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軍迷圈中有這樣一種充滿了戲謔的說法,即很多能在全球范圍內位居前列的軍事大國,往往都在某些方面被“克”。舉例來說,冷戰期間的蘇聯和如今的俄羅斯,就是“命犯核潛艇”,其是世界上核潛艇沉沒事故最多的國家。至于說“神秘的東方大國”印度,則是“命犯飛機”,每年不墜毀個約兩位數的軍機,似乎就“渾身不舒服”。那在美國這里呢?答案或許是高超音速武器。時至今日,堂堂的導彈工業強國美國,依然沒能裝備哪怕一款成功的高超音速武器,落在了中國、俄羅斯、伊朗,甚至是朝鮮的后面……
美媒的相關報道
不僅如此,美軍還無奈地接連取消了數款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項目。看起來,其在此領域的發展之路還真是充滿了坎坷。據美國防務媒體“海軍新聞”報道,因擔憂成本超支,美國海軍已決定取消HALO“光環”空射型高超音速導彈項目的研發。基本上,這是自去年美國空軍下馬AGM-183A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后,美國武裝力量叫停的第二款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項目
美國空軍下馬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
而一個讓人有些意外的地方在于,如果說采用了高超音速武器中,最為先進的“乘波體滑翔構型技術”的AGM-183A,是因項目研發難度過高而超出了美國空軍的科研水平,尚且還能理解,那這HALO“光環”項目的下馬,就真有點說不過去了。原因很簡單,HALO“光環”連難度較低的“雙錐體構型”高超音速武器都不算,其是技術含量最低的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
HALO“光環”采用了吸氣式技術路線
我們知道,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以沖壓發動機為動力,此類發動機需要在工作過程中持續吸入大量空氣、尤其是含氧量足夠多的空氣。這就決定了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高度不能太高,尤其是無法像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乘波體滑翔式或雙錐體高超音速導彈那樣,在大氣層外飛行。從反導攔截作戰的層面來想,對大氣層外來襲彈藥的攔截難度無疑是最大的,要求攔截彈在空氣稀薄的大氣層外,也能擁有較高的飛行速度和較好的機動能力,一般的國家很難做到。
采用乘波體滑翔技術的中國“東風-17”
但對于飛行高度受限、特別是無法沖出大氣層的來襲彈藥,反導攔截作戰的困難程度自然就低了不少。也就是說,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的突防效果,可謂是天然遜于諸如中國“東風-17”這樣的乘波體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以及“東風-26”這樣的雙錐體高超音速導彈。由此便不難明白,為何直到今天,解放軍航空兵部隊和火箭軍部隊,都對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興趣缺缺。畢竟,有了綜合性能更好的乘波體滑翔技術和雙錐體技術,我們為何還要去追求差得多的其他產物呢?
采用雙錐體技術的中國“東風-26”
但在美軍這里,情況顯然就不一樣了。HALO“光環”走的就是高超音速武器技術中,最為低端的吸氣式路線。按理說,技術水平低端就意味著研發難度不大和研發成功率高,美國海軍理應信心滿滿地早日獲得相關成品。但從此項目下馬的理由來看,美國海軍說是“擔憂成本超支”。于是,什么情況才會導致項目成本超支呢?最大的原因自然在于難以在短時間內攻克某些技術難題。為了實現技術突破,就需要進一步加大成本投入
HALO“光環”原計劃裝備F-35C艦載機
這樣想來,莫非在HALO“光環”的研發過程中,美國海軍科研團隊已然陷入了某些技術困境,且在加大投入一段時間后,仍未能實現突破,這才讓軍方高層因擔憂進一步投入并導致項目超支,進而叫停了研發工作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確實是肯定的。而在此項目告吹后,美國海軍已無其他型號的空射型高超音速導彈研發項目。這或意味著在未來一個時期內,美軍設想中的“由航母艦載機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一幕,將很難快速到來。
實力不俗的中國導彈工業
最后吐槽一下,咱也不知道美國這是怎么了,連被中國看不上和淘汰的技術都搞不出來了。莫非美國導彈工業的能力上限,早已大大低于各界的想象了嗎?各位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