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
近年來,閔行區(qū)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服務到哪里”彰顯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
近日,閔行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區(qū)融媒體中心、新聞晨報共同推出“文明實踐在閔行”專題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團隊、項目在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xù)深入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營造“文明實踐在身邊、文明實踐我參與”的濃厚氛圍,助推全區(qū)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閔行區(qū)馬橋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探索文明實踐的創(chuàng)新路徑,致力于打造一個集思想引領、文化傳承、群眾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分中心通過整合鎮(zhèn)域內的紅色資源、文化底蘊和社區(qū)力量,構建了“1個分中心+25個實踐站+9個益空間”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形成了覆蓋全鎮(zhèn)的文明實踐服務體系。
同宇放映室,沉浸式體驗震撼年輕人
周六下午,位于銀春路的馬橋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又一群家長帶著孩子走進了“同宇放映室”——2022年,“馬橋之子”烈士嚴同宇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2023年10月起,城市劇院2小時20分的演出經過專業(yè)人士的攝錄、精剪,濃縮為1小時的視頻,迄今已放映50多場>
“這是一次創(chuàng)新的紅色宣講,一堂特別的思政課。”馬橋鎮(zhèn)黨群辦工作人員歐陽昕瑩介紹,為了讓觀眾更沉浸,“同宇放映室”儀式感拉滿——每一位預定入場的觀眾,都會送上一張紀念電影票,而放映廳也布置成了嚴同宇烈士工作和生活的場景,甚至舞臺上展現的烈士年少時家門口的銀杏樹,也搬到了放映室的空間。
話劇的最后一幕,是烈士犧牲后,父親朗讀寫給兒子的一封信。這封信,也展示在墻上。
“每一位進來觀影的人,都會有一個很沉浸的體驗。每次放映前,我們都會安排一場紅色宣講——介紹嚴同宇烈士生平,以及馬橋的其他英雄人物,幫助大家更好地走進話劇的故事、更深地感受烈士的精神。觀影結束后,我們還會組織大家交流觀影的體會。我們準備了一個留言本,還準備了很多銀杏葉書簽,大家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感想、感動,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同宇放映室”固定周六下午開放,已成為馬橋鎮(zhèn)社區(qū)活動和學生們紅色教育的實踐陣地。上海閔行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思政老師楊曉玉,不止一次帶學生來觀影了。“每次看都哭得稀里嘩啦的,大家都感動于他在那個年代投身革命的大無畏精神。而嚴同宇烈士,在他那個年代也是讀的職業(yè)學校,我們學校的學生們看完是有共鳴的——看到烈士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都能報效國家,我們現在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奮斗呢!”
“馬尚+”,共建美好社區(qū)
除了“同宇放映室”,馬橋鎮(zhèn)近兩年還孵化出一批特色團隊和項目,比如“馬尚+”文明實踐品牌——
打造社區(qū)平安守護者的“馬尚·融”項目,重點面向外來人口,通過組織他們參與社區(qū)平安治理、志愿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社區(qū),促進社區(qū)的平安建設。如今社區(qū)居民平安意識明顯提升,俞塘村的快遞小哥還因為參與救火,入選上海市委宣傳部2023年度十大“人民城市 溫暖瞬間”。還有打造美好社區(qū)營造官的“馬尚·美”項目,針對小區(qū)垃圾桶撤桶后居民亂堆垃圾的痛點,發(fā)動社區(qū)達人在樓棟下規(guī)劃“一米百草園”。如今一平方的“百草園”遍布了萬人小區(qū)的每個樓棟,更延伸到周邊小區(qū)。來自馬橋不同學校的老師們,則組成了一個“馬尚有愛”團隊,將各種家庭教育問題以情景劇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堂生動的家庭課堂。
“馬尚有型”是一支公益理發(fā)志愿者團隊,骨干志愿者都是20多年堅持參與社區(qū)公益服務的資深志愿者,但此番“馬尚有型”將服務推送到了一些特色場景: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隨遷子女學校;更創(chuàng)新性地將服務送到招聘會現場、社保中心的失業(yè)登記處,為求職者理理發(fā)、做個造型,用一個清爽陽光的形象參加面試、拍證件照,增加就業(yè)機會。“今年春節(jié)前,我們也在街面和夜市商區(qū)推出了‘馬尚有型’的服務,為快遞小哥、飯館老板這些來上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人免費理發(fā),讓他們有一個帥氣的面貌返鄉(xiāng)過年。>
“馬上·播”社區(qū)公益直播間項目誕生于2024年,在社區(qū)里開展新媒體運營主播的培訓,培育孵化公益主播,為社區(qū)活動宣傳服務。幼兒園英語老師郭玉軒就是參與受訓的主播,“我本身就挺愛在抖音、視頻號上發(fā)發(fā)日常,正好看到有專業(yè)課程就報名了。老師會教一些直播設備的使用方法,怎么打光,還有麥克風怎么選擇,覺得還是很實用的。”這之后,社區(qū)的公益嘉年華活動、“三五”學雷鋒活動小郭老師就作為公益主播上場了,介紹展位活動、農產品……并在一次次活動中磨練自己。郭玉軒說,社區(qū)公益主播的經驗,對她的工作也大有幫助。“首先是口才方面,本來我算比較內向的,有點害怕跟家長溝通,現在我還挺喜歡跟人交流。另外,我日常也會直播,也會將英語課的內容拍成VLOG,融入主播的技巧,給教具裝飾一點小飾品,這些會讓內容更生動。”
“馬吟鄉(xiāng)野”,一村一個文明實踐特色品牌
自2020年7月建成以來,馬橋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打造出學空間、得空間、愛空間、享空間、家空間、樂空間六大功能,并指導推動下屬村居實踐站、益空間結合自身實際,拓展文明實踐特色服務。
在馬橋文化展示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益空間”,教師和學生組成了“益馬”“馬小文”兩支志愿者講解團隊,講述馬橋本土故事。馬橋文化被譽為“上海之本”,馬橋這片土地,6000年前成陸,5000年前有先民活動生息,匯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印證著“海納百川”的文化之源。館內開展的“文潤三岡”“馬橋文化夏令營”等品牌活動,通過“陶”然自樂等文明實踐活動,讓更多人走進馬橋,認識馬橋。
除了上述提到的特色陣地、項目,馬橋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還打造出一條“馬吟鄉(xiāng)野”鄉(xiāng)風文明實踐帶——把“一村一品”的特色項目串成一條鄉(xiāng)風文明的實踐路線,把社區(qū)、園區(qū)、校區(qū)、廠區(qū)的力量結合起來,參與鄉(xiāng)風文明共治共享。
這其中,民主村的“移風易俗”成果顯著。上海五大公墓之一的上海仙鶴墓園就位于民主村,清明、冬至人流量非常大。早些年,每逢祭掃高峰,放鞭炮燒錫箔隨處可見,墓地煙霧繚繞。為了掃除這些陋習,民主村大力推行無煙祭掃,志愿者們在墓園入口現場宣傳,更用鮮花、心愿卡、黃絲帶與前來祭掃的居村民免費置換錫箔和鞭炮。兩三年過去,目前墓園的不文明祭掃行為基本看不到了,園區(qū)環(huán)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