30人要么裝傻充愣,要么掏出皺巴巴的50塊說'下次補上'。德國最絕,去年軍費剛過GDP的1.5%,轉頭就宣布要拿1000億歐元升級軍備——典型的'考試不及格,先買新書包'。
這三道裂痕背后,藏著個驚人的數學公式:北約凝聚力=1/(α*戰略分歧+β*利益沖突)。其中α代表地緣政治權重,β代表經濟依存系數。當美國硬要把北約變成'全球警察'(α→∞),而歐洲各國想保住自家錢袋子(β→0)時,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像被拉滿的弓弦,隨時可能斷裂。這不,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已經掀了桌子:'北約的槍炮應該保護成員國,而不是去別人家院子里放火!'
回看北約74年歷史,從1949年華盛頓的12國俱樂部,到如今31國的龐然大物,擴張速度堪比癌細胞擴散。但就像《史記》里寫的'物盛而衰,天之常數也',這次峰會暴露的問題遠比表面看到的嚴重。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北約內部對華政策分歧指數已從2019年的0.37飆
升到2023年的0.81(指數范圍0-1,越高分歧越大),這個數據比他們自己公布的'團結指數'誠實多了。
最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態度。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用'亞太不歡迎冷戰劇本'八個字,就把北約的亞太野心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這讓我想起《孫子兵法》里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當北約還在為東擴吵得不可開交時,中國早已跳出這個陳舊的地緣博弈棋局,在星辰大海中布局新局。就像當年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瓷器絲綢,而非堅船利炮,這種文明底蘊的較量,豈是幾個航母戰斗群能比擬的?北約這艘破船還能修補多久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太平洋西岸的朝陽,正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航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