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新青年
有態度 有溫度 有你有我
主播君的話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張坤代表共青團和青聯界,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作了題為《賡續中華文脈 更好擔當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大會發言。
加強闡釋傳播,引導青年當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信仰者
建議
案例故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共青團中央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以下簡稱“青馬工程”)作為履行根本任務和政治責任的重要抓手,探索引導青年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信仰者,逐步構建起覆蓋高校、國企、農村、社會組織等各領域的優秀青年培養體系,著力培養一支政治強、理論精、業務好、作風硬,知青年、懂青年、愛青年的青年骨干隊伍。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阿東在與“青馬工程”學員代表交流時表示,“青馬工程”學員作為重點培養的青年政治骨干和共青團聯系服務引導青年的重要工作力量,要帶頭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掌握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實踐者。要深入感知青年溫度,立足所在行業、領域、單位,了解青年所思所想、所憂所盼,把青年的溫度如實告訴黨,把黨的溫暖充分傳遞給青年。
據了解,截至目前,各級“青馬工程”累計培養人數已接近500萬。越來越多的青馬“火苗”將帶著“青馬工程”賦予的信念和使命,熊熊燃燒、緊密匯聚,努力燃亮更多青年的“信仰之炬”“理想之炬”“奮進之炬”,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建議提出,要大力支持高校、媒體、智庫等,廣泛調動各領域專家力量,貼近青年特點加強思想文化產品供給,以“青言青語”深入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引導廣大青年準確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的內在要求,加強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高校共青團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大學立體化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以《陜北公學》話劇、《先鋒·人大組歌》等精品原創作品和畢業季青春歌會、“你的舞臺”校園歌手大賽等文化活動滋養浸潤青年。
華中科技大學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深度融合,打造“三堂思政課”——以社會實踐為導向的“行走的思政課”、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創新育人的思政課”和發揮校園文化塑造作用的“文化浸潤的思政課”。
復旦大學建立健全政務實習、國情考察、專業實踐、生產勞動、志愿公益、社會工作、創新創業、海外實踐8方面實踐內容體系,全體團干部深度參與“思政大課”建設,助力將思想引領要求有效轉化融入思政大課內容體系。
在陜西、江西、山東、四川等地,堅持青年化闡釋、元素化解析、分眾化傳播,共青團圍繞青年思想特點和接受習慣,將黨的科學理論的“大體系”解析為青年日用而不覺的、蘊含著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微元素”,不斷提升青年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獲得感、認同度。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青聯大講堂……一次次生動鮮活的宣講,讓黨的聲音最廣泛地直達青年。
建議還提到,要面向“網生代”青年,加強全媒融媒智媒矩陣建設,做大做強青年領域新型主流媒體。加快建設中華文化主權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共享生態,在青年中擴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的影響力。
案例故事
△中國青年報“ 青春元宇宙平臺
近年來,作為中央重點新聞單位和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及所屬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國青年網,始終緊跟黨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共青團中央的指導下,不斷創新,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中國青年報社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青年文化傳播的深度融合,自2023年推出“青春元宇宙”平臺,涵蓋構建中華文化數字資源庫、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開發AI文化互動產品、構建青年文化社交生態。為進一步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迎接人工智能挑戰和機遇,近期,中國青年報社開啟推動新一輪系統性大變革——青云“智”上,從“人工主導、內容生成”到“人機協同、智慧生態”,從可視化重塑全媒體精兵到可視化人機協同重塑全媒體精兵,從可視化“融媒云廚”到可視化人機協同“融媒云廚”,為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闖新路。
來源 | 共青團新聞聯播
本期編輯 | 左左
一審一校 | 賴小小
二審二校 | 沈莉
三審三校 | 阿吾木牛
微博 | @涼山共青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