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草木萌發,正是追思先賢、緬懷精神之際。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1881—1940)以其熾熱的愛國情懷、剛直不阿的品格與“鋤頭主義”的教育理念,成為一代宗師。他不僅是民國時期“北蔡南馬”并稱的教育巨擘,更是將畢生心血傾注于廣西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值此清明,我們當以崇敬之心,回望這位教育先驅的報國之路,思考其精神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馬君武塑像。
從革命志士到教育拓荒者,馬君武的一生,是“教育救國”與“革命報國”交織的縮影。早年留學日本時,他追隨孫中山,成為同盟會章程起草人之一;參與辛亥革命,并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然而,政壇的傾軋與軍閥混戰讓他深感失望,最終轉向教育,以“種樹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對好湖山”自勉,投身于廣西大學的創建。
1928年,廣西大學在梧州成立,馬君武提出“保衛中華,發達廣西”的辦學宗旨,倡導“鋤頭主義”——學生需參與校園建設,既磨煉意志,又為貧寒學子提供勤工儉學機會。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士大夫“勞心者治人”的偏見,體現了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前瞻性。
馬君武的性情剛烈,在教育界聞名,是剛直不阿的“勇武校長”。他曾猛烈抨擊了國民黨當局“攘外必先安內”的妥協投降政策,因政見不合掌摑宋教仁,其“直率近乎孩童,勇武略似魯莽”的性格,讓他在政壇屢屢碰壁,卻在教育領域煥發光彩。
馬君武是中國第一位留德工學博士,三度擔任廣西大學校長,他不畏軍閥壓力。當白崇禧推行“三自三寓”政策時,他直言駁斥:“廣西無棉花,靠什么織布?沒有布,拿什么自給?”即便因此遭排擠,他仍堅守教育獨立,拒絕妥協。1939年,他重返校長崗位,廣納李四光、陳寅恪、梁漱溟等名家,使廣西大學學術水平躋身全國前列。
馬君武一生清廉為學,赤子之心。其任省長時接待外賓僅奉清茶,任校長時自定最低薪俸,甚至兒子馬保之教授的工資亦低于同級教員。1940年病逝時,遺產僅六千港幣,卻為廣西大學留下豐厚的學術積淀。他譯介《物種原始》(即《共產黨宣言》),推動科學啟蒙;他倡導軍訓備戰,響應抗日救亡,彰顯知識分子的家國擔當。
教育者的精神豐碑。馬君武逝世后,周恩來以“一代宗師”挽之,廣西大學學子自發護靈送別。如今,他的塑像仍矗立校園,守望著一代代學子。清明追思,我們不僅緬懷其功績,更應繼承其“鋤頭主義”的實干精神、剛正不阿的品格與教育報國的赤忱。
在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的今天,馬君武的信念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當以培根鑄魂為本,以民族復興為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