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咋了?這就破防了?”
2025年4月14日。
兩次比賽接連失利的她一改過去的可愛俏皮風格。
竟然公開在互聯網上開始“懟人”了。
可看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
很多人卻紛紛表示支持全妹,更有甚者大喊“懟的好”!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又是什么樣的人和事兒竟然能把全紅嬋氣成這樣呢?
身體發育引發連鎖反應,全紅嬋遭遇比賽滑鐵盧
說起全紅嬋,相信經常關注體育的人應該都不陌生。
作為14歲就拿到奧運冠軍的名將。
她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不敗神話”“天才少女”。
可再高的天賦也擋不住逐漸豐滿的發育關。
自東京奧運會以來。
全紅嬋身高漲了十七厘米,體重漲了15公斤。
這導致她在完成需要精確控制的207C動作時,空中翻騰節奏紊亂。
入水角度偏差達3度。
教練組為應對發育變化,在加拿大站賽前臨時調整入水角度。
從90度直角改為85度斜角,試圖通過 “壓水花” 提升分數。
但反而導致動作變形。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頻繁的技術調整打亂了全紅嬋的肌肉記憶。
使其陷入“越改越差”的怪圈。
這不,在今年跳水世界杯中,全妹就遭遇了好幾次“滑鐵盧”。
比如在2025年4月的跳水世界杯加拿大溫莎站決賽中。
全紅嬋前三跳已領先陳芋汐15.8分。
但第四跳招牌動作207C時卻出現了嚴重失誤。
身體在空中未能完全打開,入水瞬間濺起三米高水花。
僅得 64.35 分。
這一跳導致她被陳芋汐反超10分,最終以407.55分獲得銀牌。
此前的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站決賽。
她同樣因207C動作失誤以414.40分摘銀。
值得注意的是,207C曾是全紅嬋的拿手絕活。
狀態最好的時候,她做這個動作的平均得分超95分。
但如今得分已跌至60-85分區間。
加拿大站這一跳的得分甚至比陳芋汐同動作低28.05分。
直接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而且還有在場的網友發現。
全紅嬋失利以后表現的非常淡定。
甚至還有心情和教練陳若琳打打鬧鬧。
比賽結束后還發了十八宮格的照片分享比賽花絮。
引得不少網友和粉絲擔心不已。
有人留言安慰全妹,希望她重整旗鼓,再創輝煌。
有人為全妹可惜,擔心她會就此斷送神話。
可也有人借此在全妹的社媒評論區說起了風涼話。
將她身體發育帶來的技術波動曲解為"天賦耗盡"。
更有甚者將關注點轉移到賽場外。
她在采訪中坦言 "體重增長影響動作",被嘲諷為"沉迷美食荒廢訓練"。
訓練時與隊友嬉戲的照片,被指責"缺乏職業態度"。
加拿大站決賽后,她在微博發布18宮格訓練日常,配文"那咋了這就破防了"。
本意是用輕松態度回應壓力,卻意外點燃輿論導火索。
"破防哥" 爭議:三個字引發的全民討論
2025年4月14日。
一名網友在全紅嬋的評論區留言:
"說話沒自信,表達能力太差"。
沒想到卻被全紅嬋直接回懟"破防哥?"。
該網友火速刪評,卻引發連鎖反應。
這條互動被截圖傳播,#全紅嬋那咋了#的話題瞬間沖上熱搜。
事情發酵之后。
網友的評價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態勢。
有人認為全紅嬋是公眾人物。
這種直接懟的行為可能會給素人帶來被網爆的風險。
而且她成績下滑,文化有限是事實。
對于這些批評的態度應該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直接懟確實有點沖動了,很可能會影響她以后的公眾形象。
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
全紅嬋分享生活照片本意是輕松幽默。
但總有人雞蛋里挑骨頭,拿她的表達方式說事。
運動員的壓力已經很大了,網友應該多鼓勵而不是放大無關細節。
而全紅嬋面對爭議時這種直率的反應也讓許多網友拍手叫好。
有人夸她“有仇當場報”,不憋著也不內耗,展現了年輕人該有的率真和自信。
有人調侃:“黑子說她沒自信,結果她一句話就讓黑子破防了!”
