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哈爾濱音樂學院的一名笙專業(yè)研究生,25歲的趙昱寧不僅用笙奏響傳統(tǒng)韻律,同時學習研究民族樂器修造12年,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民族管樂修造匠人,創(chuàng)立了“趙昱寧民族樂器修造工作室”。他帶領團隊修復明清古樂器18件,繪制1000多份樂器診斷手稿,讓300余件民族樂器煥發(fā)新生。
近日,趙昱寧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黑龍江賽區(qū))暨第12屆黑龍江省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總決賽,取得就業(yè)賽道高教研究生組銀獎(第一名)的好成績,成功晉級國家賽。
讓300件民族樂器煥發(fā)新生,
針尖上的“毫米江湖”
在哈爾濱音樂學院“趙昱寧民族樂器修造工作室”里,記者見到他正修復一支老笙,工作臺散落著泛黃的竹片和他自制的調音工具。“這把笙是清末的,比我太爺爺年紀都大。”他推了推眼鏡,手在凹凸不平的竹管上來回調整著,“已斷定問題出在高音嘯叫,我需要向笙腳里填充黃蠟,消除雜音,恢復它的音色。”
記者看到,在工作室內懸掛著標注滿改良筆記的民族樂器,工作臺陳列著趙昱寧自主研發(fā)的簧片、哨片等樂器配件。這里既是維修工坊,也是開放課堂。自2022年“趙昱寧民族樂器修造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帶領團隊修復明清古樂器18件,改良現代樂器工藝30余次,繪制1000多份樂器診斷手稿,讓300余件樂器煥發(fā)新生,開展公益講座10余場,1500余人受益。
跑遍50城拜師,
12年攢出修造“真功夫”
學習研究民族樂器修造多年,趙昱寧非常了解傳統(tǒng)樂器在音色穩(wěn)定性、演奏舒適度等方面的局限。大學一次偶然機會,他為同學修復了一支音準偏差的笙,從此開啟了“白天練琴、深夜鉆研修造工藝”的“雙軌”生活。每天4小時的演奏訓練,他練就了憑耳力快速定位簧片厚薄、音孔角度的本領,精確控制音準偏差。圖書館古籍部里泛黃的《中國樂器制作考》、雙手布滿老繭的民樂廠老師傅,都成為他的“第二課堂”。漸漸地,趙昱寧總結出“生長年輪+密度梯度+含水率”三核選材體系,用反光來預判板材平面與垂直,經過上萬次組裝調試,誤差可控在0.8毫米左右。
12年的時光,50座城市的拜訪交流,是趙昱寧鉆研民族樂器修造的軌跡。他拜訪制笙大師桂寶栓、汪忠樂,虛心求教,之后追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修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芳研習古箏制作、向曹榮大師學習二胡蒙皮工藝。他系統(tǒng)研習笙、竹笛、嗩吶等傳統(tǒng)樂器的制作與修造技藝,并大膽創(chuàng)新民族樂器材質。目前,趙昱寧提出十余項修造理念,使修復后的樂器音色通透度提升40%,耐久性延長一倍以上。為了提高修造精準度,他還與同學一同開發(fā)“多律制調音器”App并已申請專利。
創(chuàng)新與市場化運營,
展現非遺項目活態(tài)傳承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黑龍江賽區(qū))評委給出的評價是“趙昱寧的職業(yè)規(guī)劃將個人職業(yè)理想與國家文化戰(zhàn)略深度融合,展現了‘非遺項目活態(tài)傳承’的可行路徑。”哈爾濱音樂學院學生處(學生工作部、武裝部)處(部)長曲娜表示,學院將持續(xù)支持“趙昱寧民族樂器修造工作室”建設,將其打造成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培育更多“懂技藝、有情懷、能擔當”的民樂傳承人。
從最初修補同學破損的竹笛裂痕,到如今修復百年古董笙,趙昱寧的工作日志里記錄著327件樂器的“煥新檔案”。憑借獨特的技藝與工匠精神,趙昱寧成為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特聘民族樂器修造師,笙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天津東寓法鼓老會副會長。“樂器是音樂的載體,更是文明的符號。我希望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與市場化運營,讓傳統(tǒng)樂器‘活’在當下,走向世界。”趙昱寧說。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于博洋
圖片由哈爾濱音樂學院提供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