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7日訊(記者 王玉龍)今年清明假日期間(4月4日-4月6日),濰坊市納入全市監測直報的17家景區景點共接待游客64.62萬人次,同比增長19.69%;實現營業收入4890.09萬元,同比增長4.39%。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既能看到文旅消費的復蘇勢頭,也折射出區域旅游市場轉型中的真實圖景。
分析來看,清明假期游客量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因素。
一是惠民措施釋放消費意愿。今年濰坊多個景區推出門票減免、聯票折扣等優惠。這類政策降低了出行成本,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周邊城市游客。青島、淄博等臨近城市居民赴濰坊的短途游訂單量增長顯著,高鐵1 小時生活圈效應凸顯。惠民政策對短途游的刺激效果明顯。
二是主題活動提升吸引力。各景區結合清明傳統與春季特色策劃活動。比如,清明期間,濰坊市博物館三館舉辦“和平夢想 象‘祥祥’紙鳶”“茶韻清明 承古傳今”“非遺覺醒 紙鳶問春”主題活動,將入館游覽與“濰坊象”、點茶藝術、濰坊風箏技藝等有機結合,吸引了大量人群,節日期間,游客參觀人數共計86290人次,同比增長59%。其中,風箏館接待游客43582人次,同比增長64%;十笏園館接待游客22160人次,同比增長2%;市博物館接待游客20548人次,同比增長256%。
不過,整體看,盡管全市各主要景區景點游客量增長近20%,但營業收入僅增長4.39%,二者差距值得關注。這說明,門票依賴尚未完全破除,餐飲、購物等二次消費潛力尚未完全發掘。
另外,消費場景也有待豐富。對比其他城市案例,南京夫子廟通過“夜游秦淮”項目,將游客人均消費提升至180元;而濰坊多數景區閉園時間較早,夜間消費幾乎空白。今年清明期間,濰坊景區游客人均消費約75.7元,雖較去年增長2.3%,但與省內青島(人均123元)、濟南(人均98元)仍有差距。另外,區域協同、基礎設施、數字化服務等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體驗,影響了消費意愿。
下步,針對上述問題,各景點景區或可進行針對性改進,延長消費鏈條,鼓勵景區延長營業時間,開發燈光秀、民俗演出等夜游項目,在景區內增設平價餐飲區、特色商品店,提升二次消費占比;加強區域合作,與周邊城市聯合推出“膠東春日游”類線路,共享客源;建立文旅數據互通平臺,實時協調交通、住宿資源;提升服務細節,在熱門景區增建臨時停車場、移動廁所;推廣電子票務系統,試點“錯峰優惠”等等,以更優異更特色的服務爭搶客源。
濰坊清明文旅市場的升溫,既反映了消費信心的恢復,也暴露出傳統旅游模式的局限性。當下文旅競爭已從“資源比拼”轉向“服務較量”,游客既要“玩得開心”,更要“玩得舒心”。對于一個城市而言,抓住假日經濟的機遇,不僅需要策劃更多吸引人流的活動,更需在配套服務、消費體驗等“隱性工程”上持續投入,唯有如此,才能將節假日的“一時熱鬧”轉化為文旅產業的“長期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