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美關稅博弈愈演愈烈,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按照川普的設想,在美的科技霸權施壓之下,這些被加征關稅的100多個國家,都要妥協或認輸,乖乖聽話。但沒想到的是,強壓之下必有“勇夫”,中國擔其大國責任,與老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話”,而加拿大、歐盟、墨西哥等國和聯盟也紛紛入局,只能說,這場“關稅戰”越來越好看了。
聚焦中美關稅對話,經過幾輪的博弈,中方已經占據了一些優勢。從美對智能手機、芯片制造設備、閃存芯片等中國電子進行關稅豁免的行動就能看出,川普對華加征關稅有所松動了。但有了老美朝令夕改的經驗后,中方的態度很明確了——不予理會。
換言之,不管你怎么變,我做好自己就行。事實上,在美豁免中國電子后,隔天真的變了,美方又傳出豁免期只有1個月左右,且會再次征收關稅的消息。還是咱媽看得準,既然規則不變,那么咱們就要想法來應對了,反制到底。
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來看,“集成電路”的原產地認定方式變了,流片地才是原產地。什么意思?簡單來說,一枚芯片在哪里流片,就是哪里的貨。在韓國流片就是韓國芯片,在美國流片就是美國芯片,在日本流片就是日本芯片。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徹底斷了“墻頭草”的路。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臺積電或者三星在美建廠,按照之前的規則,這些公司生產的芯片,就不算美芯。所以說,這就存在一個鉆漏洞的情況。盡管中方對美進口產品進行反制,加征125%的關稅,但如果有“中間人”的存在,那就有了避開關稅的可能。
但當中國公布關稅新規后,就讓徹底斷了臺積電、三星等巨頭的后路,不要想著一邊討好美國,一邊又在中國市場斂財,這是行不通的。既然在美建廠,在美流片,那么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只能說,還是咱媽厲害,出手就是王“炸”,提前一步看穿了對方的“陰謀”,這下該輪到老美傻眼了。
事實上,智能手機、平板以及電腦等電子產品,美制造是沒有優勢的,而以蘋果、戴爾、惠普等為代表的美電子巨頭,大部分的生產線都在中國,所以說,芯片才是“中美關稅博弈”的關鍵。老美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加征關稅為挾,咄咄逼人,那就來個“魚死網破”。
我們早就說了,關稅戰沒有贏家。但也說了,咱們不惹事也不怕事。這就是中國的態度,坦蕩、強硬且大方。只能說,馬云的預測還是很準的,既然談不攏,那就只做14億的生意,中國市場足夠大。
在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老美還妄想利用科技霸權掌控全局,思想就已經落后了。不端好自己的碗,還要“砸”了人家的鍋,注定要失敗告終。經過這一番操作,老美不僅沒能獲得主動權,反而失了人心,歐洲、東南亞等國也相當不滿,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道理小學生都懂吧?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