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的特大統領一直期待來自中方的服軟電話,估計他要失望了。關于大國間領導的直接通話,其實經常發生烏龍,比如珍寶島事件后,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曾致電我國政府,希望緩和緊張局勢,結果被我方接線員一頓痛斥后當場掛斷。
這種事情發生在冷戰期間還是很要命的,所以那位接線員后來受到了批評。冷戰期間,其實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是美國和蘇聯的關系,有民間傳說,蘇聯克里姆林宮的接線員也曾經掛斷過美國總統的電話。
該傳言稱,某位美國總統(通常被指為尼克松或肯尼迪)試圖通過普通電話線路直接聯系蘇聯領導人,但被克里姆林宮的接線員誤認為是惡作劇或騷擾電話。接線員用俄語怒斥對方后掛斷電話,導致美蘇高層溝通中斷。
這一傳言流行于冷戰后期,反映了當時美蘇民間對兩國高層溝通機制的想象。由于冷戰期間雙方官方熱線(如1963年建立的“紅色電話”)僅用于緊急事務,且操作嚴格,普通民眾對領導人如何直接通話存在好奇,因此衍生出此類帶有戲劇性的故事。
說白了,這件事沒有發生過。但是,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不代表這樣的直接交流沒有出過事。
美蘇之間在1963年建立了美蘇熱線,用于領導人之間的直接交流。之所以有這條熱線,是因為在此前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危機發生后,赫魯曉夫寫信給肯尼迪,解釋相關情況,信件用了12小時才能送達肯尼迪,險些引發核戰爭。
這場危機后,美蘇雙方都意識到直接建立領導人之間的溝通渠道非常必要,美蘇熱線應運而生。
熱線的首次實際使用是在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后,美國通過該渠道向蘇聯通報了事件。美國人之所以要向蘇聯通報這件事,目的在于告訴蘇聯人,這只是美國一個精神病做的蠢事,不是美國要變天,蘇聯別胡思亂想。
此后,這條熱線的使用多圍繞中東戰爭、阿富汗入侵等危機,而非日常通話。
1963年建立的美蘇熱線最初是電報線路,需通過電傳打字機傳遞信息,無法進行語音通話。直到1971年技術升級后,雙方才實現語音通信。
所以,在1963年到1971年間,如果雙方領導人想用電話直接對話,技術上雖然不存在問題,但是操作復雜。雙方領導人需要先從外交渠道(一般是大使館)進行溝通協調,經過對方同意以后,接線員才可以進行轉接。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美軍誤判蘇軍動向,試圖通過熱線溝通,但因未按流程操作,被蘇聯接線員暫時擱置。
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曾試圖通過普通電話聯系勃列日涅夫,但因未提前預約而被接線員拒絕,后改為通過外交渠道溝通。注意,接線員這次掛斷尼克松電話,其操作是符合規范的,違規的是尼克松,他沒有事先通過外交渠道預約。
到了1971年以后,雙方領導人之間通話方便了許多,于是罵人也方便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通過熱線與尼克松通話,態度強硬地指責美國縱容以色列。據報道,勃列日涅夫在通話中言辭激烈,甚至沒稱呼尼克松為總統先生,而是直呼其名。
冷戰期間,美蘇領導人之間的通話主要是為了消除誤會,避免核戰爭。因此,雙方之間的直接通話基本上都與軍事行動相關。
到了冷戰后期蘇聯解體前期,蘇聯這個國家處于彌留之際,美蘇領導之間的通話則更像是蘇聯向美國匯報情況,比如,蘇聯解體前夕,戈爾巴喬夫與美國總統老布什頻繁通話。1991年5月的一次通話中,戈爾巴喬夫以近乎諂媚的態度向老布什匯報蘇聯內政改革。
如今,蘇聯已經作古,美國江河日下,美蘇之間的領導人通話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唯一的作用就是警醒世人,莫要重蹈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