更何況,全妹并沒有像某些人說的那樣“破罐破摔”。
正相反。
她看似玩世不恭、不在乎的外表下。
其實藏著一顆“偷偷努力”的心。
陳若琳的 "護徒" 發聲:用專業打破謠言
早在去年巴黎奧運會開始之前。
全紅嬋就已經感受到了發育關的厲害。
在當時的采訪中,她一臉苦笑。
說自己現在和年輕時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她靠“天賦型發揮”就能贏。
現在必須接受 “每個動作都要拼盡全力”。
比如以前空中轉體靠感覺,現在要靠核心力量硬“掰”到指定角度。
甚至在腰上綁彈力帶增加阻力訓練,練到腰上全是淤青。
對于這種身體上的變化,她剛開始確實無所適從。
可在短暫的難過之后。
她很快明白,與其自怨自艾,不如用行動代替焦慮。
從那時開始。
她每天的訓練時間從6小時延長到了8小時。
光207C這一個動作就要分解練習超百次。
為了鍛煉肌肉記憶,她甚至還會佩戴5公斤的沙袋補償體重影響。
平時訓練也會用高速攝像機捕捉0.01秒的動作偏差。
可雖說訓練量很大,但全紅嬋的心態卻調整的很好。
正如她在采訪中所說:"長高了就調整動作唄,慢慢來。"
平靜的話語中,已經隱隱能看到穩重的“大將之風”了。
而面對這些流言蜚語。
全紅嬋的主管教練陳若琳也坐不住了。
作為全紅嬋的主管教練。
奧運五冠王陳若琳在賽后多次公開回應,成為輿論場的“定海神針”。
陳若琳指出,全紅嬋的身體變化相當于 "重新設計一個新動作"。
她透露團隊已制定詳細調整計劃,幫助全紅嬋渡過發育關。
至于那些唱衰的評論,陳若琳還以自身經歷為例“打臉”。
她16歲發育時也曾經接連失利。
全紅嬋的好姐妹陳芋汐在巴黎奧運周期也曾因長高10厘米陷入低谷。
但她們最終都通過嚴格的體重管理實現了逆襲。
而全紅嬋此時也正在不斷減重、調整的過程中。
她現在對體重的監控堪稱“變態”。
晨起、訓練后、睡前雷打不動稱重。
為了對抗自然增長的體重,她每天跑步、游泳。
甚至在隔離期間也堅持室內訓練,體脂率常年保持在 8% 以下。
她的后背和手腕纏滿膠帶,肌肉拉傷、關節疼痛成了常態。
但即便練到嘔吐,也堅持完成計劃。
不過發育關對跳水運動員也并非完全都是壞處。
因為跳板對力量要求更高。
身高、體重的增長反而可能成為優勢。
就像郭晶晶從跳臺轉型跳板后,成就了“跳水女皇”傳奇。
而全紅嬋也必將重現郭晶晶當年的輝煌。
5月2日的水立方賽場。
全紅嬋將向 "女子 10 米臺全滿貫" 發起沖擊。
這場比賽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輿論場的分水嶺。
若她能跨越發育關,將為所有遭遇網絡暴力的運動員樹立榜樣。
若失利,或許會引發新一輪爭議。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個剛滿18歲女孩早已教會我們。
體育精神的真諦,從來不是永遠贏,而是在跌倒后依然保持"從頭再來"的勇氣。
全紅嬋與發育關的博弈,何嘗不是每個年輕人的生存寫照?
升學、求職、成家……
每一次人生 "重心偏移" 都需要重新校準姿態。
她用18宮格照片和八個字告訴我們:
真正的強者,從不為別人的 "破防" 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