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時,紙鳶舞東風。
因地理環境多風,濰坊四季適宜放風箏。有人說這是座永遠“氣往上走”的城市,這話頗耐人尋味。
透過這一隱喻,透過這股子“向上”的勁兒,濰坊在改革創新上的闖勁,在困難壓力下的韌勁,在攻堅克難時的拼勁,似乎都找到了根由,得到了解釋。
用歷史鏡頭透視,作為一塊“試驗田”,改革創新始終是濰坊最鮮明的標識。這里涌現了王伯祥、王樂義等改革先鋒,誕生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等先進經驗,可謂改革底蘊深厚,創新基因綿長。
從區位坐標審視,濰坊從膠濟線的“中點”,一躍成為濟青雙圈聯動的戰略交匯點,雙向輻射功能強化,紐帶橋梁作用凸顯,“黃金中腰”的區位勢能,正加速轉化為引領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支點優勢。
用發展眼光打量,今天濰坊以不到全國2‰的面積,貢獻了全省1/10、全國1/100的規上工業營收,農業發展水平連續多年領跑全省,正成為山東第四座萬億城市的“種子選手”。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將這樣的“經緯”與“家底”投射到更大坐標系,會發現,這與山東在全國大局中的位勢形成了某種呼應。可以說,濰坊不僅是觀察山東改革進程的窗口,更是解碼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事非經過不知難。一段時間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大、超預期因素多,風險隱患不容忽視,部分行業面臨挑戰,不少地方承壓前行,發展殊為不易。濰坊,也不例外。
關鍵時刻,方見真章。爬坡過坎、滾石上山,誰選擇歇歇腳、喘口氣,誰就會在進位爭先中落后;誰能率先頂得住、沖出來,誰就具有典型和示范價值。
如何讓改革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濰坊承壓奮進、迎難而上,以改革創新之“矢”射高質量發展之“的”,走出一條逆勢上揚的曲線。
看工業,濰坊“鏈式革命”正重構產業版圖。“9+3+N”產業體系,“六個一”推進模式,“一鏈一策”打法,使濰坊的產業鏈由“物理聚集”轉向“化學融合”,由“規模擴張”到“生態共生”。
看“三農”,濰坊以工業化思維破局求變。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模式,夯實村強民富根基;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4∶1。
看改革、話創新,濰坊的“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升級新版,創新實行項目全域共享流轉機制。2024年,濰坊民間投資占比82.6%,居全省首位,彰顯了市場主體對改革的積極響應。
正是在一個個領域創新、向上,濰坊發展信心強起來、預期穩起來,不斷熔鑄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細細咂摸這塊“試驗田”,不難品味出一個樸素道理:信心和定力,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改革創新中迸發出來的。
一塊“試驗田”的意義,遠不止把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種好,更要把“試驗田”深耕成高質量發展的“豐收地”。換句話說,借助一系列“試點”,人們對濰坊的期許,不僅是要催生更多本地改革地標,更是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作示范,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濰坊答卷,為更大范圍內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先行先試樣板。
改革沒有完成時,“試驗田”永遠年輕。當廣大黨員干部、企業家、人民群眾的精氣神匯聚起來,形成一股“向上”的強烈氣流,這種“勢”足以托舉起一座城市振翅翱翔的夢想,“世界風箏之都”也就有了更生動的時代畫像。面對時代叩問,永葆這么一股子“向上”的勁兒,對每個地方都彌足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