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把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作為重要任務。這是貫徹落實“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具體部署,既符合當前“三農”發展實際,又富有前瞻性引領性長遠性,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深入領會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規劃》緊扣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方向和任務,就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進一步作出部署安排,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要瞄準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把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建設農業強國,不能淡漠農村,必須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兩促進,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提高農業強國建設的成色和質量。這是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順應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整治提升人居環境,賡續農耕文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二、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新時代新征程提升農村現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制度供給和要素保障,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扎實開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5%以上,村容村貌不斷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備。近十年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250萬公里,農民群眾“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農村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行政村通5G比例90%以上,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7.4%,信息技術融入鄉村百姓生活。農村公共服務更加便利。農村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優師計劃”等深入實施。鄉村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基本消除鄉村醫療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取得成效,農民人情支出得到減輕。連續成功舉辦7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啟動實施,累計認定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810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村跑、村舞、村BA等“村字號”文化活動健康發展,鄉村文化體育生活更加豐富。鄉村治理不斷深化。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持續整頓提升,清單制、積分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鄉村治理方式廣泛推廣,平安鄉村和法治鄉村建設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鄉村建設大幅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具備了更好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礎和條件。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農村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人居環境整體水平有待提升,農民群眾文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要加快農村現代化步伐,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條件。
三、《規劃》立足實際,對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出系統部署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質量推進”體現在全方位、多層次、各領域的系統發力,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共建共治共享和睦安寧、鄉風民風家風守望相助的整體提升。《規劃》圍繞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提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
(一)持續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對標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聚焦群眾反映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實事要事,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逐步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一是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時效、求好不求快,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愿改盡改,新改廁所逐步入院入室。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有條件的地方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實現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整體提升村容村貌。二是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建設覆蓋廣泛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穩定安全的農村供水設施、多元互補的鄉村能源體系、順應需求的新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鄉村建設項目庫制度,推動各類項目協調布局、逐村推進。三是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水平。特別是加快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推動有需求的農村老年人足不出村就能方便可及地獲得基本養老服務。
(二)整體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鄉村治理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和農村社會穩定安寧。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弘揚敦親睦民、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重點是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二是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一站式解決機制。加強農村應急管理、交通消防安全體系建設。三是促進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縣級統籌協調,推動鄉鎮擴權賦能,優化村級組織運行,提升組織和服務農民能力。推進“黨建+網格化+數字化”治理模式,深入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接訴即辦等治理方式。
(三)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首先是樹德正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把農民群眾精氣神提振起來,培養新時代農民。其次是文明鄉風。強化道德教化和激勵約束,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持不懈整治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再次是繁榮文化。樹牢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理念,既要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傳統村落、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讓優秀農耕文化真正“活起來”;又要堅持農民唱主角,舉辦大地流彩“村字號”文化活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群眾文藝扶持機制,增加更多富有農耕農趣農味、體現和諧和順和美的鄉村文化產品供給,豐富和諧共生、和睦相處、和而不同的鄉村文化內涵。
作者: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張輝
圖片:新華社
監制:顧江冰 編輯:何沁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