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生活教室
人在什么時候最愛“錢”?
當滬深300指數創下年內最大單日跌幅,國際金價上演"高臺跳水"行情,無數投資者的手機屏幕都浸染著刺眼的綠色。這是每個人都直呼“難忘”的2025年的春天,今天,想跟你很現實的聊聊“錢”。
股市和金價的波動昭示著世界的暗潮涌動,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見證歷史并不免費,門票甚至很貴。
"每次都說要見好就收,可紅盤時總想著還能再漲點。"幾乎是每個股票玩家的心里寫照。這些在僥幸與恐懼間反復拉扯的心理困境,正揭示了一個無比真實的財富真相:"市場波動是價格,情緒波動才是成本。" 時至今日,人們總是不免把投資理財這件事當作一門硬科學,卻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這個“綠意盎然”的春天,我們不禁想要再度帶領大家重溫后浪生活教室的王牌選手 ,在全世界范圍內狂銷3,000,000冊的《金錢心理學》。經濟帶來的沖擊是宏觀的,但請相信,這次困難和以往的困難也沒有什么不同,以往對待財富的理念和克服困難的經驗,依然能為你帶來信心。
如果此刻的你被這場沖擊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妨來看看摩根·豪澤爾是如何說的,或許能對當下的狀況有一些啟發。
歡迎來與我們一起 -- 常憶常新。
如果你是理財新手,
你會先人一步財富自由。
如果你是投資老手,
它幫你守護好來之不易的財富。
逐利適可而止,復利創造價值
01
請用今天的紀律,換取明天的生存權
結合近些天聽到的很多新聞其實不難發現,最難的理財技能是讓逐利適可而止,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值得冒險,無論潛在收益有多高。
《金錢心理學》書中寫道:“ 賺錢需要冒險,要樂觀,大膽出擊。但守住錢需要的恰恰相反。這需要謙虛,也需要害怕所創造的財富會很快被奪走。”書中還提到了理科蓋琳和巴菲特的案例對比,前者因為投資太過心急,用保證金貸款撬動投資,施加了本不該增加的杠桿,最終被迫出售了股票。
因此對于理財來說,提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自己設置合理的預期利潤,到達預期后就退場,也不必為賣低了而后悔,這是我們普通投資者最需要學會的。為自己提前設定退出機制的投資者,本質上是在和人性中的“欲望”簽訂契約 —— 用今天的紀律,換取明天的生存權。
看看巴菲特,好的投資需要長期主義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摩根·豪澤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在致富和守富這件事上,需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是清晰辨別二者差別:一次幸運的決斷可能會為我們帶來一筆財富,但是長久地保持富裕的狀態,需要滾動的復利才能做到。如果這一次,你已經被股市浪潮“拍暈”,現在起,請試著采納作者的建議,讓自己建立起平穩但固若金湯的資產狀態 --
不需要大的收益,只要投資不會因為生活變故被迫中斷就好。然后學會用收入的小部分去做投資,更加注重財富的保值、利用復利效應慢慢增值,實現財富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這樣說起來有點空洞,我們不妨結合書中的例子來看。
在分析股王巴菲特成功經驗的兩千本書中,沒有一本使用了“這個人持續投資了四分之三個世紀”這樣的標題,但我們知道, 時間才是他成功的關鍵。你很難考慮到這一點,因為它不符合直覺。事實上巴菲特的大部分財富是在復利的尾端(65歲)賺到的——他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財富?因為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涯,復利滾動需要很長時間,但到達一定指數后,每一個小的滾動都會帶來巨大的差距。
道理都懂,但很少有人運用,因為效果太慢,我們很難等待四分之三個世紀。所以,普通人應用復利原理最適合做的,其實是退休規劃。
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年30歲,假使每年能拿出5萬元進行復利滾動,保持百分之五的復利滾動率,等到你60歲開始,每年都可以得到22萬的獎勵。這是《金錢心理學》告訴我們的道理:好的投資并不一定意味著長期回報最高,因為高回報的投資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難重復。好的投資是可以持續獲得不錯的收益并能長期重復的投資——這也正是復利開始大顯身手的地方。
保持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從財富到心態
02
這一部分在書中是這樣精準概括的:在對未來保持樂觀的同時,時刻提防阻礙你走向美好未來的因素的均衡心態至關重要。
翻譯成一句更口語的話就是:就算很多事出了錯,也不要心態失衡。
因為作者發現,無論是經濟、市場和個人職業生涯通常都會遵循一條相似的路徑——在不斷的損失中持續增長的過程。 下圖是截至2010年美國經濟在過去 170 年中的表現。
