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馬丁分享過一個故事。
小時候附近的超市里,每個攤位前面擺著小份的試吃品。
一個蓬頭垢面的小伙子,邊走邊吃過道兩邊的試吃品。
逛完超市后,小伙子像是吃飽了,還滿意地用手背擦了擦嘴。
馬丁那會兒家里并不富裕,想學著去拿免費的試吃品。
結果還沒走近展臺,就被母親拉了回來。
母親告訴他:“那人是窮命,如果學他,你也會窮一輩子?!?/p>
多年來,母親的話和小伙子的背影,深深印在馬丁的腦海。
后來他逐漸明白:
窮一時是運,窮一世是命。
一個人不經意的習慣和狀態,往往預示著他一生的困頓。
01
三觀窮
作家胡安焉剛到北京送快遞時,遇到一位同事。
這位同事利用站點的漏洞,領用了兩輛電動三輪車。
一輛用來上班送快遞,另一輛拿來在下班后做自己的事。
因為要用專門的充電樁,同事每隔一兩天,就將私用的三輪車開回站點。
為防止被人發現,還得專挑沒人的時候把車開來,充好電后再把車開走。
一來一去,就要花費將近3個小時。
胡安焉勸同事把車還回去,反正省不了多少錢。
同事卻覺得,這種便宜不占白不占。
后來,胡安焉利用下班時間讀書寫作,成為一名暢銷書作家。
而那位同事還在快遞站點,每天琢磨如何守住公車私用的福利。
曾仕強教授說:“離財富最遠的三觀,就是過分的利己。”
一個人越是愛占便宜,就越是難發財。
便宜占到最后,不會給生活帶來質的改變。
反倒是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會讓人逐漸陷在當下。
社會學家謝宇曾在考察時,遇上一個扶貧項目。
這個項目的思路,是給貧困戶發放一定量的牲畜。通過牲畜養殖,提高貧困戶的收入,然后逐漸盤活周邊的經濟。
結果大部分村民,都會立刻吃掉領到的牲畜。
么做,是擔心一直養著,以后就領不到免費的牲畜了。
《你為什么是窮人》中有句話:
“你吃到的每一頓免費午餐,都會以其他的方式買單?!?/p>
這個社會對窮人最大的惡意,不是讓他們一無所有。
恰恰是用一些好處讓他們沾沾自喜,忘記自己在過一種亟須改變的生活。
02
認知窮
一位匿名網友曾在知乎上,分享過自己跟父親的兩個故事。
一次是畢業后,他想在城里開一家洗衣房。
父親得知后不僅不資助,還連夜打電話給所有親戚,不許他們借錢。
網友只好找來幾位朋友,大家合伙把店開起來。
然而開張那天,父親還跑到店里來鬧。
父親指著網友的鼻子罵道:
“別當所有人跟你一樣好吃懶做,有手的人怎么可能雇人洗衣服!”
無奈之下,這位網友只能退出團隊。
最近兩年,眼看合伙人的洗衣生意越來越好,他總是暗暗后悔。
還有一次,是在2015年前后。
網友攢到10萬來塊,想找家人幫忙湊個首付,在城里買套房。
父親卻是冷哼一聲,“別忘了你的根在哪里!”
說罷,頭也不回地去田里干活了。
結果沒過多久,房價就漲到了一家人想買都買不起的地步。
帖子最后,網友也替父親不值。
明明沒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干活也很勤快。然而勤快了一輩子,也沒見日子好過。
一個人窮命的表象,是一輩子沒錢,根源則是這個人的認知,一輩子都沒有覺醒。
傅盛曾說,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當你對賺錢的理解,始終停留在出賣苦力的水平上,就注定在窮忙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03
心態窮
自媒體博主@張琦在幫朋友搬家時,從床底下翻出一箱高檔餐具。
包裝表面落滿灰塵,顯然買來就沒用過。
朋友解釋說,那是6年前做項目時供應商送的。
張琦忍不住好奇,這么好的東西,怎么不拿來用?
朋友聳聳肩道:“像我這樣的窮鬼,哪里配用這么貴的餐具,還是等有錢了再說吧。”
張琦后來提到這事,忍不住感慨:
“他如果一直是這種想法,那他可能永遠都用不上那套餐具了?!?/p>
命窮的人,往往心窮。
他們在潛意識中,覺得當下的自己,不配更好的生活,
哪怕更好的機會擺在眼前,往往也會敬而遠之。
李筱懿負責過一家業務公司的項目。
項目期間,她努力嚴謹的工作態度,給對方領導留下很深的印象。
于是項目結束后,對方領導問她愿不愿意給自己做秘書。
這家公司的規模不大,但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而且即將接軌海外市場。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絕佳機會,李筱懿的第一反應卻是:我怎么行?
首先,長得不夠高,陪領導出席有點不上臺面;
其次,英語口語一般,接待外國客戶會很尷尬;
何況自己學的不是秘書專業,肯定很多東西處理不來……
見她這副模樣,對方領導便笑著表示,自己只是隨口說說。
結果短短5年,這家公司就成長為了市值破百億的行業龍頭。
那位領導后來找的秘書,也早已有了百萬身家。
經歷過這件事,李筱懿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后來她調整心態,開始主動爭取機會,生活才逐漸有了改觀。
很認同榮格的一句話:
“人們被內心意識指引著人生,卻總認為那就是命運?!?/strong>
一個人的心態,藏著他的財運。
心里默認自己是窮人,就永遠走不上脫貧的路。
04
說了這么多,我要表達的并不是有些人命中注定是窮人。而是想說有些與生俱來的東西,會讓你被眼前的貧窮綁架一生。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三觀、認知和心態。
這才是窮命的本質。
B站UP主@小崔剛上大學時,在社團認識了一位同學。
這位同學相貌平平,成績也一般,小崔就沒怎么把他放心上。
直到快畢業時,他聽說對方已經去某常青藤大學讀碩士了。
而他自己,連一份Offer都還沒有著落。
小崔后來反思了兩個人的差別:
自己來自18線城市的工薪家庭;對方的父親是大學院長。
自己考上大學后,就成了街坊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對方即使考上大學,仍是同輩中學歷最低的。
自己從小就聽周圍人說,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以后就能躺平了;
對方家人告訴他,考上大學后,什么時候該發論文,什么時候該考雅思,什么時候該申請留學名額……
兩個人考上同一所大學,看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然而各自成長的環境,卻讓他們在人生的路口,走上截然不同的方向。
很多人覺得,窮人翻身就是努力賺錢,讓卡里余額逐漸變多。
卻不知,這是一個人對自我進行重塑的過程。
只有顛覆掉那些底層土壤滋生,并且在你內心根深蒂固的東西,才可能徹底擺脫貧窮的命運。
正如羅振宇的那記靈魂拷問:
“你過去是個窮人,那么當你延續著從小到大養成的三觀和認知,你如何指望自己以后會變成個有錢人?”
重復昨天的老路,永遠走不出想要的新生。
下定決心去做本能所抗拒的事情,突破環境帶給你的枷鎖,你將看見更多的可能。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沒錢只是窮的一種,更多的窮是由三觀的扭曲、認知的貧瘠和心態的萎靡造成的?!?/p>
貧窮,可以是一種狀態,也可以是一種宿命。
我們也許對眼前的貧窮無能為力。
但至少可以不讓貧窮,在我們內心落地生根。
一個人只要有往上的心勁,則窮根能斷,窮命也可改。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