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廣東韶關始興縣的國道上,兩輛私家車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撞在一起。白色轎車側翻后底朝天躺在路中央,車頭部位竄起的火苗像毒蛇吐信,濃煙裹挾著焦糊味在空氣中蔓延。目擊者拍攝的視頻里,能清晰聽見圍觀人群的驚呼:“要炸了!快躲開!”
此時被困司機蜷縮在駕駛座,安全帶死死卡住身體,變形的車門如同被焊死的鐵匣子。最要命的是,火苗正順著漏油的裂縫往駕駛艙鉆,副駕駛位的火勢已躥起半人高。這種場景讓不少想幫忙的路人停住了腳步——救人可能變成“買一送一”的慘劇。
逆行者:黑衣身影的三次發力
穿著黑色Polo衫的鐘威就是在這時擠進人群的。作為沈所鎮農業辦主任,他當天正下鄉檢查撂荒地復耕情況。手機通話記錄顯示,14點37分他剛掛斷鎮政府的工作電話,14點39分就撥出了120急救電話。
“第一次掰車門時整條胳膊都在抖。”鐘威事后回憶,手指剛碰到門把手就被燙得縮回來。但當他看到司機脖頸處滲出的血跡,第二次發力時直接用整個身體壓了上去。監控畫面顯示,14點41分02秒車門終于松動,他拽著司機衣領往后拖的瞬間,火舌“轟”地竄過駕駛座原位置。
這段被網友稱為“現實版生死時速”的救援,實際耗時不過120秒。但正是這2分鐘里,鐘威左手掌被燙出3個水泡,牛仔褲膝蓋位置磨出兩個破洞——這些細節在央視新聞的慢鏡頭回放中清晰可見。
身份疊加:基層干部的肌肉記憶
當縣委書記帶著慰問金登門時,鐘威正蹲在鎮政府后院修理農用噴霧器。這個場景讓不少網友破防:“原來英雄脫下戰袍,照樣是滿身泥土的基層干部。”
華南農業大學校友會的報道揭開了更多細節:2012屆網絡工程專業的鐘威,在校期間就是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骨干。
他衣柜里那件印著“華南農大”的文化衫,是畢業那年參與“愛校微捐贈”活動的紀念品。更關鍵的是,沈所鎮每年組織的消防演練記錄顯示,鐘威連續三年獲評“應急處置標兵”。
“掰車門不是蠻干。”面對采訪他反復強調,“鎮里培訓教過,車輛變形時要找支點借力。”這話在事故現場照片中得到印證——他當時單膝跪在未受損的B柱位置發力,這個動作與消防教材中的“車輛破拆救援規范”完全吻合。
社會鏡像:點贊與質疑的辯證空間
事件發酵后,#徒手掰車門救人#話題閱讀量突破4.7億,但輿論場出現了微妙分裂。支持者高呼“這才是人民公仆該有的樣子”,某論壇投票顯示86%的網友認為“該頒發見義勇為獎”;但也有12%的評論提出質疑:“萬一車輛爆炸導致二次傷害怎么辦?”“專業救援是否應由消防部門執行?”
這種爭議恰恰折射出社會認知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公眾對基層干部臨危不懼的期待,與公務員職業屬性形成張力;另一方面,民間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又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專業救援體系產生碰撞。
制度反思:比掌聲更該響起的是什么
在始興縣應急管理局提供的數據中,有個細節值得玩味:2023年該縣基層干部參與應急培訓1.2萬人次,但像鐘威這樣能熟練操作破窗器、掌握車輛變形救援的僅占15%。這暴露出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的短板——培訓頻次與實操效果存在明顯斷層。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記者問及“是否擔心救人失敗遭網暴”時,鐘威的回答令人意外:“當時根本沒空想這些,但事后確實刷到過類似新聞。”這種真實反應,恰恰戳中了“見義勇為成本”的社會痛點。
凡人微光:當英雄說“我只是趕上了”
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鐘威反復強調“現場還有兩個小伙子在找石頭砸玻璃”。這種謙遜并非客套——監控顯示,在他施救過程中,確實有兩位路人遞過滅火器,一位老人試圖用樹枝撬車門。
這種集體參與感,在華南農大的報道中找到了注腳。鐘威的輔導員透露,他大學時曾連續三年資助山區學生,卻從不在朋友圈提及。這種“做好事不留名”的樸素價值觀,與他救人后悄然離開現場的行為形成互文。
尾聲:烈火淬煉的基層治理啟示錄
當縣委書記說“沒給政府丟臉”時,或許更該思考:如何讓基層干部的“肌肉記憶”轉化為制度化的應急能力?如何構建讓見義勇為者免于后顧之憂的社會支持系統?
鐘威救人時穿的黑色Polo衫口袋里,還裝著沒來得及上交的撂荒地復耕方案。這個細節提醒我們:英雄不是憑空降臨的,他們本就是扎根泥土的基層工作者。當制度保障與個人勇氣形成共振,或許每個普通人都能在危急時刻,迸發出超越極限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