但是你知道在這些年間美國都發生了什么嗎?讓我們看看該從哪里說起。
9 次主要戰爭中的死亡人數總計 130 萬。
新創立的全部企業中約有 99.9% 最終破產。
4 名總統被暗殺。
67.5 萬人死于短短一年中的一次流感疫情。
互不相關的自然災害發生了 30 次,每一次都造成了至少 400人死亡。
33 次經濟衰退累計持續了 48 年。
沒有任何人成功預測到這些經濟衰退中的任何一次。
股市跌幅超過 10% 的情況至少發生了 102 次。
股市的市值蒸發三分之一的情況至少發生了 12 次。
年通脹率超過 7% 的獨立年份有 20 個。
根據谷歌搜索結果,“經濟悲觀情緒”一詞在報紙上至少出現了 2.9 萬次。
在這 170 年中,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20 倍,但沒有哪一天不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到悲觀。每一天都有陷入悲觀的理由。
數據僅僅記錄到2010年,時間走向2025年,此刻的我們望向世界正在發生著的故事,還是不禁感嘆本文開頭說過的那句話:平凡如我們,也在見證著歷史。
所以,各位歷史的見證者們請謹記:在樂觀的同時對風吹草動保持警覺的心態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比接受其多面性要容易得多,但是,你需要用短期的警覺來讓自己生存下來,這樣才能看到長期的樂觀結果。
為人生和財富留下容錯空間
03
《金錢心理學》還告訴你一條大多數人容易忽視的技巧——重視容錯空間。
存錢是為了什么?
其實存錢不需要一個特別的目標。
“如果你儲蓄是為了買一輛車、一座房子或是為退休打算,這自然是好的,但為那些你無法預料甚至無法理解的事存錢同樣重要…實現對存款做好分配的前提是,你能準確掌握自己未來的消費情況,而事實上我們知道,并不存在這樣理想化的環境。因此,每個計劃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為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做好預案。”作者如是說。
這條原則針對普通人的啟示是:在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和你為了表現良好而需要滿足的條件之間有一段距離。正是它給了你韌性,讓復利得以在時間的長河中創造奇跡。容錯空間通常看起來像一種保守的防御措施,但如果它能讓你繼續留在游戲場上,它就能無數次為你的錯誤買單。溫馨提示,此條原則適用于財富,也同樣適用于人生。
比如這一次,比如之后的每一次。
最后,請記下這幾條財富箴言
04
這本書除了上面的幾點,其實還討論了非常多。
比如作為一個財經作家,作者能給你的關于財經方面的建議:從歷史角度來看,什么樣的投資者才是贏家;想要在收益上跑贏大多數人,我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心態;出現了意外該怎樣應對……
關于致富的方法論書籍很多,《金錢心理學》相比之下更適合普通人理解,其中的財富真相,也頗具一種大道至簡的參考意義。在本書的最后,作者給出了讀者一些簡單而實用的理財經驗(部分在前文已經提到)。在這個財富風云變幻的時節,期待你將它牢牢記下,期待它能助你做出適合自己的決策:
虛榮越少,財富越多。
用能讓你睡踏實的方式來理財。
如果你想提高投資回報,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長時間。
就算很多事除了錯,也不要心態失衡。
利用財富來獲取對時間的掌控。
多一些善意,少一些奢侈。
存錢。存就是了。存錢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
明確成功需要付出的代價。
重視容錯空間。
避免設定極端的財務目標。
你應該喜歡風險,因為長期看它能給你回報。
明確你所玩的游戲的性質。
尊重每一個人。
當然,記牢這些還不夠,還有一些需要我們自己想明白的東西,因為個體的經歷不同,對理財的觀念會不同,對金錢的需求也不同,合適自己的理財方案,才是最好的理財方案。
《繁花? (2023)》/王家衛
充斥著“股票和投資”話題的這些天,總能想到《繁花》當中爺叔對阿寶說的一句話:
“你知道紐約的帝國大廈嗎?從底下跑到屋頂,得一個鐘頭。但從屋頂跳下來,只要八點八秒。想要股票賺錢,就得先學會輸。”
看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銅牛雕像在暴跌日依然奮力向前的樣子,我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財富自由從不是躲避風暴,而是學會在風暴中校準自己的心理羅盤。或許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下一個黑天鵝何時降臨,但至少可以像書中所傳遞的理念那樣:在別人計算收益率時,我們計算理性;在市場測量波動率時,我們測量心性。
這些日子,歡迎你再來讀讀《金錢心理學》,屏幕間的K線依然起起伏伏,但內心那根關乎財富命運的曲線,是時候走向平穩向上的軌跡了。
-- 歡迎溫故而知新 --
— FIN —
更多資訊請點擊
@后浪生活教室
@后浪圖書旗艦店
@后浪生活閱覽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